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作文

时间:2024-02-05 08:29:32 初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的八年级作文【共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八年级作文【共3篇】

八年级作文 篇1

  古人中不甘于平庸者,最常见的两种出路:一种是典型的“出身仕汉羽林郎”,参军,便有可能出人头地。不过这种方法一是受到身体的局限,第二点是保证不了生命安全,虽有话说:“纵死犹闻侠骨香。”但死的几率大,死后有没有“侠骨香”就不一定了。

  于是大多数人都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科举考四书五经,也考八股文等等。但年年花样不翻新,考察的东西非常死板,选拔出的“人才”不一定有能力。追根溯源,孔子是很早就提倡“仕”的,但孔子又有话了,说“仕”是为了寻求“大道”,也就是说,只要寻求到了“大道”,不管你是村夫还是农民,孔子都十分敬重。也就是说,主要目的不是当官,而是悟道。

  道为何物?并非黄老之道,并非孔孟之道,也并非禅宗之道。道独立于天地间,一旦领悟到了人生、人世的最高境界,便叫悟道。六祖慧能说的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此中“佛性”便是“道”,悟道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

  所以说,人生的最高追求应是悟道。而“仕”只是一种方式。但后期科举已完全违背了选拔“仕“的本意,而众多读书人,例如范进,也仅仅是利用科举获取功名。正是众多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扭曲了科举考试,而正是科举考试,残害了众多范进。

  少数范进爬上了统治阶级,但他们腹中只有迂腐陈旧的一套,不仅推动不了社会发展,甚至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出仕的悲哀,更是出不了仕的悲哀。

  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另一些人则不干了,他们不愿过这样的人生,于是隐居山野,亲自耕种,以供生活。这样的隐居者有陶渊明这样留有诗文在的,但更多的是无名之人。

  但这样的话,就等于放弃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有社会抱负的`人是不干的。即使他们向往隐居,厌恶世俗,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通过科举之路。

  这就是隐居的悲哀,更是想隐居又不忍隐居者的悲哀。

  于是古代知识分子就面临了两难的抉择。最为痛苦的是白居易,他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却又无时不刻不向往隐居生活。他在《琵琶行》中写到自己“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行绕宅生。”的落魄境地时,内心是很悲愤的。但有时他又会写道:“怅望青田云水遥。”说明他在希翼出仕的同时又向往隐居,这种情怀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出仕与隐居,只是两种不同的悟道方式。范进们的悲哀之处不完全在于他们沦为了腐朽的科举制的牺牲品,更在于他们忙碌一生,疲惫一生,却没有自己的“道”,没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出仕或是隐居,都是失败的。假如他出仕只为了功名利禄,隐居只为了显示清高,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人生,应像孔子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

八年级作文 篇2

  身边远方的你是否平安依旧,快乐如昔,哦,我的朋友……

  记得第一眼看见你,就觉得你气质不凡,淡绿色的上装,淡绿色的发结。觉得你有一股另人清新的气质,很幸运,老师把你我安排在一张桌。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你我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你的语文成绩和历史成绩总是第一,当我问起你这两门学科的窍门时,你却总不告诉我,直到一天,老师让你讲讲你的学习方法时,你才说:“我学习语文的热情来自我的'中国心,我妈妈曾告诉我人最基本的品质是爱国。”雷鸣般的掌声向你扑来,显然大家都被你的肺腑之言所打动了。

  我们每次放学都会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冰点店,你总会点上一份木瓜冰,我总会点上一份豆沙冰,其实我喜欢的是木瓜冰,而我们早已习惯了吃对方喜爱的东西。而现在你却远走天津,你说你爸妈在那里。我虽然千般不愿让你走,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太自私。你走的那天我去车站送你,你穿着你最喜欢的淡绿色的衣服,记得那天我问你:“你最喜欢绿色吗?”你

  说:“不,我不是喜欢绿色而是喜欢竹,特别晚风的竹,喜欢它有深深地扎根的精神,喜欢它的高风亮节。”那天我送了你一瓶矿泉水,我说:“这就像我们之间的情谊没有一点杂质。”你点了点头,你送我一副竹叶画。身在远方的你是否会伏在书桌上,依旧用你那绿色的画笔勾勒那摇曳的晚风竹呢?哦,我的朋友,你还好吗?

八年级作文 篇3

  本人之启蒙之师乃无名氏(早已忘记),只知其人不可貌相,那个时候,可真是觉得她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音乐,知古文,中晓世间百态,无所不通,凡事无不获胜,真乃卧龙再世,凤雏重生,千年难遇之奇人,万年难遇之怪人也。

  吾母乃教语文,其人教数学。那时都觉得其人真乃神人也,我们之知识俱为其所授也,其人无所不知(那时认为)。什么1+1=2,2+2=4之类,其人认为其乃小菜一碟,毫不犹豫,操起粉笔,龙飞凤舞的在黑板上掠过。

  其人之长相真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带着一副高度近视镜,蘑菇头,鹰钩鼻,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白胖白胖的,个头不算很高,略比现在之吾稍高罢也。头发乌黑发亮,但是非常的乱,让人不禁想起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亮的黑泥。她的腿脚可不快,常常在上课时,坐在讲桌旁,听大家回答问题,错了,就耐心的讲解;对了的话,就高兴的称赞几句,高兴的'脸发红,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

  本人之师虽曾与我在同一院内居住,大约也有四五年不见矣,依稀记得她似乎姓胥,但也不敢肯定。

  现在我已不知道她的详细住处,只知大致在聊城而已。她原来在我们院里的房子也被她的亲戚居住了,好像是她退休之后去了聊城。

  我现在好怀念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