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化的议论文

时间:2024-03-13 15:50:30 议论文 我要投稿

文化的议论文(精选12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的议论文(精选12篇)

  文化的议论文 1

  历来中国便有“制扇王国”之称,中国的扇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与竹文化、儒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最早的扇子是虞舜所制,称为“五明扇”。晋代《古今注·舆服》记道:“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可见中国的扇子起初并不用作纳凉,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物,那时的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东汉时,人们常用丝或绢制作扇子,当时的扇子多为椭圆,也有梅花、六角等形状。绣上图案,被人们称为团扇。隋唐之后,羽扇与执扇大量出现。文人墨客常常执扇吟诗,不少有名的诗,如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也在此时出现。

  到了清代,扇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扇子不仅频繁出现在文人官员手中,更成为了不少社会底层的人的袖中之物。

  即使在今天,许多传统都被人们渐渐遗忘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却仍然充满了扇的身影。平时用来扇风纳凉的是扇,被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是扇,就连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手中拿的,也常常是扇。扇它贴近人们生活,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难免受人们所喜爱。

  扇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还常常用作人们情感的寄托。

  扇子常作为爱情的信物。东晋的桃叶——据说是王献之的爱妾,写下《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郞却耽暑相忆莫相忘。”立下了对爱人永不相忘的誓言;汉朝的班婕妤,一首《怨歌行》;“新裂齐执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长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怕自己就像不合时节的团扇,遭了君王的厌弃,在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感慨中又流露出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的渴望。

  扇子也常常用作人们对朋友的祝愿。扇谐音“善”,古人常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予朋友,互相祝愿,互相勉励。所谓“执扇在手,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大概也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之意吧。

  扇子还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使者。据说在乾隆时期,广州的`工厂曾专门生产过欧洲贵妇爱好的象牙折扇。尤其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折扇已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舞会等重要礼仪场所的常用品。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扇子渐渐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工艺美术之精华。这使它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瑰宝。它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体现,又是中国人民情感的载体,更是我们应该保护发扬的一种文化,一种中国的象征!

  文化的议论文 2

  自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诗阳、鲁鸣等人于1995年3月创办网络诗刊《橄榄树》到现在,中文站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从过去的“蹒跚学步”发展到今天的“枝繁叶茂”:在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各大站点击率每创新高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受人追捧的作品和作者,不少网络文学相继走向实体出版,那些原本隐藏在网络的作家开始出现在现实视野中。

  但因网络文学的特殊性,进身网络“作家”的门槛太低,网络文学表面繁荣,却难诞生真正的文学大师也罕见大师级别的传统作家混网捧场。

  网络读者年轻化,三十岁以下的读者占相当比例,浮躁一族在社会生存压力下,对网络作者用键盘敲出的作品要求并不高,他们需要发泄需要舒缓紧张,童话般的成人故事便能给他们暂时的满足;说直白点,投身网络写作,文学基本功似乎并不重要,直白简单好看不需要回味的故事情节,只要不是过于离谱读者就能接受谅解,这也是如今网络穿越文泛滥的原因。穿越文海阔天空故事易于编排,作者幻想读者沉醉供需双方距离更近更能引起共鸣。

  可这对站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毕竟社会进步,读者的阅读水平渐高,肤浅幼稚、错漏百出的作品只能一时麻醉低层次读者,雅俗共赏的大气之作才有生命力才能留住壮大各种档次的读者群。

  所以,有远见的网站应该花大力气培养网络作者新秀,并引导读者的兴趣品味。

  这方面“榕树下”做的稍好。

  曾几何时,“榕树下”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创站。与多数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不同,“榕树下”注重网站的发文质量,相对高雅少黄毒,很多大学生及白领阶层把它当作精神食粮,网站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网络是了解社会、了解年轻人的途径!

  可以说,网络文学使普通识字人获得言说权利,获得自由表达的机会。

  《萌芽》杂志社主编、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指出:传统文学出版或受杂志风格和编辑的个人偏好所限,或受严格的.审查制度所限,而网络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便利,文字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

  不过和传统主流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它先天的劣势。由于缺乏类似传统文学中有效的评价体制,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挑选出精华,是项费时费力的艰巨工程;还有是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当部分的读者在显示屏上找不到阅读传统纸书的意境;网络垃圾文太多让读者自己沙堆选金也抑制阅读兴趣,多数作者的浮躁,创作信誉低产生了相当比例的太监文,种种因素造成读者无所适从因此排斥反感,时间长了对网络文学伤害很大。

  所以,网络文学自产生到现在便频频遭人诟病:大众化、娱乐化、非文学性、质量差、作者整体素质不高等等。一些传统写作名家顾忌名声不屑于网上发表作品,部分真正优秀有实力的新作者因不善选择写作题材,和写出作品后不能推荐被埋没。

  网络文学“下得厨房,却上不了厅堂”,这种普遍的论腔也使优秀传统作者失去在网络著书的动力。所幸的事,部分有远见的网站已注意到了这种不利因素,比如起点的“不适应网络的纯文学作品”赔钱买断,17K引进的文坛大家作品工程,都是力求提升网站的文学档次,值得提倡。

  当然,传统媒体少不了“下里巴人”,新锐网络也有“阳春白雪”;网站的发展趋势是多涌现“阳春白雪”,少些“下里巴人”,这将导致读者、作者、网站三赢。从非主流文学到占据至高点,虽前路漫漫,但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不然逆水行舟,不思进取将被淘汰。

  站是载体是平台,肩负推高网络文学的历史使命。可以肯定地说,网站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出现与传统出版社抢出版生意的局面,但绝不会取代传统传媒。

  网站不做出版少内涵难得留住优秀的作者。

  网站主动做出版(不是代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站有收录书籍信息量大,市场反应及时运作成本低的优点,最终发展趋势将与传统纸媒互相融合;网站关联做出版或者办纸刊物,而传统媒体投身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到那时,网络文学将翻开崭新的局面,传统优秀作者没有理由再排斥轻视网络,网络作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网站将赢得健康发展的机遇。

  其实这种融合为期不远,随着站实力的渐强,出版联合或者独立办纸刊物将是件很容易的事,到那时多家知名站将深化各自的特色,细分市场;文学大家的接踵推出,有力地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

  站要鹤立鸡群或者脱颖而出,就看哪家谋划超前眼见更高!

  文化的议论文 3

  国际经济法本身具有多元法律文化的特点,因此,国际经济法教学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以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其价值取向。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以多元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其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在教学中随时渗透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法是对个人、法人、国家与国际组织从事跨国境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学学科,其调整对象的跨国性与国际性决定了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有着不同于普通国内法法学学科教学的特点。

  一、国际经济法本身蕴含多元法律文化语境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但对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掌握却相对滞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学、研究所都开设了国际经济法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庞杂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国际性,使得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法教学时往往差强人意。

  实际上,国际经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国内法法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本身蕴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语境。由于国际经济法是调整不同国家当事人开展跨越国境的经济活动时的行为规范,因此,国际经济法本身就包含了不同国家基于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和宗教传统等因素产生的不同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之间因经济上的一体性而不断进行交流、沟通、碰撞、竞争、排斥、渗透、融合,多元法律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互动也越来越频繁、广泛和深入。尽管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了法律的国际化趋向,即法律的“非国家化”,也就是通过缔结全球的多边贸易协定来统一国际经贸游戏规则,但各国法律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得经济法律的国际化始终是有限的。

  在上述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中,西方法律文化又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长时间,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演变和发展,西方法律文化已创造出了一整套能够有力支持市场经济、工业文明、民主政治发展的法律观念和制度,而这些内容是很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或其他法律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此,我国的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法的相关规则时,往往因为缺乏文化背景而对相关规则不能透彻理解,并将之应用于国际经贸实践。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际经济法教学本身蕴含的多元法律文化语境也日益明显,其跨文化传播特质也愈发凸显和普遍化。因此,在从事国际经济法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国际经济法本身的跨国性和国际性决定了国际经贸规则不同于国内法那样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国际经贸规则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国家当事人对不同法律的选择和适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要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当事人而言,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而国际经济活动本身只有实现当事人共赢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选择也需要实现共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同时,国际经济法的“弱法性”也决定了在国际经贸实践中,法律只是当事人最后的救济手段,却不是最好的手段,平等协商与适当妥协才是解决国际经贸矛盾最有效的方式。要最有效地保护本方当事人利益,就必须在熟练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交流实现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共赢。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学习国际经济法的'学生除了需要做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之外,还得具有自觉的国际意识,对世界各国的相关国际贸易、金融等法律知识都应了如指掌,对多元化的法律文化都能恰当理解和认识。

  三、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路径选择

  1.多元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是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逻辑起点

  如前所述,国际经济法本身蕴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国际经贸活动的游戏规则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由于国际经济法主要属于任意法,当事人如何选择适用法律将直接决定国际经贸纠纷的发展走向。而各国的法律规则以及各国各地区的国际贸易惯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上述差异与不同构成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增强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就必须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国际经济法本身蕴含的多元法律文化以及彼此间的冲突,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去发现和体验、整合多元法律文化,容忍差异性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要渗透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法所具有的鲜明的国际性和任意性决定了国际经济法课程本身贯穿了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当事人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对于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而言,就必须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学的核心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须建立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在国际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通过案例、问答、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与实际相似的情景中逐渐体会、认知和运用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

  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等的不同,使得本国或本地区跨文化法学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我国的国际经济法教学而言,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以认识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常起着举足轻重之作用,以此为媒介,方能祛魅存真,抵达理性之光明彼岸。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积极和更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信息的广泛而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每一条纷繁复杂的信息背后必然隐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如何对上述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分析、比较和取舍,取决于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是否具备严谨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维能力。有了批判性跨文化思维的能力,学生方能正确而全面地分析、理解这些信息所包含的不同民族文化,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异民族文化的异同,并能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学习或者舍弃异民族文化,或其某些成分,从而促进跨文化实践走向理性,实现国际经贸活动的共赢。

  文化的议论文 4

  千丝万缕的思念都随着空中的细雨落下。 ———题记

  关于清明的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雨是清明最真的代表,它承载着思念;承载着泪水;承载着一切。

  在以前,扫墓时的情景。我拿来一些水果和一些猪肉,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水果和猪肉平铺在里面。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还拿了些鞭炮、香、等等。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前辈们的坟前,我拿出水果和一些贡品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老前辈们请了安。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老前辈们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办完后,叔叔们拿了一些竹子,把一些纸钱插在竹子的一端,另一端插在坟上。

  在这一天里,雨,撒满了大地,似乎天公也在哭泣,我仔细搜寻着脑海中记忆拼图不完整的`残片,发觉这场大雨是一场及时雨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文化的议论文 5

  摘要: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压力,而校园文化正是学院内在实力和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高职院校应从其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体现地区及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途径

  作者简介:钟秋莲(197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压力,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竞争优势,而校园文化正是高职院校内在实力和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地区及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速度上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仍突出存在注重“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高职院校脱胎于中职学校,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缺乏整体深入地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千校一面”,缺乏明确定位,和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没有明显区别;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为影响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的软实力层面来操作实施。

  二、加强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重要性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优质的师资与教学和实训条件是学校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但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外在体现,是学生在校期间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平台,也是高职学院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根源。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可以为高职生尽早融入社会,找准立足点提供条件。首先,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激发其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说服教育解决这一问题效果甚微。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能够使学生较早就清醒认识到高职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所面对的挑战,从而主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调整自身学习状态,使其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激发其学习动力,尽早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其次,校企文化对接可以更好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高职生成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对于职工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因此,多年以来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单纯地从理论上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时难免搁于空洞。在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中通过活生生的事例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会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从而自觉地形成质量意识、时间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生加深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对职工职业道德品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再次,校企文化对接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素质。高职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思想单纯,心理不成熟,职业愿景也往往过于理想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如果在就业前不能熟悉企业的运行机制,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走入职场时将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难以在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甚至会在人才竞争中遭到淘汰。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和欢迎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进而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心态,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建议

  在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我院提出的“兵工文化”,建设就是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特色提出的创意之举。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打造高职特色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标和归宿,根据各院校的特色及地区特点不断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和模式。

  1.处理好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其精粹,传承办学传统,形成自身特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也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市场的变化,注重与企业精神文化的对接,吸取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使企业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与智力基础,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进而通过毕业生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包括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休闲活动区等内外装饰)校园时应有意识地突出职教的特点,融合企业文化的特色。使学生身处校园就时刻感受到职教的氛围,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校园环境。而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努力按照企业的需求,强化敬业、守纪、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注重企业的需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从而在进入企业时容易与企业文化产生共鸣。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高职院校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进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创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教办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还应以优良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形成仿真的训练环境,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设定足够的学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去参与企业生产,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创造有利条件。

  4.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平台作用,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除了常规举办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更多地融入涵盖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科技活动月”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使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也可通过举办企业家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宏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2]朱晗,张丹,杨艳.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J].北方经贸,20xx,(4).

  [3]谷献晖.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作用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xx,(2).

  文化的议论文 6

  在这个不断信息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大家每天都很忙的脚不沾地,为了梦想、未来、生计而奔波,但是,在忙碌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想要在精神和素养上得到提升,他们不断的学习,于是在社会上就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那么,我们应该对此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了。

  人们爱上了传统文化,想去了解我们中华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商机啊,于是就有了很多导演编剧开始写历史小说,拍历史电视剧。

  这其中有一部分呢,在写小说前,会先去了解历史,做足功课,让自己的小说有历史依据,但是还有一群人他们对历史了解的不够透彻,可是又想写,怎么办呢,他们就在一个大纲上添油加醋,就比如说确定好了朝代和人物,就把一些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东西加在人物上,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自己想象的那样,把一些莫须有的东西编在历史故事中,导致人们以为把小说电视剧里面的剧情当做真实发生的,使人们眼中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原有的形成了很大的偏差,这就使人们对这些人物产生了误解。

  尤其是在一些无良小说里,皇帝不关心朝政,每天只懂得情情爱爱,妃子每天都只知道“宫斗”,这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很难看到真正的符合历史的小说,因为人们本身就更喜欢吸引眼球的东西,那些拥有这跌宕起伏且无厘头的剧情的小说电视剧就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慢慢的.,他们就再也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去体会历史上那些忠君爱国的勇士的一生,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知道每一个王朝的兴衰,他们只去看有趣的,去看没有深度的,于是就再没了用心写历史小说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当这些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以后,为了让成本更低,很多导演不会去了解这个朝代真正应该穿的服饰,也不会去咨询专业人士询问在这个朝代的时候,当时的社会究竟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状态,导致经常有类似于在秦朝的民间有人用纸来写字的场景的出现,可造纸术是在西汉时期推广的,秦朝的民间应该是很难出现的。这就会给人们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

  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好,但是传播文化的人一定要保证自己说的做的是真实的,是有据可循的,如果一味地为了噱头和盈利而去胡编乱造,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像我们这种青少年也一定要去了解事实的真相,不能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传承下去!

  文化的议论文 7

  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想着别人脚上的靴子。心中的那份自信就像坐在翘翘板上似的,

  摇摆不定。

  ——题记

  翱翔在寓言故事之中,心情犹如击打着礁石的浪花此起彼伏。你瞧,这字里行间不都向我们讲述人要有自信吗?

  是的,这寓言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在英国某地流传着这样的风俗:你要是往马路上一站,你就表示愿意和某人换鞋子,你还得出钱补贴对方。一个约翰逊先生有一天站在十字路口和别人换鞋子,换了之后,觉得穿在脚上很不舒服,于是继续换,钱一次一次溜进了别人的口袋里,直到傍晚时分,才好容易换上一双满意的`鞋子。回家一看,原来是早上自己穿出去换的那双。

  看了这则寓言,你不觉得约翰逊的所作所为有些愚蠢、荒唐吗?自己有一双合适,舒服的鞋子,却还要站在大街上,一次次的和别人换鞋子。而且十分愿意把口袋里的钱放入别人的腰包内。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有一双适合于自己,能让自己满意的鞋子吗?

  当一双很好的鞋子穿在脚上时,他却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其实这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可他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看来,这不仅仅是约翰逊先生有这个毛病。这不,一个本来在水中如鱼得水的我却偏偏不敢在九山湖里展示展示自我,锻炼锻炼自己,却非死赖在游泳馆不可。这不是不自信的表现吗?

  你一定会认为我游得不如人家,其实,我的游泳姿势非常规范,速度也相当快。可不,前几天还有人要和我比试比试,一入水,我就如同进入了无人境地一般,毫无顾虑的向前猛钻。害得对手使出浑身气力,也追不上我。这使得对手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啊!可平日,我都是在游泳馆里游,且大池不游,硬要和初学者挤在小池里游。这不是不自信心理在作祟又是

  什么呢?不知为什么我一进那深水区,心就发慌,心跳加快,牙齿猛抖,身上的汗毛更不用说,竖得像个刺猬似的。

  按理来说,横渡九山湖这么短的距离对我就像吃饭一样简单,可心里就是慌里慌张,诚惶诚恐的。在众人的力劝说服下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下水了。瞧,又快又好看,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游到了对岸。

  可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不自信造成的。要是自信约翰逊不会屡次换鞋,要是自信我就不会总在游泳池里游,看来自信才是成功之母。

  有自信事必成!

  文化的议论文 8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广泛参与性、思想活跃性、内容丰富性受到大学生们的强烈追捧,成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当前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结构内容、适应时代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从高校体育社团如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阐述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由来已久,它是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监督下所成立的自发的、松散的群体性组织。由一群高年级的、有着共同爱好的在校生组建起来。作为高校课外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其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与他人、社会沟通的能力。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1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作为一个以共同、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关注点而凝聚起来的体育社团组织,由于该组织的成立更多的是自发成立的,所以一般相比其他组织,成员的关系都比较和谐与融洽,这恰恰给了很多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课业压力较大,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高校体育社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对自己个人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较多的除了学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恐怕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高校体育社团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拢到一起,其不仅提供学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大学生丰富知识面、扩展视野、增加生活经验、提升团体意识及大局观都大有裨益。

  1.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以及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于体育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在团体中,由于有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没有课堂中教与学相对压抑的氛围,大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克服自身心理的胆怯、不自信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最终达到获取成功的喜悦。而且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大学生通常会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而且在进行活动时,大家也会以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提高自身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

  1.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大学生通过进行社团活动,提升自信、提升集体主义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自足与社会的有用人才非常重要。经常举办以社团为首的体育活动,如各类小型比赛、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资料展览等,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使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2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一些高校大学生自发地组建了“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在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高校中注册登记的高校体育社团数量呈现爆发性增加,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类团体不胜枚举。许多高校体育社团通常都是由各自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而产生的,基本上所有的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都是倡导以“交友、交流、健体、健康”等为口号,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与进来,在高校中许多社团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也比较大。在目前的高校社团管理方面,许多高校社团都是依托于共青团委为核心来开展的,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团委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来管理社团,这就使得每个社团在管理上都是“双重”管理,既由校团委统一审批登记,又由各社团所下属的院系间接管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相关部门没有支持,缺乏管理引导

  许多高校团委下设“社团联合会”,由于学校社团较多,事务也多,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只是进行例行的登记管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所挂靠的院系也基本只是象征性地派老师来监管,对社团的管理精力有限,无法积极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3.2在管理上目标性过强

  作为学校在对待社团的管理上过于政绩化,对于团委来说,管理社团,要求举办何种活动时,才会统一组织进行,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运行时则缺少必要的关心与帮助。许多社团中一年中除了学校需要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以外,剩下的最大一项群体活动就可能是开学初的纳新活动了,这样显然和建立社团时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3.3校区间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高校都有许多分校区,但由于地域跨度较大,使得许多体育社团活动较难统一开展,许多新校区的社团负责人需要面临设施缺乏、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的困境,导致许多新校区的社团只有其名,却没有真实的内容。

  3.4经费短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

  基本上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都来自于收取会员会费、学校划拨以及社会赞助等。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学校用于社团活动的经费不足,很少有社会上的企业来进行赞助,就造成了体育社团经费严重不足。在教师指导方面,基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基本教学工作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无心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了体育社团发展的举步维艰。

  4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若干建议

  4.1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引导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要对体育社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使其明确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各管理部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不光是一种风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良好的今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2高校管理部门应继续提高场地设施投入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支持的。一个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健全的运动器械,能够营造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校园便感受到浓郁的健身气氛,增强其健身热情。因此高校应继续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从基础设施上提高高校体育运动的质量与层次,以满足学生基本的锻炼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运动设施、场馆的使用效率,增加开放的时间,提高场地场馆的使用效率。在指导教师方面,高校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为高校体育社团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健全相关保证机制,将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经济回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指导教师应有的作用。

  4.3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

  学校各部门应鼓励学生积极成立各类项目的体育社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积极引导社团与社会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其次,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升凝聚力。另外,每个高校都有校运动队,可增加校运动队与体育社团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加强学生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8(1):102-106.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5):126-129.

  [3]马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技视界,20xx(6):81,168.

  文化的议论文 9

  桂林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聚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典型的景区有七星公园的栖霞寺、祝圣寺、尧山景区的白云观、象山公园的普贤塔、能仁禅寺、金山禅院、西山公园的摩崖造像等。尽管桂林市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大力的讲解宣传,很多游客印象淡薄。因此,要发展好桂林的宗教文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正确对待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历史文化是中华K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歲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历史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关系,提取其中积极优秀的部分,并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借开发旅游资源之机,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许从事违法乱纪活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也是促使宗教历史文化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掘宗教历史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一些古老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使其为旅游业发展,为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邪教。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事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五、改革相关的旅游管理体制

  当前的宗教旅游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应当作出适当的改革。主管部门应明确划分景区的具体边界,明晰资源产权的归属。对当地、市民村民随怠摆摊设点,乱搭滥建,甚至还修坟筑墓,严重破坏生态景观的现象应该予以制止。‘和交流的良好氛阑,进步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树立良好的口碑。

  文化的议论文 10

  在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还记得去年那个春节,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家家户户在除夕那天早早的起床来,吃了早饭便开始将早就买好的对联、“福”都拿出来,一家人开始贴对联、贴“福”字。我揉着自己朦胧的双眼,看着忙碌的大人们,希望自己帮上一点忙,我看见茶几上的几张“福”字,便拿了一张,用胶布小心翼翼的贴在窗户上。妈妈进来拿东西时,看见了我贴的字,便走了过来,我正等着妈妈夸奖我呢,但妈妈却将我贴的字撕了下来。我满腹疑惑的问道:“干嘛撕下来?我好不容易才粘好的。”妈妈却将手中的“福”字倒了过来对我说道:“这个福字应该是倒过来贴的,不可以正着贴。”“为什么?”我更加不解了。“因为倒‘福’,表示‘福到’的'意思。”妈妈边贴边说“倒福”边回答道。我这才恍然大悟一般,点了点头,嘴巴成了圆形,说:“哦~”到了早上八点,就会从屋外传来一阵一阵的鞭炮声,原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啊。等到一大家人都坐在一起准备吃饭时,已经中午十二点过了,长辈们都往我这边塞着红包,妈妈提醒我要说谢谢。我连忙对家里的长辈们一个一个地道谢。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完了一顿午饭。

  到了下午两三点,我睡过午觉起床了。一走进厨房,便听到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我心想:肯定又是爸爸在烧水准备泡茶了。我对着客厅喊道:“爸,你的水烧开了!”爸爸便马上跑过来,说:“来了来了。”我对爸爸说:“爸,你跑那么快干什么?小心摔一跤。”爸爸却一边拿出那套他专用的青花瓷茶具,放入适量的茶叶到茶壶中,对我说:“这个是你不懂了吧,我们中国的茶是很有讲究的,茶叶的数量,热水的多少包括连水的温度也是由要求的,要泡一壶好茶,可真的不容易。你以后真该多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我看见爸爸又开始说教了,连忙说道:“知道了,知道了,您专心泡茶,我出去玩一会儿。”

  在春节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里,怎么可以少得了鞭炮呢?我和几个约好一起出来玩儿的小伙伴儿们凑了十几块钱的零花钱,到小区的商店去买了好多擦炮,一个人拿着几盒,道一片很大的空地上玩儿,因为大家都是女生,就每次都扔好远好远,生怕伤到自己,到了夕阳落山,我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这顿丰盛的年夜饭吃了好长时间,大人们都在喝酒,我拉了拉妈妈的衣角,对妈妈说:“妈,你真该叫爸爸少喝一点酒了。你看爸爸喝得满脸通红。”妈妈听了之后笑着说:“你还知道关心人了?你爸爸知道轻重,而且有长辈在,他也不好不喝呀。”我点了点头,有些担忧地望了望爸爸通红的脸。

  在第二天的夜晚,我随爸爸出门去了热闹的广场,爸爸带我去了一个人群围着的小铺,我一看,原来是猜灯谜呀。我积极第去到前排,开始踩。在我答不出时,爸爸在一旁提示我,最后,我得到了一个很小的娃娃作为奖品。经过努力之后的成果,最让人开心了。

  这些便是体现在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灯谜、茶、酒等等。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从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还体现了古代人民社会中的精彩画面。这是中华明祖的传统文化!

  文化的议论文 1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同时也是一门养生修身入道之学。它有着丰富的技击内容体系,艺术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击内容而言无非就是对人体各个部分加以锻炼和加强,从而达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说它对头,腿,手,骨头,皮的修炼。从而创出的武术;铁头功,佛山无影腿,醉拳,缩骨功,金钟罩等。体系则是以天人合一,太极哲理,人道与气和知行合一为主流观点的。而理论基础是在阴阳,五行,八卦戏一套哲学范围。

  就养生而言,传统武术养生则有大养生与小养生之别,大养生包括“三基大养”即“居住”“饮食”和“环境”三个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动养”“静养”“神养”“节养”德养“六个小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小养生并不是大养生减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环境条件。

  但是总的来说养生和技击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养生有着不解之缘。况且武术界更是有一种说法兄有先养生,强身,健体,壮身,达到身体的强健因而才可进行技击。不然的话身体虑弱或不够强壮,不击自倒。何谈与人较技呢?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且武者们穷其毕身精力把修炼的首要目标是放在增长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达到先养生,壮身而后提高技击实战效用为目的。

  既然武术的本质上市一门以“技击“打斗为追求,以养生,强身,修身,为根本且的门类。那么毋庸置疑,武术在养生方法学问的积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就传统武术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厌,易理和医理事拳理的主要构成因素。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养生要义总结为:“通过行拳修炼来达到身体阴阳二气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中也有这样一句话。“静者寿,噪者失”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的武学经典非太极所禹。而太极武学的奥义在于练功对过程中“以静求功”以此来开发人体的神经功能。

  “静者寿,噪者动。”这句话似乎能够很好的解释今天的武术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热武器的不断创新。技击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武术界的躁动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枪干倒。由此武学的格斗和技击犹如枯萎的花朵。不过还好还有一朵正在盛开的朵。

  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中华传统武术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响。归其原因是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的议论文 12

  衡量一个地方或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不能仅仅以该地方或该家庭的人口文化状况为参考。因为文化状况代表不了文明状态、修养及涵养程度,就如同“知书”与“达理”的关系,知书者不一定就达理,达理者不一定就知书,“知书”和“达理”没有必然的关系。

  有时文化程度根本无法掩饰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粗俗与野气。况且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受他们生活的地域文化、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绝大部分人具有很大的趋同性。

  一个地域、一个族群,人说话的语气、脸上的表情、行为举止最能说明其文明程度。文化素养较高的地域和族群,无论经济状况好与坏,几乎所有的人的精神状态一般相对比较自然、放松和安详,举止行为比较内敛,棱角不是那么分明。

  整体文化素养较低的地域或族群,他们的言语、行为、举止间,根本无法掩饰住已经深入骨髓的粗野与俗气。要改变一个地域、一个族群的文明状态,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进行调理、滋润、孕育和熏陶,而不是仅仅改变其经济状况和生存状况所能达到的。

  经济状况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需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高度以后,就会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与之相匹配。在一个没有生活秩序,没有文明熏陶,没有起码的社会道德规则的地方,大多数人不知道礼让与谦卑,不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不知道包容与宽容,无文明可言,无所谓敬畏,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是野蛮或匪夷所思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粗俗的人手中越是有钱,对社会和周围的`危害越大。

  文明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文明以文化为基础,用文化的力量促生文明。文化的力量可以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维护高尚的行为准则,规范社会的管理和社会行为。文化即就是文明教化。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文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人群的行为举止的细节,也可以通过该地域内的角角落落发生的小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着明显的感悟。

  社会的进步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同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两个必备的车轮,一个都不能出现问题,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社会进步的车轮就会抛锚,无法正常进行。一个有着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需要一个高度的精神文明来支撑,为之保驾护航。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的结晶,它们之间是交相辉映、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步的,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酿造出相当的麻烦或苦果,甚至可以抹杀另外一方的成果,或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和阻力。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一味地追求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重要作用,只能是让更多的人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和支撑,失去了敬畏,导致社会道德底线不断地被践踏或突破,出现精神文明的坍塌,甚至因个别人的失当行为诱发出更多的人出现社会悲情,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就难有良好的社会心态。

  人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趋向,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情绪与稳定,而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道德教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社会需要一股清新的空气流入,需要文明与教化来凝聚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健全的社会制度、监督机制与时代同步、相适应。

  惟有如此才可以凝聚价值共识,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让更多的人有尊严地活着,为更多的人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使其心有所归,有着明显的归宿感,不再感到孤寂,感到心无所属;让绝大多数人劳有所业、学有所教、居有所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过有所罚、冤有所申,构建一个真正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

【文化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自信议论文11-12

乡土文化高中议论文11-07

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作文03-07

高中传统文化议论文05-25

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05-25

高三议论文:文化无门槛09-18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03-07

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范文03-25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03-1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