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土地的誓言》教案

时间:2021-03-30 19:10:54 七年级 我要投稿

《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富有个性的语言。

  ③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用“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暴行及难民逃亡的图片,然后简介本文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

  端木蕻hóng良 炽chì痛 嗥háo鸣 山涧jiàn

  斑斓lán 碾niǎn 污秽huì 谰lán语 亘gèn古

  蚱蜢zhà měng 镐gǎo头

  2、听录音。理解题目含义后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这是本文关键点、突破点,找出它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① 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②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三)理解探究,品味语言

  讨论:找出你喜欢或深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

  1、从描写意象方面分析——众多意象

  例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带着赤色的足金。

  2、从所用手法方面分析——多种修辞

  排比、比喻 、拟人 (略) 呼告

  什么是呼告?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你必须被解放! ……”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3、从表达感情方面分析——感情浓烈

  ①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②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③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4、从用词准确方面分析---用词别致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①“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 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难以驾驭。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用“埋葬”表明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当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文中采用的众多意象,排比、比喻、拟人手法抒情的好处,形容词的修饰作用,最富感情的句子等几方面让学生自己谈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文中人称的变化,教师要稍加点拨。由于心理、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六年级的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对于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教师要加以指导:①明确该词的本意;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的具体确切的含义。通过对这两个词的分析探究,要使学生既进一步地理解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又掌握了一种品味句子的方法。)

  (四)拓展提高(10分钟)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2、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答案不要求统一,言之成理既可。)

  (五)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语言富有激情,值得品味、借鉴。希望同学读完之后能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把浓郁乡情同爱国之情融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情操得到升华,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

  (六)作业

  摘抄、背诵文中精彩句子。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爱家乡

  誓言

  为她我愿付出一切 爱祖国

  众多意象

  语言

  多种修辞

  感情浓烈

  用词别致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思 依恋 怀念

  乡

  炽痛 哀痛 愤慨

  爱

  国 誓死 抗争

  育星教育网----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附:《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喷涌___ 山涧___ 默契___ 田垄___

  污huì___ 泛làn___ 怪dàn___ 斑lán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涌( )____谰( )____饶( )____诞( )____

  诵( )____澜( )____绕( )____涎( )____

  三.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我走到哪里,____我睡得很沉,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四.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蒙古驹”“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吗?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驹,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炽痛:

  ②亘古:

  2.指出文中加“·”的词语各指代什么内容?

  ①她:

  ②这种声音:

  ③这个:

  3.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4.作者在这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5.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联想准确吗?为什么?

  6.文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7.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

  8.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①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②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9.文中应用呼告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课文中有些词语排列过多,可以删除,你的看法如何呢?

  2.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

  【实践·拓展】

  八.请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作文。

  参考答案

  9.土地的誓言

  一.略。

  二.略。

  三.不管……即使……或者……都

  四.略。

  五.1.要点:“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欢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已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3.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六.1.①热烈而深切 ②远古 2.①关东原野 ②呼唤我名字的声音 ③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4.白桦林、红高粱、马群、蒙古驹、黑土地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5.指沸腾的岩浆。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涌,欲喷涌而出。 6.“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7.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8.①表示我同故乡已经息息相通,我要回到故乡去,故乡也需要我回去。②我同故乡之间存在一种血肉联系,我思念故乡,终有一天我会回到故乡去。 9.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略。

  七.①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不删的理由:作者倾诉式的语言,景物叠印画面的意境,体现作者华丽、浓郁的抒情风格。可删去的理由:复杂、累赘,让人阅读时应接不暇,跳跃性强,不适宜一般读者阅读。②要点如下: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八.略。

  育星教育网----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