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杂诗古诗词

时间:2021-01-22 09:45:00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杂诗古诗词

杂诗古诗词1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古诗词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杂诗古诗词2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一、白话释译:

  ①陇右之地,自然环境适宜广养良马。这里养马风盛,养得烈骏万匹,已是由来已久的事。/南使,唐置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②如今逢战乱,马群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连阵,阵战连着阵战,言战事频多;没,即殁,战死;因马多战死,故山草徒长。

  ③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骕骦(sūshuang)古代良马名。

  ④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迥,音jiong,远,遥远。诗里为马的立姿壮气氛。

  二、赏读简语: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马死山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它让我们想到了《百岁挂帅》里的佘太君,她虽为国献出了七个儿子,但要使杨门帅旗不倒,即使率孀媳幼眷,也要为国再建功劳的英雄气慨;也想到了《石壕吏》里的普通农家老妪,她不计牺牲的`一句“请从吏夜归”,道出的是虽妇流也知为国生死以赴的深明大义。这就是诗人笔下“真龙种”和“老骕骦”丰富的精神内涵。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迥立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所以,写出一种浓郁厚积的悲剧气氛,也是这首诗独具魅力的一大特色。

  三、读杜集粹:

  ①《杜诗详注》释首字“西”曰:张远作西,旧作南(《读杜心解》、《杜诗镜铨》均作“南使”)。而评五章曰:“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骕骦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

  ②《读杜心解》释“南使”曰:犹言汉使,张骞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

  ③《杜诗镜铨》释“南使”曰:南使犹汉使。《汉书》:张骞使西域还。得乌孙天马。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杂诗古诗词3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杂诗古诗词】相关文章:

杂诗解释10-21

杂诗现代诗01-14

《秦州杂诗》唐诗07-13

癸未的杂诗全文02-07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08-05

龚自珍《己亥杂诗》教学实录05-28

龚自珍《己亥杂诗》(初中课文)04-12

《神童诗》古诗词04-09

《杂诗(双燕初命子)》唐诗07-05

求己亥杂诗的诗意谁知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