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

时间:2021-08-12 11:45:08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黄州快哉亭记》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了解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晚年隐居颍水之滨,故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本文选自其作品集《栾城集》。苏辙是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黄州,今湖北黄冈,宋时名齐安。

  A级学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沅( ) 2、沔( ) 3、东西一舍( ) ...

  4、风开云阖( ) 5、变化倏( )忽 6、舟楫( ) ...

  7、草木行( )列 8、皆可指数( ) 9、睥( )睨( ) ....

  10、骋( )骛( ) 11、飒( )然 12、而风何与( )焉 ....

  13、会( )计 14、蓬户瓮( )牖( ) ...

  15、濯( )长江之清流,揖( )西山之白云 ..

  16、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 )者 .

  (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B.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

  C.窃会计之余功 D.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

  2、下列各句中对“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江出西陵,始得平地(进入)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得到)

  C.使其中不自得(舒畅) D.历古今之得失(做对了的)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能承担,能承受) 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 ..

  B.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三十里) 渔夫樵父之舍(房屋) ...

  C.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书信) 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

  D.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

  4、下列各句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草木行列

  C.西望武昌诸山 D.将蓬户瓮牖

  5、下列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临亭子能览观江流之胜,暗寓快哉之意。

  B.第2段揭出命名的缘由:一是从俯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陕。

  C.第3段直议“快哉”:先引《诗经》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

  D.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

  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2、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3、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B学习级任务

  1、第一段描写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如何?

  2、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

  3、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C级学习任务

  1、“快”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这些“快”字当中,我们可以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知识点归纳: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③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

  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如: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相关文章:

黄州快哉亭记宋玉典故04-17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精选04-06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汇编06-06

《黄州快哉亭记》优秀说课稿06-01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03-03

《黄州快哉亭记》说课稿+教学反思?04-06

《黄州快哉亭记》课堂实录04-06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古文赏析03-13

国学经典名篇之《黄州快哉亭记》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