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时间:2021-03-30 09:32: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这十五年来坚持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感悟的成果。以下是小编带来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篇1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12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待在地坛公园中度过漫漫时光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在地坛中思考生死,也在地坛中感怀亲情,在这个园里他渐渐调整了自己,也向命运发出最强力的回击,这种以沉重回击沉重的行为,给予同处于迷惘中的我以巨大的鼓励。

  史铁生在插队时瘫痪了双腿,回到家乡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不断做透析来维持生命。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史铁生仔细论述了他双腿残废之后面对巨大打击而产生的生死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要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史铁生对于生死的哲思,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其对痛苦的体验之深切,怕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他的生死观使我想起《史记》中樊哙的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一个人如果看轻了死亡的话,便看轻了许多危难。史铁生对于活的想法,在《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中以一个有趣的形式进行了叙述,通过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往完美的方向设计,人生总是有缺憾的,而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有惊喜也有挫折,这样他的一生才是完整的。通过这一番想象,面对困境的我们心也能宽慰很多。

  《我与地坛》是这本散文集里最重要的一篇散文,在散文的后半部分史铁生讲述了一个比他更加不幸的人——他的母亲——对低谷中的他的深沉母爱,以及对母亲未能活到他自认为闯出了一条出路并获得一些成就后的惋惜,对自己在母亲在世时没有对母亲坦诚相处而悔恨。他在对自己的救赎中并没有变得自私,而是愈加珍视亲情,对于出现在地坛中又消失在地坛外的人也给予默默的关心,甚至收获过一段爱情。坚强不代表着冷漠,人在走向独立自强的途中不应逐渐关闭起自己的内心,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其内心必定是丰富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在另外几篇散文《合欢树》、《秋天的关怀》中,史铁生专门讲述了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记忆与印象》几篇散文中史铁生回忆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残废前的自由与残废后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史铁生对于过去生活的追溯,想必是对于过去自由的缅怀吧。在我陷入低谷的那段时间,我也时常回忆过往,翻翻过去的相片和日记,追忆自由时自己的心情。

  最后的《想念地坛》和《扶轮问路》是书本的中心思想所在。《我与地坛》的单篇发表之后,曾有人去地坛寻找史铁生,或者特意去地坛寻找安静。史铁生搬家之后,离地坛远了,而且地坛也渐渐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因此不再常去地坛。“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求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求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生活的沉重,地坛是史铁生的归宿,而我们不应以史铁生和地坛为信条,应不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归宿。“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史铁生想必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悟出了“怎么活”的端倪了吧,怎么活、活得如何,都只不过是一处景观、一次际遇,而心魂是不灭的,当下的怎么活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路途。

  散文集《我与地坛》是我陷入低谷与迷惘时的福音,其对危难中的人们有着谆谆教诲的作用,在那段时间里史铁生的地坛即我的地坛,后来走出了低谷的时期,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追寻属于自己的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但史铁生面对苦难虽备受打击而坚忍不拔、虽自立自强却充满关怀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这位读者心中,留在千千万万苦难中却恰好读了他的书的读者心中。“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篇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篇小说,文中围绕一座古园—地坛展开,由此展开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遭受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他在地坛中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在地坛中思索如何活下去。地坛中每一处景,地坛中播散着的味道吸引着作者,使他常常要到那园子中去。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强地走了过来。

  母亲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史铁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写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女人。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残废的打击,整天的为儿子担心。当作者真正理解了母亲的不易与辛酸之后,当作者要告诉母亲好消息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人世。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然而一切已经太迟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唏嘘和深深的悔恨。

  除了母亲,文中还写到了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老头,捕鸟的汉子年轻的女工程师,我的朋友—长跑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或许他们与作者并没有过交谈,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都给予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念。时过境迁,他们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史铁生知道了残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他选择了写作,为写作而活下去,为了那些等待他的故事而活下去,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活下去。每个人活下去都要有自己的目的,为什么而活下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空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你就是消灭了命运的恐惧。

  但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古人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篇文充满了作者对伟大亲情的歌颂,对梦想的追求,对地坛的感激,对命运深深的思考与感悟。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篇文章正是作者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悟。

  虽然史铁生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人格将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 篇3

  《我与地坛》讲述了作者和母亲之间的爱,以及他和古园的微妙关系,“一个被命运打到最终又站起来的人和一座古园的故事,从颓废消极到平静感悟的转变。”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艰难挣扎于人世,他在地坛中遇到的人,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终于让他在绝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有些人选择了积极面对,也有些人选择了消极逃避。古希腊的荷马虽双目失明,却仍吟诵出了《奥特赛》和《伊利亚德》;贝多芬双耳失聪,而《月光曲》和《欢乐颂》至今仍飘响在莱茵河畔;梵高在精神分裂中痛苦的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向日葵》始终在唱着生命的赞歌。人生中都会遇到磨难,只要能越过这道坎,不幸也将成为踏向成功的垫脚石,伟人们都是这样成功的,但更多的人会在困难面前倒下。

  “每个儿子的痛苦到母亲那里都是要加倍的”,史铁生能够克服磨难,与其母亲对他的理解与鼓励有很大的关系。母亲是理解他、关爱他的,可当史铁生真正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无法弥补,所以要珍惜当下,不要等真正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与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事实。是的,这不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也无需追究太多。从本质上说,我们想想“怎样活下去”“怎样好好活着”“好”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人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一个人并非完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存在的,就是看待事物角度的差异。作者在古园中看到的一切微小的事物:微不足道的小草,不起眼的蜜蜂,渺小的瓢虫,不被人注意的露珠,它们无不在追求生命的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自然界的生物不因自身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类的我们,又怎能因为挫折就轻易放弃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

  作者史铁生在文中不仅写了母爱,还有老夫妻之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这些情感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令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初二读后感10-23

我与地坛读后感12-06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2-06

我与地坛读后感04-02

有关《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2-03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范文12-0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12-09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1-03

我与地坛读后感大全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