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2 16:51:53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精选8篇)

  《老王》写了车夫老王在困苦的条件下却仍然保持着善良厚道的人格本性,含蓄的提出了对不幸者应给予人道主义关怀的社会性问题。小编整理了,欢迎欣赏与借鉴。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精选8篇)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1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2

  我总想尝试着一些新的路子备课,在意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创新性。他们都说我太学术,我知道在中学这是贬义词。师傅徐老师今天听了我的课后,给出了两点评价:

  1.钻研文本精神值得鼓励。

  2.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教参和名师教案,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力。

  是的,我承认我的课堂有这个问题,我现在教差班,应该讲基础,带领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扣文本。可是,我不愿意这么做,我不愿意为此浪费我的教学生命。

  教学设计的创新与知识点落实其实是不矛盾的,我没有做好知识点的落实还是因为对考点把握不够,下阶段研究考点题目想好了“以考点为纲确立教学内容”。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3

  (一)说老王。

  先通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插图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

  (二)说作者。

  先用多媒体展示杨绛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知道她当时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的图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让学生写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组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4

  此课上后,我感觉不错。不论其他,单单学生从说到想说再到乐意说争着说,多我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学生说错了。不过,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议课组成员的爱心帮助下,我觉得这节课要上的更好,还课在下方面努力:

  1、导课不宜太长。只要达到激起兴趣,导入新知即可。

  2、课堂语言要有文起。要鼓励督促个别学生说普通话,说话多用词语,多点文气。

  3、课前应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学时有目标,学后便与检测学习效果,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吗。

  4、在汉字书写,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这也是我致命的弱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5

  《老王》是杨绛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所认识到的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必报的老王,并由此体味到:幸运的人应该关注不幸者或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同情与关怀。而文章应以让学生感受并把握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或关注弱势群体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两个知识点,我按照“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我把较多的文章内容浓缩在两个问题上----“课文描写了哪些有关老王的生活片断?”和“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这样繁多的内容也变得更有条理,学生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了。此时,每谈到老王的一个生活片断我又引导学生探讨小事件上所表现出的老王细小性格特征,最后,琐碎的内容就由“老王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图报”这一人物个性的主线联结起来了,使散文的“形”不再散,“神”也更集中。同样的手法,作者对老王关照、关怀的善良之举也在我预设的第二个问题中被击破,作者这位“老王”也同样出来了,“老王”的善良之举也就更显细致了。为了让老王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我还设计了文章第8自然段的精美语段的赏读,从学生的赏读来看,也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注弱势群体是文章第二个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上、生活中、校园内与老王有相似性格或品格的人来感悟,并且让学生在寻找的同时感悟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向这样的人学习,并且从自我的反思中纠正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我一直灌输给学生的理念是该从生活的小事件、小行为去学习老王,去反思自我,所以学生寻找到的生活中的“老王”事迹虽小,对社会、个人生活、班级影响却很大,甚至学生在写向“老王”学习的打算中也能提到准备做些实实在在小事去关爱他人、关爱自己。这也就达到我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很少,对于社会种种他们更加无法做出轰烈的大事去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但他们完全有能力以一份善良之心去做些小事情。

  例如一位学生说到的“往后的慈善捐款准备尽自己的能力多捐点”,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一个学生说到的“老师就是老王,因为老师耐心地引导他,使他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转好了,以后也准备像老师一样,给予同学更多的关爱”,我想学生能感受到老师为他付出了爱,他必定能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就是一份以善良体察善良之心。学生既这么想了,不就是很好地读懂了老王吗?而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老王》,不也正是想让学生能够这样地从身边的小事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吗?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贯彻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当中,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生活。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以善良之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只是,对课文语段和优美语句的赏读还要在课后继续加强赏读,因为这样的赏读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赏能力。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6

  伴随着一步步课改,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我最难忘的一个人》,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讲了《老王》,讲得挺好的。因为指导学生,抓住了主问题,设计了“老王的情况小结”、“老王的苦”、“老王的善”、“杨绛一家人的善”、“这是一个不幸者对幸运者的愧怍”这几个问题来组织文章,因为前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总结,来品读文章,能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去,在引导学生来深刻理解文眼“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是让学生一一来分析“幸运者”指的是谁?“不幸者”指谁?“愧怍”又指谁?如何来理解杨绛一家人的幸运,愧怍如何理解,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真正地明白了在那样的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老王不仅物质上苦,精神上也同样凄苦。但老王一直寻找,或者需要的是亲人般的关爱,老王是将杨绛一家人当成了亲人,需要的是平等的爱。而杨绛对老王也关爱,也尊重,但是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复杂,经历的积淀,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遗憾,但老王已经离世了。作者发出了一种呼唤,对弱者、不幸者,应该给予一种关爱之情,真正意义上理解他们!

  得出几点经验:

  1、设置主问题,引领全文。

  2、细读文本,从文章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发动学生,课堂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这几课,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都讲得不错。尤其是《背影》和《老王》,尤其好。所以在探索课型上,要多下功夫才行!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8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节选自《老王》

  “愧怍”一词,但从字面上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惭愧的意思。追本溯源,从六书上分析,“愧”“怍”皆从“心”——“愧 ,媿或从耻省。按即谓从心可也”,“怍,惭也。从心,作省声”——也就说,此二字关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为人最该保有的良知与灵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从生命最深处由衷发散的虔诚与悲悯,更或者说,心是拥抱现世的温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难命运的温暖的方式。对于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言,从生命的最开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们”享有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是从生命开始后的际遇来看,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远远高于“老王们”,从人道上讲,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勇敢承担其这个责任吗?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识分子有多少能真正体味“老王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穷苦?先天性的不公平连同后天叠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按照以上的解读,那么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整个文本世界中,作者杨绛是幸运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运者应该对不幸的人产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真应该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吗?

  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在分析文中两人时,应该平等地对待两人,正如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所说——“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与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从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再回归到最初讲到的“心”上,正因为有心,作者是幸运的,她最终感到愧怍,她体会到了自己当年与老王的不对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迟到,总比没有要好千倍;正因为有心,老王是幸运的,他拥有金子般的内心,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认同的,在死后,他最终获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正是我要最终从“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们跳出文本,在进一步审视我们的解读,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迹。在我最初的教案设计中,本文的教学从标题“老王”切入,以“悲”为核心词展开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没有姓名的人,是个社会的边缘者,不被人重视;二、处境困窘,艰难生活;三、古人讲“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况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视葬礼)——但现在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设计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我们口口声声说老王的命运如何苦难、如何悲,可是自以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们,不是在最开始便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老王放置在同样卑微的角色上了吗?自然,小人物在历史潮流和现实生活中确实具有先天性的劣势,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难道他们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吗?在他们的活法中,难道看不见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他们预设的这么悲惨与壮烈?举个我们经常遇见的现象,那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贾之家还要和美欢乐。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

  洋洋洒洒说了诸多,还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若是进入到教学,还需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时,分析这两个字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我这样解析文本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我的情感认知要导向何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该关键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第一层解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抛出问题,“愧怍是什么意思?”“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请大家说说看。”——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由教师提出这四个问题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层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进一步追问“除了上面我们从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能不能从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这个身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的‘愧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愧怍吗?”同时,在PPT上展示一页补充材料,这则材料是关于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课外资料;

  三、第三层解析:师总结再追问:“作者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产生了深深的愧怍感,从许多方面上,我们能感到作者相对于老王的许多优势条件,无论是生活还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师还是有些不解,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吗?有没有哪位同学为老师解答下这个疑问?”——从而由此引出“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个核心总结句,以及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力求达到全文情感与主旨的升华;

  四、师大总结:表面上去看,作者杨绛确实更像一个幸运的人,老王这时候自然就弱小凄苦无比,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体悟的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自认为幸运的杨绛,她的生命不也悲吗?我们自认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吗?两个人,正是因为两颗心的有力颤动,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运的意味。即便身处何种困境,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也同样很幸福吗?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精选8篇)】相关文章: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10-09

《穷人》课文教学反思11-21

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10-30

《氓》课文教学反思10-24

人教版《老王》教学设计11-20

语文课文《观潮》教学反思07-18

语文课文《雨后》教学反思07-09

语文课文《母校》教学反思07-09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