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15 15:06: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5篇)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 )地对元二说:“( )”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

  依依不舍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老师想和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愿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远和我做好朋友那么请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师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好朋友,真高兴。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绿绿的柳树,路、还有很多雨点,还有两位老爷爷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爷爷为什么要喝酒,认识吗?(两位老爷爷事好朋友,他们看上去很难过,他们要分开了吗?)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没被包的那位老爷爷叫王维,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为好朋友元二要走了,两个好朋友要分开了,所以他们特别伤心。于是,王维老爷爷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表达了他此刻难过的心情,

  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场雨,洗涤干净了整个城市,连轻轻飞扬的尘土都不见了。旅店边的柳树都换上了清新的绿色。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注意题目的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开去别的地方了,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教案11-06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1-06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1-06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10-05

小学语文课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1-21

送元二使安西诗文详解:01-11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鉴赏12-12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赏析05-29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5篇)11-25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