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21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一

  一、教学设想及存在问题

  这篇文章有较大的难度,一是由于文章所写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二是本文的结构与规范的议论文的结构不同,不是典型的议论文。当初选择课题时,我也想到这两点的,但想到我们的公开课并不需要有特别的装饰,上成常态课更具有研讨的价值,所以就定了这篇文章。

  这几天一直在考虑怎样上好这文章,始终没有好的思路,现在的流程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传统形式的课。考虑到常态课的效益,本课并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设计学案,而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希望能找出比较好的常态课的方法。出于这样的目的,我没有特别设计问题,也没有组织很多活动形式。

  总体上说,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提的一个问题不好,使学生多走了不少弯路。如:在让学生找出文章“议论”部分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对这些事例是怎样议论的呢?表现了白求恩什么精神呢?”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我的本意是让学生明白: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但当我到学生中了解情况时,却发现学生的答案很多偏离了我的意图,他们往往是找记叙后面的句子,而没有向“精神”方向回答。事后,我分析了一下,如果这个题目改为:“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哪些精神?”,估计学生不会出现问题了。这也是对学生估计不足和自己没有考虑周到造成的。不过,这两种问法,答案相同,而出发点是不同的。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是为议论服务的”,而直接问“有哪些精神”则是从“根据论点选取事例”的角度出发的。当然,我的问题还可以改为“文章每一段分别指出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对事实论据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事例都可以作为论据的,只有证明论点的事例才是事实论据。原想这没有多少问题,不料,学生对此混沌一片,又是费了不少口舌。

  当然,还有不少细节问题。

  二、几点思考与启发

  “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几乎是语文老师的同感。这样的课文,我教过还几遍了,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次满意的过程。成也罢败也罢,这堂课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是很多了。

  首先是常态课研究的迫切性。由于平时对常态课总是无所谓的态度,上完课后几乎不及时进行总结,所以,平时很少思考过常态课的细节。展示课更多的是展示新课程的理念,对形式比较重视,而常态课则是课堂的主力,确实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

  其次是师生的临场能力亟需提高。不要说学生看到有老师听课而紧张,连老师看到学生跟不上思路,也会紧张。我没有责怪学生,紧张都是老师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这样的场面见得不多,语文课一般一学期才听一次,自然会紧张;另一方面是老师没能调控好学生的节奏。所以,下一阶段,课堂的节奏和应变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最后,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结,并以此自勉。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二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

  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

  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一言以蔽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