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时间:2022-03-17 14:35:0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一、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拓展】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定语后置。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相关文章:

中考文言文虚词“以”用法讲解04-02

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讲解05-11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讲解05-11

中考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知识点04-02

高中文言文虚词讲解04-03

语文文言文虚词讲解04-03

初中文言文虚词介词知识点讲解04-02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02-16

汉语虚词用法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