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5 18:24:21 丽敏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大全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 篇1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啊,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成语故事 篇2

  以前有一个人,想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准备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可是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的路费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对,路费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这有什么,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算占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成语故事 篇3

  味如鸡肋

  【味道和鸡肋一样。比喻对一件事情没有多少兴趣,但又舍不得放弃。例:经济学对他来说,味如鸡肋;但既然已经读了这么多年,也就只好学下去了。】

  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攻打一个城市,很长时间没有攻打下来。这时候,他感到进推两难:撤退吧,就前功尽弃,实在可惜;继续攻打下去吧,又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鸡的'时候﹐感到这情形就像是吃鸡肋:实在没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丢掉又舍不得。这时候有人来问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么?”他就随口回答”鸡肋。”出自《三国志》

  成语故事 篇4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成语故事 篇5

  孺子可教:张良几次帮老人到桥下捡起鞋子,却又几次被老人扔回到桥下。后来他将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脚上,老人这才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就成了汉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一辈子拥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这位老人!”同学们说。

  过门不入:大禹在治水时,13年中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有一次孩子已长大,要留下父亲。而大禹一次也没进入自己的家门,后来治水终于成功了!

  “可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是错的!”同学们说。

  磨杵成针: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针。李白终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了大诗人。

  “老师,以后请别告诉我‘死读书’是错的!”学生们说。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被搬走!”

  “我终于相信一心图方便的人要承受更大的麻烦!”同学们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位姓金的人小时候不用心学习,长大后只好流落街头,老了以后才感到了悲伤,但那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难怪为学生减负的呼吁久久得不到落实!”同学们说。

  孔融让梨:孔融的.爸爸买来几个梨,孔融第一个动手挑了一个最小的,并且告诉父亲说:“我比哥哥小,大的留给哥哥吃。”他又说:“我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将来一定没有什么朋友!让梨是小事,但抢夺他人表现美德的机会却是大事。假如让哥哥和弟弟先拿,谁能保证他们就不会选最小的梨?”同学们说。

  成语故事 篇6

  鲁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公的影子。原来鲁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成语故事 篇7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大夫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大夫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晋景公侧耳倾听。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大夫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诊断病情。诊断后,那大夫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大夫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大夫,让他回秦国去了。

  这一故事在史料中记载为:“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故事 篇8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成语故事 篇9

  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晋景公侧耳倾听。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诊断病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这一故事在史料中记载为:“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成语故事 篇10

  “侃侃而谈”这则成语的侃侃是刚直而从容的样子。比喻说话时,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口口(口口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成语故事 篇11

  “口若悬河”这则成语的悬河是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成语故事 篇12

  四面楚歌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成语故事 篇13

  汉高祖刘邦初建汉朝的时候,有一些异姓的诸侯王。陈豨在代地谋反,高祖前去讨伐,路过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骂他招待不周。

  当时赵王手下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他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

  赵王将自己的指头咬出了血,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议论说:“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他们就私下里谋划弑杀刘邦。

  恰好事情被发觉了,刘邦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愿意被囚。许多忠于赵王的臣子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受罪,这时刘邦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到了长安。

  后来,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降为宣平侯。张敖就向刘邦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成语故事 篇14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当门生时,自恃敏慧,不够虚心谨慎,因而被降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满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谒老师。恰逢王安石昼卧未醒,只得在书房等侯。苏东坡见宰相的书桌上有一素笺,上有诗二句:“西风昨夜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兴之所发,不能自己,提笔在素笺上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题诗后,便离去了。

  午休后,王安石来到书房,看到苏东坡写下的`诗句,恶其轻薄之性不改,便密奏天子,降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明知因续诗触犯了王安石而贬官,但不得不前去谢恩。苏东坡到大堂拜见宰相,王安石待以师生之礼。他对苏东坡说:“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莫错怪老夫否?”苏东坡赶忙回答说:“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岂敢怨老太师!”王安石笑道:“希你到了黄州,认真学习,以增长知识。”苏东坡点头,拜辞而去。

  苏东坡到黄州后将近一年,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他到后园赏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这时他才醒悟道:“以前只说老师揭我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并没有错,倒是我错了。我辈一定要牢记,切忌不可轻易笑人!”一年任期满后,苏东坡到京拜伏于地,向老师赔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乃奏过天子,复了苏东坡翰林学士的官职。

  后来人们引用“爱莫能助”表示虽对人同情,但无力帮助。

  成语故事 篇15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从而到处掀起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成语故事 篇16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他本来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立过功。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革去职务,就赋闲在家,过着栽花养鸟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贿赂田蚡,请他保举自己。汉武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派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

  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伐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 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成语故事 篇17

  汉宣帝时,有个叫徐福的人几次上书,提醒宣帝限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权力,以防他的家人谋反。霍光死后,他的家人果然谋反。幸亏有人告状,才未酿成大乱。事后,宣帝对告发的人大加赏赐,而对早就劝告他应限制霍光权力的'人却没有一点赏赐。有位大臣觉得不公平,特地向宣帝上书。在上书中,这位大臣特地举了“曲突徙薪”的事作例子:

  有个人到朋友家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你这烟囱要改砌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灾啊!”

  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间,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亡(没有)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了吗?”

  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汉宣帝看到这里,明白了这位大臣的意思,马上重赏了徐福。

  成语故事 篇18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比较强盛,附近一些小的诸侯国,如宋、卫、曹等,一向都依附于楚国。可是后来宋国忽然背叛了楚国而依附于晋国,因此,楚国便出动军队,讨伐宋国。宋国赶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听了大夫先轸(读zhěn )的话,一面让宋国派人去秦国和齐国,请求他们出面调解,一面派兵攻破卫、曹两国,将卫、曹两国的.国君扣留起来,以此要挟楚国。

  楚国的大将子玉根据楚成王的命令,派宛春为使者,对晋文公说:“请你们放了卫侯和曹公,恢复这两个国家,我们就从宋国撤退。”晋国的子犯要求晋文公拒绝楚国的要求。先轸分析了利弊,劝说晋文公,一方面离间卫、曹与楚国的关系,私下答应卫、曹的国君,只要与楚国断绝关系,就恢复这两国,另一方面,又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在卫国,以激怒楚国。

  子玉得知这一情况以后,非常生气,领兵向晋军进逼,晋文公命令军队假装后退。晋军官兵不理解,说:“我们这样后退实在是耻辱,而且楚兵长期转战,已经十分疲困,我们为什么退呢?”子犯对他们解释说:出兵有理,军队就斗志旺盛,就有战斗力,出兵无理,士气就不振,就要失败。(原文是:“师直为壮,曲为老。”)我们退后九十里,在道义上就取得了主动。”

  楚军见晋军后退,便继续追赶,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成语故事 篇19

  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暗地里正准备造反。他马上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刘邦听罢,心中大悦,随即赏赐了田肯五百斤黄金。 大将韩信 韩信,秦末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用他的策略,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韩信率军袭击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他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韩信改封楚王,后因受到刘邦猜疑,被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信善于用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现已失传。

  成语故事 篇20

  战国末期,秦国将灭六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的太子丹极为恐惧,千方百计营谋救国之策。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派一个勇士设法行刺秦王。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认为太子丹的设想并不可行,但又无法劝阻,便向他推荐了燕国一位智谋深远的处士田光,建议太子同田光祥细讨论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谁知田光年老昏聩,听完太子丹叙述的行动计划后,表示首肯,还向他推荐了勇士荆轲。

  太子丹便向荆轲坦陈了自己的设想: “我准备派一位勇士出使秦国,给秦王献上丰厚的礼物。秦王贪利,一定会接见使者。这时,就可伺机挟持秦王,迫使他答应把侵占各国的'土地全数归还,撤退军队。如能有这样的结果,再好不过了。如果秦王不答应,就马上杀了他。望壮士为我出力。” 荆轲同意了。

  他带着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匣和裹有锋利匕首的燕国督亢的地图匣上路了。荆轲走后,太子丹命人观看天象,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没有贯穿太阳。

  (古人认为虹象征臣,日象征君,白虹贯日,预示臣行剌君得以成功。)

  太子丹忧心如焚,丧气地说: “看来我的事(计划)不能成功了。”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荆轲献上地图,趁秦王展开地图之时,夺过已露出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结果没能刺中秦王,反被乱剑斩死。后来,“白虹贯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义士抗击暴君的壮举。

  成语故事 篇21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三国演义》,我发现刘备这个人很有特点。刘备他这个人,是人们公认的“厚脸皮”,总爱哭。可我认为他哭的好,因为他会哭,不是耍小性子的哭。为达到目标,他可以哭得有真情实感,可以哭得感天动地,甚至可以让所有的人信以为真,当做他动情了。正因为他能厚着脸皮哭,所以在关羽被杀后让人认为他动了真情,从而进一步收买人心,此种方法虽不可取,但更能发现他的.聪明。正如刘备装哭,他做人也装。虽说刘备劝刘表偷袭曹营不成,但他忍着气,对刘表说:“战争机会多的是。”又如与曹操青梅煮酒,当曹说:“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曹耳。”这时,他惊得“失箸”,可拾起筷子时又说:“为惊雷所至。”刘备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可取,但在当今社会上,该装还得装,但不能再象刘备那么诈了;装也要看时机,该装时便要装,但对朋友、师长、父母,却不可伪装。社会上防人之心不可无;亲朋好友,师生之间,却只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屠格涅夫日记中骂都德的话,使都徳郁郁而终,所以有时伪装不可龋希望人们可以把谎言,伪装用善良的地方,让社会安宁,而不能象刘备般一味地装,心存不良或分辨不清该不该装,刘备的做法还是有些不可取之处的。希望大家多一些真诚,少一些伪装。这样,生活就充满阳光。

  成语故事 篇22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故事 篇23

  一目十行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

  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

  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

  公元549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不过,“一目十行”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 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 过去了。

  成语故事 篇24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故事 篇25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成语故事 篇26

  揠苗助长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篇27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古汉语的文言虚词,借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成语故事 篇28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必须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之后,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成语故事 篇29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并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 篇30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我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我的脚!”

  成语故事 篇31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成语故事 篇32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砚台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来巴结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一次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却被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进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后来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一年时间就把开封治得井井有条。权贵们都收敛了许多,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老百姓却很喜欢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笑比河清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成语故事 篇33

  在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的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姬发顺应民意,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商纣王最后在露台点火自焚,商朝也就此灭亡了。

  商纣王死之后,周武王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想要尽快的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要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

  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有这样才可以稳住大局,统治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了邵公,邵公说,“将士中有罪的杀掉,没罪的可以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周武王仍然觉得不满意。

  这个时候,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的人,这样才能够平复民心,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务农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除了敌对的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怎样?”

  武王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

  于是他按照周公的建议,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的强盛起来。

  周武王虽然没有采纳姜太公的建议,但是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成语故事 篇34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禅林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是才思、才情,尽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成语故事 篇35

  不知所云

  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足,兵强马壮。

  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后方的安定,220xx年,诸葛亮亲征孟获。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决定出师伐魏。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接受任命,到现在已经20xx年了。他向刘禅推荐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再三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采纳有益的建议。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刘禅看了很感动,劝他说:“丞相刚刚南征回来,又要北伐,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诸葛亮说:“先帝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从不敢懈怠。今天不北伐,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不知所云”现在指人言语混乱,很难让别人理解。

  成语故事 篇36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后来,淳于意拜著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不上忙!”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成语释义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故事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成语故事 篇37

  掩耳盗铃: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从前,有一个人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整天无所事事骗吃骗喝。有一次,他闲着无聊在街上乱晃,正好看见了一家做点心的店,香气从店里源源不断地飘出来,他就想:这家店的`点心可真香啊!肯定很美味,我一定要把它偷过来,然后带回家坐在床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那该多惬意啊!想着想着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口水。他在家里想出了很多很多的办法,也去做了很多很多次“实践”,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办法。他买来一个眼罩,把自己的眼睛遮住,确保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以后,他便向点心店走去,边走边想:哈哈,这下没人能看得见我啦。我一定要拿个够,回去大吃大喝一顿。到了点心店,他就肆无忌惮地去抓点心吃,一边拿还一边沾沾自喜。可当他再次把手伸向那些点心时,被街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警察上前盘问他,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被带回了警察局,关了好久才被放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骗过了自己就能骗过别人,自欺欺人最终会自食其果。

  成语故事 篇38

  以前有一个人,想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准备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可是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的路费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对,路费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这有什么,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算占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成语故事 篇39

  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弱国。有一回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一块和氏璧,是一块无价之玉,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赵王收到后立马让所有大臣上朝商议。大臣有人说不能被秦王给骗了,不能给,可又有人说不给秦王会派兵来攻打的,不能不给。赵王六神无主。

  这时候有人说,我很聪明,勇敢。没错,我就是那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蔺相如。

  赵王把我招进宫去,问我怎么办?我说只要秦王愿意交出15座城池,我就会把玉璧给他,不交的话我必一定完璧归赵。

  当我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后,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可是交换城市的事,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这时我灵机一动对秦王说:“这璧有个小毛病,我指给您看看。”秦王就把玉璧给了我。玉璧一到我手上,我就威胁说:“我看你并不想给赵国15座城池,如今璧在我手上,如果你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死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应诺,用15座城池来交换。我趁机要求说要准备一个盛大的典礼才行。秦皇只好下令定下了典礼的日期。当晚,我就让下手化妆后,把玉璧送回了赵国。当典礼的'日子到了时候,我光明正大的告知秦王,玉璧已送回赵国,你若真想要,就先把城池交出来,我再派人把玉璧送来。秦王知道,杀了我也没有用,就让我回了国。

  真是有惊无险啊!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05-26

经典的成语故事05-07

中华成语故事12-01

中国成语故事12-17

成语故事范文11-18

中考成语故事11-19

有关成语故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