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时间:2021-08-15 13:37:52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说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

  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

  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①   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   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

  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

  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

  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 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

  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 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

  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

  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