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时间:2023-07-25 15:30:57 泽滨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近义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成语接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死不救→救死扶伤→伤筋动骨→骨肉相连→连滚带爬→爬山涉水→水满金山→山回路转→转败为胜→胜人一筹

  【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成语寓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这句古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的都是不要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灰心泄气,而应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打仗没有常胜将军,做买卖也不能保证只盈利不亏损,做任何事都难以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因此,既要有拥抱欢乐和胜利的思想准备,也要有败走麦城、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精气神。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得失观,不因一时的良好政绩而飘飘然,也不因一时工作上的失利而垂头丧气。须知,退是为了进,失也同时孕育着得。人的一生就是在阳光与风雨中度过,工作和事业也是在得失交替的循环中不断前行。有了这样的信念,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艰难困苦不足惧,笑迎胜利向未来。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运用示例

  宋·魏了翁《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五札》:“乃者禁卫之变,几为后魏李唐之失,政幸而收之桑榆,犹可以暂弭目前之忧。”

  清·王浚卿《冷眼观》:“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及至贵妃既死,还瞻顾何来?自然就该王赫斯怒,拨转马头,馘安禄山之首,悬之太白,也还博得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给天下儿女吐……口气。”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输’。”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大全09-23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10-08

高考成语故事01-07

名人成语故事01-11

欲擒故纵的成语故事03-03

幼儿成语故事06-23

成语故事大全02-25

论黄数白的成语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