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上《散步》课文

时间:2022-03-08 11:30:23 课文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课文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散步》课文,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课文赏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可以参考他的“创作谈”,但文学阅读的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 “谦让—和谐” “孝道—伦理” “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甚至,如有学生认为本文写得过于“矫情”,也应鼓励他自圆其说,这是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绝好契机,也是对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原则的贯彻。

  本文的写法,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文学创作本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正如作者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截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曲折,这使得本文颇有几分小说的色彩。另外,散文本是一种“向内转”——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

  第二,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二段: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多用对称句与回环句上。例如,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本文的语言,还有大词小用中见幽默的特点。

  《散步》入选教材二十年,经过数代教师的钻研探究,已经有些“新经典”的意味。本文贴近生活,清新隽永,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探究思考。学习本课,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受到伦理和情感的教育:与家人相处,更加关心理解父母,尊敬爱护老人;家庭事务产生意见分歧时,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唯我独尊。当今时代,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中年父母对孩子热烈的爱,往往超过对自己年迈父母的尊敬和关怀;有的家庭中,祖辈甚至是洗衣做饭带孙子的“保姆”“长工”。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尤其需要从《散步》中领受教益。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抽象化、概念化的道德说教,而应是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

  二、素养提升

  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常说“言由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往往代表着其性格特征,当时的内心活动,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能够更加容易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文中有一些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数量不多,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通过阅读,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儿,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位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使其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再现情境中的人物对话,读懂人物。读懂这些人物,就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浓浓的爱。

  当然,反复阅读、揣摩人物语言,并不等于孤立地朗读和理解,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朗读才能够更加贴切、生动。

  三、问题探究

  1. 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对于课文的主旨,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④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⑤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以上各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或反驳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旨,细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同时引导他们初步体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这一理念。

  2. 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点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步》课文】相关文章:

《散步》课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7

课文《散步》赏析01-17

人教版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课文12-17

人教版七年级上《济南的冬天》课文12-17

人教版七年级上《天净沙·秋思》课文和赏析12-17

人教版《散步》教案12-05

七年级上《散步》教学设计12-0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11-12

人教版七年级《散步》教学设计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