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不朽的介绍

时间:2022-09-21 15:52:24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三不朽的介绍

  立功、立德、立言,这三者称为“三不朽”。这个“朽”是永垂不朽的“朽”。一个人立了丰功伟绩,其精神就会千古不朽,后世人都记住了他。一个人立了德,如尧、舜的德,那是千古不朽的,人们一直都以尧、舜为榜样。立言,如文王、孔子、老子……这都是立言的,以自己的言论而不朽。这三不朽是出自于《左传》。《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是由左丘明撰述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不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左转》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天,鲁国的穆叔出访晋国,晋国的范宣子接待了他。范宣子问鲁穆叔:“古人有句话说:‘死而不朽’,指的是什么呢?”当时穆叔没有回答他,也许是没反应过来,也许是故意不回答。范宣子把晋国的祖辈传承一代一代地往下叙说了一遍,说:“大概所说的不朽就是这个吧。”穆叔说:“这叫做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个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还没有废弃,大概所说的不朽就是这个吧!但这还不算,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立功,再其次是立言。这叫三不朽。”《左传》中这段“三不朽”的阐述,记录了古代人们对人格价值的最概括的评价。人格是不同于神格的东西,这样的观念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支配着人们的人生追求,也一直贯彻在教与学的理念之中。

  今天,我们把这“三不朽”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以至于无不为”这个次序来排的话,那么,还是按“立功、立德、立言”这个次序来排较好。因为一个人必须先是立功。做事、学习就是用功,功是功夫的功。第二个是立德,也是修心养性,有了功夫,功底厚了,功课也做得很好,但如果没有德行,修养也就不行。之所以把立言放在后面,是因为一个人真正想立言,想立的言千古不朽,应该以前面二者为基础。没有功夫无以谈功劳,没有功劳人家不会认可你,没有道德修养人家更不会恭维你,也不能被后人所称颂。所以讲立言应该是最难的。

  代表人物

  服虔所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伏羲、神农。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杜预所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黄帝、尧、舜。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孔颖达除了认可服虔和杜预的观点外,另外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

  立言:老子、庄子、荀子、孟子、管仲、晏婴、杨朱、墨子、孙武、吴起、屈原、宋玉、贾逵、杨雄、司马迁、班固。

  扩展:

  三不朽词语解释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挤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这些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这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

  三不朽词语作用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一文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当然,詹姆士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宗教性的不朽。而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并非仅以立言为职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当然,无论“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实都旨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屈原的《离骚》讲:“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立名者,行之极也。”诚然,历史上晋代文人张翰曾说过“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唐代诗人李白亦讲过“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事实上,二人虽则酒没少喝,但诗文佳作也没少写。

【三不朽的介绍】相关文章:

介绍09-10

介绍04-10

水的介绍06-26

山的介绍04-10

民族介绍01-27

手机介绍02-03

介绍民族09-07

介绍西瓜08-24

桔子的介绍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