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7-10-28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导语:山水田园诗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作品数量巨大,流传至今的精品也有不少。

  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赏析

  一、运用白描手法,诗中饶有情趣,育清新淡雅之作。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意境优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大多运用白描手法,极少有用比兴手法的。如南坑中镇中邓朝雩老师的《游天子山》:

  天子山上薄岚飘,孔雀开屏傲碧霄。

  我自攀峰上陡峭,风光一览看天娇。

  龙成前的《袁江杂诗(五)》:

  蓝天飞燕舞东洲,两岸车行似水流。

  远看濂溪图画里,烟云袅袅亮新眸。

  钟恒彩的《巫山一段云 · 在大岭至团丰公路上散步》词:

  散步团丰路,晨曦伴鸟鸣。精神爽利步轻盈,拂面晓风生。 公路风光美,两旁树木青。路中花带丽而馨,步步好心情。

  刘政生的《西江月 · 芦武公路》:

  岭峻腹中穿洞,川深水上架桥。丛林叠嶂彩绸飘,如画新村更俏。 往昔穷乡壤僻,如今路坦楼高。车流滚滚访罗霄,满载游人歌笑。

  所谓白描,是指文字上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鲁迅在他的《南腔北调集 ·  作文秘诀》中对白描一词作过这样的解释:“‘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用这种白描手法做的诗,少用修辞手法,也不用典故,诗风清新淡雅,一看就懂。

  二、注重情景相融,力求诗中有画,创意境幽远之作。

  古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时,非常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尽量使之诗中有画,借景传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中间二联的画面清晰、生动,非常传神。《芦溪诗词》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如邓世萍的《夜泛明月湖》:

  朗朗长空明月高,轻舟水上弄波涛。

  晚风吹得游人醉,把酒湖中问碧霄。

  邓世萍这首绝句,句句入画,四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湖上夜游图。

  徐庆芳的《游玉皇山》:

  玉皇山色美,流翠湿人衣。

  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

  有心听竹语,无意悟禅机。

  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二句“流翠湿人衣”从王维诗“空翠湿人衣”而来,而着一“流”字,似更使人感觉到山色的生动与活泼。“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两句诗中有画,可绘可想,散发出一种清幽之气。颈联上句“有心听竹语”,情趣盎然。竹非能语,清风拂竹之音也。下句“无意悟禅机”,言唯喜山而已。尾联“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发一感叹,玉皇山风光虽然这么好,可惜“我”不能在那里久留,只能做到归来后回想一下过去在玉皇山下生活的那些日子了。《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作者曾在玉皇山下的张佳坊乡中学任教多年,诗中的“采薇”,应是指作者的这一段“隐逸”经历。

  周英的《初游武功山》:

  青峦如鹤立,飞瀑荡云烟。

  绿甸铺金顶,丹霞盖九天。

  栈桥穿古树,灵石绕山泉。

  此景凡间少,我心亦陶然。

  周英这首五律,前三联皆入画:青峦、飞瀑、云烟、绿甸、丹霞、栈桥、古树、灵石、山泉,六句中列九个具象,这些具象通过“立”“荡”“铺”“盖”“穿”“绕”等动词的衔接,组合成了武功山的整体形象。全诗四联的组织结构为“起——承——再承——连转带合”的形式,前三联铺垫充分,尾联抒情。

  笔者的《四题〈春江如画〉(之一)》:

  新叶葱茏鸟语喧,春江碧水翠笼烟。

  粼粼倒影千丛树,袅袅渔歌一片船。

  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

  欲临此地邀明月,携友寻诗待晓天。

  这首七律,是《四题〈春江如画〉》四首中的第一首。多年前,笔者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任“天下采风”版面的首席版主,有一天我在“三月风”网站里的图片版面上看到一幅图片,画面上有一河,河中有一呈弯月形河洲,洲头不远处一渔舟上有渔人摇橹,两岸绿树如茵,烟雨朦胧。整幅图片已经后期制作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于是便萌生了要为它做一首题图诗的念头。这首七律做成后,我立即将它发到了天下采风版面,彭福顺老师看到它后和了一首。我有意要难一难他,便再做了第二首。就这样,我每做一首他就和了一首,我一连做了四首题这张图片的七律。这第一首的前两联也都是写景,系按图索句之作,将“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颈联转为设问:“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这么清雅秀丽的景色究竟是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要不就应该是在他任过职的彭泽县里?尾联抒发自己的奇想:想与诗友们一起到图上这风景里去赏月寻诗,玩它一个通宵才好。当时我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值到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原来就是江西婺源县的月亮湾。

  再看李荔的《蝶恋花 · 游横龙寺》词(新韵):

  柳簇鹅黄湖漾碧,二月寻春,处处着春意。草长莺飞花信递,燕儿早把归程计。 钟鼓幽幽香火密,世外逢春,肯把春风避。心挽千结恩怨替,春来春去人迢递。

  横龙寺在今萍乡城南横龙公园。此词虽名为写寺,但上片写的却是公园,因这湖在山北,寺在山南,两处地方还差远着呢。先写湖后写寺,说明作者是从山的北麓上去的。“柳簇鹅黄湖漾碧”使人看到春色,“燕儿早把归程计”则使人感到亲切。词的下片写横龙寺的只有“钟鼓幽幽香火密”这一句。如果继续将寺内的景观再详细描述的话,由于词谱容量的限制,抒情的话就会容纳不下去了。

  三、关注农家农事,描写田园环境,成闲适恬淡之作。

  古代诗作中,有不少描写、欣赏农村田园环境,关注农家农事的诗篇。如东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组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暮行田间》,陆游的《游山西村》、《岳池农家》、《牧牛儿》、明代钱澄之的《田园杂诗》等。现在,诗词界将今人写的这一类题材的诗作归入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题材中去了。在我们芦溪诗友中,有一些人曾经种过田,有的甚至现在仍在种田。《芦溪诗词》上刊发过一些此类题材诗词作品,但是写得比较好的诗作数量很少。这里我仅举三例:

  张吉群的《珠亭山竹林逸兴》:

  芬芳泥土自然风,吹到农家小院中。

  一按快门留倩影,竹香醉倒众诗翁。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描述了作者随众诗友到宣风镇珠亭山村采风所体验到的事。“一按快门留倩影”一句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如果换成别的句子,可能就会分不清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诗了。

  徐庆芳的《春日》(新韵):

  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

  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

  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

  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徐老师的这首五律我也比较喜欢。全诗描写了农家与农事:“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也描写了农村的环境,而且着墨较多,有声有色:“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有声,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只只的青蛙在田埂下正鼓胀着腮帮子一张一合地对歌;“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黄、绿、青、白,色彩鲜明。这里,春日农村给作者的感受是“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是一种清新美、自然美的享受。通过对全诗的诵读,读者也会被他所描述的田园环境所感染,所愉悦。作者那种热爱农村、喜爱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再看笔者的《南乡子 · 春日》词: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

  这首词描绘的是山区农村春耕的画面。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写农家,紫燕翩飞在山间田野之中,农家外面的路上有人骑着摩托车驶过,也许骑车的人正是这农家的主人,他或她正骑着摩托车驶出。不是柴扉,也不是木制土车驶过,也不是自行车驶过,新时代农村的环境便显现出来了。

  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写农家环境,附近有盛开着桃花的桃树林,它们正在争红斗艳,展现它们美丽的青春花季。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春草生长,草长莺飞,河的两岸已进入春耕季节,农事繁忙。农夫正在赶牛耙田。

  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天暮人归、田野蛙鸣、残晖落霞,组合成了一幅农村清丽的图画。

  整首词中无一字议论或是直接的情感抒发,但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与有机组合,作者已将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渗入其间,读者也不难读出作者这种对农村田园环境的欣喜之情。

  四、游历醉心山水,努力开拓境界,写胸襟开阔之作。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又作《临洞庭》)境界高远,气势恢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意境宏大。尤其是颔联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成为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的名句。此外,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自浔阳泛舟经明海》等诗作,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多为后人称道。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也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这种气势雄豪的诗作。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气势磅礴,意境宏大的诗作客观上源于作者眼前壮阔的山水景观,主观上源于作者自己的胸怀对这景观的接纳,诗情被它所强力渗透、激活、发酵、升华,由景入心,由心生情,作者被它感动、震撼而发之于文字。如今人山桂荣的《海边遐思》:

  夏日临黄海,沙滩万里金。

  苍茫天地合,起伏浪涛吟。

  飞燕穿浓雾,游人洗俗心。

  聆听煦风唱,胜过竹丝音。

  笔者的《登武功山白鹤峰》:

  白鹤峰头旭日红,苍茫云海涌天穹。

  目驰万里心胸阔,何惧寒冬八面风。

  刘政生的《上海杨浦大桥即景》:

  谁向半空挥彩练,长虹飞架浦江边。

  凭栏遥看风樯动,驻足犹闻车水潺。

  拉索根根系牛斗,群楼簇簇接云天。

  烟波浩渺东流去,汽笛悠悠耳际旋。

  曾建强的《水调歌头 · 黄果树瀑布前感悟》:

  奔泻万千里,举目雪堆天。珠帘飞挂飘落,阵阵巨雷喧。日照彩虹舒展,飞架河川空栈,一往会神仙。激荡化涓水,奇兀复还原。  世间事,弹指去,不思连。烟云几缕,多有梦似意曾圆?淡泊机藏宇宙,豪放志吞天地,何必论当前。放眼江河壮,风过雨随缘。

  以上四首作品中的“苍茫天地合,起伏浪涛吟”“白鹤峰头旭日红,苍茫云海涌天穹”“拉索根根系牛斗,群楼簇簇接云天”“烟波浩渺东流去”“奔泻万千里,举目雪堆天”等句,都是作者有感于心而后构思出气势雄阔壮观的描写。

  五、或以史入诗,或由景及情,构抒发议论之作。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口熟能诵:“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先景后议,作者通过眼前之景而引发联想和议论,发之于诗。《芦溪诗词》上刊发过一些用这种创作方法写成的诗词作品,如彭福顺的《广西纪游三首》之一《德天瀑布暨中越五十三号界碑》:

  一界分楚汉,一河连越中。

  一瀑名天下,一市固边戎。

  曾经共主义,一度举刀兵。

  喜看游人织,晴空飘彩云。

  此诗构思奇特,一开始便连用四个“一”置在每一句的首字,突兀而起,顿生破竹之势,将这边陲风貌之壮观、地理位置之特殊、边陲市镇的重要军事作用非常简洁地勾勒出来了。然后回顾现代史上中越两国的友好与敌对中连、打、和、扰的关系,用“曾经共主义,一度举刀兵”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这一段复杂的两国关系。接着作者便直发议论:“敌友英雄事,百姓不了情。仁者泛爱人,智者广睦邻。”两国之间打也好和也好,那都是国家高层决策首脑们的事,而待战火一停,中越两国边陲上的小百姓们生意还会照常互市,界碑两边的亲友照常还得来往,边陲旅游还得进行,此即谓之“不了情”。此诗以景作结,“喜看游人织,晴空飘彩云。”也许还寄托了作者对两国关系改善的希冀,祝福边陲百姓们头上永远是“晴空”和“彩云”而不是“乌云”与“暴雨”。此诗中对德天瀑布并无具体形象的描绘,仅以“一瀑名天下”五字概括它;对界碑也没有作具体描写,只写了它的作用:“一界分楚汉”。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见物联史,纯以抒发议论取胜。

  我们再来看龙成前的《浣溪沙 · 兴文塔怀古》:

  袁水渔舟柳隐桥,龙山古塔锁云霄,笔锋劲健墨香飘。  记取当年多士子,濂溪两岸叠书潮,昭萍自此有金鳌。

  此诗上片三句以景入词,描绘了宣风兴文塔耸立挺拔的雄姿,将它比喻成一枝笔锋劲健散发出墨香的巨大毛笔。虽然将古塔比喻成毛笔是一种过去常见的情况,并不新鲜,但作者是一位诗人兼书法家,自有其独到的眼光所在:他不仅看到了兴文塔这枝巨“笔”,而且似乎闻到了“墨香”。这就需要作者在笔的形象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联想。这“墨飘香”也有着文风鼎盛的寓意。词的下片以史入而兼发议论:“记取当年多士子,濂溪两岸叠书潮,昭萍自此有金鳌”,不过这“史”只是较为宽泛的史,因为其中并未点出具体的人物与事件,只是一种概写或虚写,因此它与咏史怀古类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

  还有一些山水田园诗作中并无入史内容,但也有抒发议论的成分,那便是由景及情,生发感慨。试看笔者写的《武功山采风(之三)乘缆车》:

  飞练疑从天外来,尽心桥过入蓬莱。

  莫言游客非仙子,一旦凌空破雾开。

  这首七绝也是用的先景后议之法,首句描绘尽心瀑的形象,次句写尽心桥一过便似进入了蓬莱仙境,三、四两句转为抒发议论:不要说我们这些游客不是神仙,我们一经乘上索道缆车,便象传说中的仙人那样穿云破雾飞向高空了。

  范旭梅的《题婺源山水图》:“一段青山枕碧流,渔家江岸系轻舟。从今莫羡红尘客,且伴云帆且伴鸥。”这首诗也是前一联状景,后一联抒发感慨。


更多热门古诗推荐:

1.古人关于立冬的诗词赏析

2.

3.有关立冬的古诗词集锦

4.古代关于冬天的诗歌鉴赏

5.古代咏冬天的古诗集锦

6.有关描写冬天的古诗词集锦

7.陶渊明的的诗词集赏析

8.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赏析

9.《全宋词》之程大昌的词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