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篇1
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爱的家,而有的孩子只是重新开启了悲剧的大门。
女孩玛莉安一直坚信妈妈一定会等待她,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的梦想支离破碎。
她没有见到妈妈,她的妈妈不仅没有等她,而且她根本不知道妈妈是否要等她。或许她妈妈不知道,或许不想要,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对于一个垦荒者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虽然玛莉安没有找到妈妈,但一对和蔼的老夫妇——白洛克先生和太太收留了她。
在西部风沙的洗礼下,玛莉安一定会幸福终生。
垦荒者在美国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西部垦荒者身上总有一股倔强和惊人的毅力。比如我们读过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作者罗兰,她的父亲带着全家去了大西部。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亲,性格都有一些倔强。还有林肯总统,他一直坚持“半工半读”,最终,在无数次失败后,成为了总统。我相信,玛莉安一定会有所成就。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凄凉却又美好的故事。
就像冰心老人说的:“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篇2
一个冒着蒸汽的列车停在车站里,车站外面的阳光很明亮,一个不算高的女孩紧紧的牵着一个比她年龄小的妹妹的手——这就是《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绘本的封面。列车要往的“远方”在哪里?这两个孩子又是谁?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自传,开始细细地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伊夫·邦廷,故事主要讲的是一群孤儿从纽约的孤儿院“圣克里之家”,乘列车被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在沿途的车站由人们自愿领养。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主人公玛丽安和她只有五岁的好朋友萝拉就是封面上的那两个身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心理活动——“没关系,她会在那里,她一定会要我”、“妈妈,我来了,等等我”、“妈妈,你不必来接我,我就要去找你了”从妈妈送“我”来孤儿院的时候,“我”就盼望着那一天、妈妈来接“我”的那一天,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来接“我”。在“远方”站,“我”把代表妈妈的那根羽毛、那根微微泛黄但在“我”心里却永远纯洁的羽毛送给了我“新”家的主人——一位善良的老太太。
读到这里,我心中有一丝酸楚,也有一丝震撼。从“圣克里之家”出来的孤儿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地很舒服、幸福、然而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男孩子要帮着做体力活,而女孩——就像玛丽安,她以后的生活都要学会
自己担当!和她相比,我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想想以前,爸妈的工作忙,回到家还要耐心地辅导我,我却还是不懂得体谅他们,比比她,真觉得有些惭愧呢。
一本好书,会使一个人变得智慧,我读过很多本书,这一本是不但文字精炼,还是让我感动、最能激励我的书。我会好好保存,多读几遍,有机会推荐给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会让我受益终生。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篇3
《开往远方的列车》里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很多孩子无家可归。在美国,有一辆开往远方的列车,那辆列车会把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带到比较远的村庄小镇,让那里的人们收养。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任务是玛莉安,因为玛莉安想找到自己的妈妈,所以不想被收养。玛莉安把自己从妈妈帽子上拿下来的羽毛送给在远方站的一对夫妇。玛莉安天真善良,她认为妈妈就在某一站等她,但实际上她妈妈已经走了。
这本书里面的人物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的人是有目标的,有的人很善良,还有的人很刻薄。比如,在我们班里,就有个人像玛莉安一样,没有那么讨别人喜欢。老师没有重用过她,不受同学们欢迎,过生日的时候也没有同学或者老师送她礼物,但是她现在交到了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每天都看到她们俩在一起。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学到了要善良,还要包容其他人,这样一定会更受人喜欢。以后,我要更包容他人,这样我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了。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篇4
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无数辆“孤儿列车”将纽约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到西部的接纳家庭中,《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辆孤儿列车中。
主人公玛莉安是一个孤儿,她和其他十三位孤儿及一位教师前往西部寻找收养他们的家庭,而玛莉安却希望找到自己的妈妈。
可一连到了几个车站,她却仍未找到自己的妈妈,朋友萝拉也早已被选走。最后,只剩下玛莉安了,她和卢小姐将去往最后一站——远方站。、
到站了,这里只有一对年老的夫妇,玛莉安很失望,这不是她要的结局,她的妈妈不在这里,她没有来接自己。很显然,白夫妇也不想要一个女孩,他们原本想要一个男孩。但可能就像白夫人说的那样:“有时候你最后得到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玛丽安最后没有找到母亲,与她团聚,但她也有了新的家人,将开启一段新生活,玛丽安将母亲送给他的羽毛给了白夫人,这也说明了她放下了过去,开始接纳这位白夫人,准备好好在白夫妇家生活了。
绘本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整个画面朦胧,背景却很温暖,玛丽安一开始希望母亲在某个站台等她,但她始终没有见到母亲也没有被人挑中带走,这让她十分沮丧,但最后白夫人的话让她醒悟,最后选择跟随白夫人。
每一个从像“圣克里之家”这样的孤儿院出来的孤儿,命运都会大相径庭。这些渴望被爱的孤儿们可能会遇到好的家庭,过得很好,也可能过得更悲惨,得不到关爱,甚至被当做佣人或者商品,就像玛薇因为高壮被一个老太太看中,带回去干农活,许多健壮的男孩子都落得这样的下场。可是他们本来也是可以拥有父母的疼爱,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就像其他的普通孩子一样。和他们相比,我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没有压力,生活简单快乐,可我仍不珍惜,真是惭愧。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些孤儿,知道了他们的孤寂,以及对爱的渴望,我也学会要更加懂事,学会珍惜。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相关文章:
开往远方的列车散文12-02
开往远方的列车伤感日志04-30
开往春天的列车12-26
开往幸福的列车11-16
开往春天的列车散文随笔05-01
开往西部的列车散文05-17
我坐上伊宁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的散文05-13
列车开往伊春现代诗歌04-30
开往春天的列车散文(通用12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