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发布时间:2017-02-22  编辑:cgf 手机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希望喜欢^^

5c38e5bd14c3b3daeaedab126b8170ba.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官府鲁菜

  从文化脉络上看,“官府鲁菜”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骨架则是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和”。因此,“官府鲁菜”的文化表象,正如雄伟而博大的泰山,厚重淳朴,又如浑厚而壮阔的黄河,源远流长。官府鲁菜有着礼仪之邦气质。又承袭了宫廷官府饮膳传统的格调,所体现的正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

  官府菜之所以与众不同,根本一点在于其文化性。起源于昔日深闺大宅中的名厨佳肴,官府菜在原料丰实,工艺精湛的基础上都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烙印。袁枚、李渔、张岱……将一道道美食融于一篇篇传世文章,流传至今。在山东省博物馆有两件汉代陶俑便记录了最早的官家厨夫形象。在章丘出土的“治鱼厨俑”,头戴高帽,身着开领便装,袖子高卷,跪坐短足案俎前,左手按住鱼身,右手持刀准备切割,案下有一陶器盛装治鱼剩物,足可见当时备料的考究。而在高唐出土的“切面厨俑”,面团制作动作娴熟,展现了生动的厨艺。可见早在汉代便有“红案”、“白案”的分工,着装与记忆又是如此生动,汉唐的官府菜考究可窥见一斑。

  “家蓄美厨,竞比成风”奠定了官府菜的基础,文人名家的参与则实现了饮食与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15-140H5104F15P.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0041vc4hty6GyiNBxuK1e&690.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小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网友评论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