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5 18:56:24 九年级 我要投稿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 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对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一课里,庄子狠狠地嘲讽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还非常深刻,这篇文章里,他们两个人又怎么了?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全班齐读课文)
  二、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来源:学,科,网]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来源:Z#xx#k.Com]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四、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课后练习: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4.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回应开头庄子的思想。
  2.通过《郢人匠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加深对庄子思想理解。(看动画视频)[来源:Z&xx&k.Com]
  3.总结全文: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板书设计: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惠子 我非子--不知子
  子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
  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
  庄子--诡辩。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二

  教学  
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通过研读进行质疑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庄子审美世界。  
   
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  
                 
难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本课节选自《庄子·秋水》,对于全文而言,本篇以一个小故事形式缀于文末,比较独立,与前文联系不甚密切。但本文历来是研究庄子天人观、审美观的重要材料,令人惊异的是,本来的内容理解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谁输谁赢,庄子到底如何辩倒惠子,历来争议极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                                       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板  
书  
设  
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梁  
崇尚自然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小时候,很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或者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     公公也对我露出了笑脸。可是     老师想问你,你不是太阳公公,怎么知道它在笑呢?这样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就被辩论过,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这场辩论的结果都没有定论,到底什么回事呢?我们就回到两千年前去看一看!  
一、知事  
通过翻译,告诉老师你知道了文中一个什么故事?  
(庄子惠子在濠水桥上为人是否知鱼之乐辩论)  
二、知理  
1、庄子对鱼之乐的看法是知还是不知?惠子呢?他为何不知?语气态度如何?读一读!  
2、这次辩论就这样结束了,老师想问大家     ,你觉得谁输谁赢?为什么?  
3、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入下一环节的质疑  
三、知人  
1、演庄子和惠子,来还原当时的情景,感知人物性格。  
2、在你眼中惠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好辩,注重逻辑,刨根问底。  
以此性格,若庄子公然偷换概念,辩论会怎么样?  
四、知趣  
总结输赢——能不能把最后一个“安”解释成“哪里”?——     还是“怎么”。   
庄子坚持认为自己知道鱼之乐,那他是如何知道的呢?用原文回答!  
此时庄子在干嘛?什么心境?——出游从容!  
——庄子能知道鱼之乐,其实是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正是这种投射和外化,庄子的心灵和万物有了沟通,他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鱼儿很快乐。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这一天,濠水上的庄子看着河流,除了鱼儿,还可以知道什么很快乐?  
而在惠子看来,要想感受鱼的快乐     ,主体只能是什么?  
鱼在哪里?——濠下,而庄子是不是需要到濠下变成鱼才能感     受鱼的快乐?  
所以,我们看文中最后一句——我知之濠上也!言下之意是什么?  
   
(教师总结与点拨)  
庄子内心快乐,看到鱼儿就觉得鱼儿     也快乐。可是惠子能认同这一点吗?对于人能知道鱼之乐,他是什么观点?  
——不能,在惠子看来,人类不仅不能知道     鱼之乐,甚至连熟识的朋友都不能认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而这,是惠子断定人类和异类不能相知的前提。可是大家
发现没有,惠子认为他连庄子都无法认知,却能对庄子发问:“你怎么知道鱼之乐的呀”——暴露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  
   
这个漏洞有没有被庄子抓到?所以我们来看,惠子还能怎么做?  
那么,现在来看,谁赢了这场辩论?怎么赢的?强词夺理?  
   
五、知美  
在二人各自的精神世界里,谁能
发现更多的美?  
那要想
发现更多的美,需要怎样做?  
——引     入庄子的审美  
学生描绘意境,感悟分析诗歌  
六、知学  
师总结:那我们能得到哪些体会     和感悟呢?  
   
   
   
与学生生活挂钩,为感悟搭设台阶  
   
   
   
   
   
   
   
   
此处引入质疑,该质疑与现行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更符合逻辑  
   
   
   
   
   
   
   
   
   
   
   
   
   
还是表达一种方式,惠子问方式,庄子答方式,然后惠     子不说话了,说明惠子认输了。  
疑问——看起来庄子没有回答方式啊?惠子为什么认输呢?  
   
   
   
   
   
   
   
   
   
   
   
   
   
   
   
   
   
   
   
   
   
   
   
   
   
   
   
   
   
   
回到两千年前那座桥上,聆听两位出游的哲人充满智慧的辩论,通过我们的分析思考,我们也知道了许多超出字面的知识,甚至是不同于以为见解的东西。  
   
   
   
   
   
   
   
   
   
   
   
   
   
   
   
   
   
   
请同学们用“与子同游,我知        ”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教  
学  
札  
记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在引导,通过充分 的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庄子的深刻思想,把握作品内蕴,注意学习过程中的朗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精编04-1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阅读题04-2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翻译02-1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04-28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11-11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范文01-17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翻译02-11

浅谈庄子与惠子的关系03-2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惠子相梁》教学设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