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发布时间:2017-11-21  编辑:林仪 手机版

  导语: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下面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设计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关于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青黄不接 后继乏人

  文化遗产传承急需内在“修复”,“事实上,《阿诗玛》在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完整地说唱这部叙事长诗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赵自庄说,很多少数民族的创世古歌、叙事长诗,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继承下来的。“尽管《阿诗玛》有了许多整理文本,但它代替不了民间艺人的撒尼月琴弹唱,因为《阿诗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

  《阿诗玛》的遭遇绝非个例,我国三大民族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都面临着会弹会唱者寥寥无几的困境。随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的衰老和去世,这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日趋明显。

  不过《阿诗玛》是幸运的。《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近年来提出:“让《阿诗玛》回到民间!”为此,他们启动了“《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由县财政拨出保护经费培养传承人。

  赵自庄说:“这才是一种内在的保护,是一种开启生命之源的修复,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中,这样的修复必不可少。”

  成“摇钱树” 办“农家乐”

  别让民俗“活鱼”变成“鱼干”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罕见而宝贵的民间技艺和民风民俗,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曾经进行过侗族大歌调查的贵州民族学院教授龙耀宏说:“我们到很多乡村调查时发现,男的都外出打工去了,只有老弱妇幼留在家中。而且现在的保护往往只重视女声,而传统上侗族大歌是男女对唱的。”

  与生存方式的改变相比,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更为严重。一些地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商业化运作使得许多民间歌舞和民俗变味乃至变形。贵州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罗运琪说,一些旅游景点千篇一律的歌舞表演,既无特色,更无文化内涵。以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由于离贵阳近,当地村民纷纷办起了只有餐饮住宿内容的“农家乐”,而那些真正的布依族文化遗产,则被关在了博物馆里,少人问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一、孤立地进行保护,否则就会把活鱼变成鱼干,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廖明君表示,由于外来商业文化的侵袭,不少当地民众出现了自卑与虚无感,总觉得自己没文化,这种心理倾向也需引起重视。

  原生态”成时尚,新概念做卖点

  对民俗文化的“包装”要有度,近两年,“原生态”这个概念渐渐风靡全国。在各种电视节目和舞台表演中,以“原生态”为卖点的节目日渐增多。“原生态”在带来清新的民间艺术之风的同时,也引起一些文化人士的担忧:经过市场化包装的民间艺术,还能继续保持其原生态的特征吗?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认为,现在打着“原生态”旗号的许多表演其实是伪原生态。他说:“就以壮族对歌为例,壮族对歌是男女面对面的对唱,你现在把一大帮男女弄到舞台上,面对着观众来唱,这还能叫原生态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说,要警惕、遏制对“原生态”概念的滥用既不能把劣质包装的民间艺术误认为是源泉,也不应限制艺术家在汲取民间艺术精华基础上的个性化创造。在具体工作中更忌把“原生态”当作另一类“形象工程”来运作。

  她认为,“‘原生态’要满足三个标准:自然形态――不做人为加工,未经修饰;自然生态――不脱离生存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传衍――与民俗、民风相伴的一种特定的生活与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就是说,不是做给他人看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6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2.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手抄报版面设计

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4.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设计内容

5.传承传统美德手抄报设计内容及图片2016

6.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7.小学生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内容

8.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戏曲手抄报图片欣赏

9.好家风手抄报设计内容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