苏教版选修《“文明”与“文化”》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02-09  编辑:飞艺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文章层进式的议论结构和多种论述方法与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明”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和渗透的普遍性,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拿来主义》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同时我们也正不断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文明”与“文化”》。

  二、了解作者

  陈炎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文明”与“文化” 彼此的关系怎样?

  3.为什么文化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我们应取的原则是什么?

  4.怎样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

  四、讨论明确

  1.《“文明”与“文化”》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科学论文(简称“社科文”)。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全文的论点是:文明与文化互为里表,文明是内核,文化是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必要的;当今,我们要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间的交流与渗透。

  2.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阐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阐述了两者的联系。

  第1段,谈什么是“文明”。作者先给文明下了个定义,从手段、方式、途径和目的等方面对它加以界定。在陈述这个定义之中,强调了作为目的的“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两点,并由此转而探究人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所作的种种追求,揭示出一切文明所共有的特征和统一的价值标准。

  第2段,谈什么是文化。指出文化是实现文明创造中所体现出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第3段,列举事例,说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怎样?一直是学术界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作者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一点到另一点,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明——内容——统一的价值标准(例:衣料)

  文化——形式——多样性(例:服装样式)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了文化交流与渗透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应取的原则。

  这一部分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谈起,指出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与渗透的两面性:好的一面—一使弱势文化提高文明含量;坏的一面——文化面貌日渐趋同。进而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中,引出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这一部分的论述,着眼于区别,作者对于文化系统进行分类,先选择了标准,即以强弱来分。再进一步探究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第8—14段),阐述怎样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

  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怎样进行文明对话的问题。文章先把形成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总的概括出来,再逐一分析。

  第9、10两段,着重分析文化系统的要素与功能所起的作用。文化要素——实现文明价值的特殊功能——满足人类群体需要。要素是基本点、出发点,满足需要是归结点。由于生存环境社会条件的差异,人们文化需求会有所差别,文明的功能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第11—14段,分析文化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分别论述了:1.文化要素与结构的关系;2.从结构角度看,不同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与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3.从结构角度看,注意文化要素的“代偿”作用;4.文化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在这一部分论述之中,作者运用了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流派的学说,对问题逐一分析,从如何认识问题谈到不这样认识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正反论证,把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得比较透彻。

  3.本文论述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层进式的,后面的论述以前面的论述为基础,从弄清楚“文明”和“文化”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人手,接下去谈论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作用,再谈了如何改善文明对话。每一部分的关系,是逐层深入。

  4.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述方法和说明方法。一是下定义、作解释,比如为文明下的定义就相当周密,由于涉及的方面多,在定义后面又作了剖析。二是举例子,打比方。因为所说的道理比较抽象,作者举了不少富有民俗意味的例子。

  5.在语言使用上,体现了学术文体的严密性,同时又注意到深入浅出。作者所运用的学理是属于前沿的,然而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

  五、相关练习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8题。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 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使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摘自陈炎《“文化”与“文明”》,见《新华文摘》2002年6期)

  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是借助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 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协调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 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 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B. “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C.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 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贵贱之分。

  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

  B.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C.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D. 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4.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问题。

  B. 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

  C.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想互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

  D.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5.第一段末尾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请写出你对“统一的价值标准”的简要理解。

  答:

  6.文章还提到了“文明的尺度”问题。请分三点写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简要标准。

  答:(1)

  (2)

  (3)

  7.文章还讲到“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请写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答:

  8.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论述了文明的含义,认为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文明的价值却原本没有高低之分。

  B.文章还为“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及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多样性,风格和样式千差万别,在形态上也是五彩缤纷。

  C.文章认为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D.文章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E.文章认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

  [参考答案]:

  1.D(把“价值标准”和“衡量尺度”混淆了)

  2.D(各种文化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

  3.A(弄反了,应是“文明决定文化,文化体现文明”)

  4.C

  5.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6.(1)物质生产能力(2)社会组织形式(3)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

  7.(1)时代特征(2)地域风格(3)民族样式(答对一个给一分,全对给4分)

  8. B C(A项在“文明的价值也原本没有高低之分”,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明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D项错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文第三段说:“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E项错在“可以消 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因为没有可以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