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

时间:2023-10-08 09:05:41 宜欢 唐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

  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

  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翻译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