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林清玄经典散文

时间:2022-08-09 15:45:0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2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2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23篇)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

  公共汽车经过台北市信义路,在市贸中心前面看见两栋新盖好的大楼,楼上有一块巨大的招牌:

  来征服我吧!抢占东区的一席之地。

  那招牌的巨大令人感到荒诞,我想到要抢占东区的一席之地也很不容易,因为东区的士地一坪四百万,房子一坪都在五十万以上。

  这辈子我大概无缘来抢占东区的一席之地了!我心里这样想,感到有些怅惆。

  正想着的时候,车往前开了一百米,我望向窗外,发现和那两栋大楼的同一边,有一座巨大的公墓。

  我的脑中闪过招牌上的句于:来征服我吧!抢占东区的一席之地!

  这块招牌拿来这公墓前挂着,也很适合呀!

  在这个欲望横流的城市,许多人尽一生的努力,想要去抢占东区的一席之地,可能到几十年后才发现占错边了,差一百米。

  差一百米就差很多了。

  我们不应该把短暂渺小的人生用在欲望的追逐,因为这世间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人所抢占。

  喜悦的香 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名字叫作含笑。

  含笑花真的和它的名字相像,它是含苞时最香,花瓣一张开,香气就散走了。含笑因此是少女的笑,含着喜悦与羞怯的笑,不像圆仔花那样开怀大笑,也不像圣诞红那样肆无忌惮的笑。

  含笑花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开到秋天,如果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含笑花,整年,屋里屋外部有了笑意。

  在含笑盛开的春日,采一些含笑花以小白瓷盘盛着,放在茶几上,空气中都有好香,屋里显得更洁净。

  我时常会想起第一个为含笑花取名的人,那人是在花香中看见了笑意?或者是饱含喜悦时看见了小白花呢?那一定是个少女吧!只有春天少女那样喜悦、那样纯净、那样细腻的心,才会看见花中的笑容吧!

  但愿我们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带着微笑,面对世界。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2

  从前有一个禅师叫作无相大师。无相大师给弟子开示的时候,常常跟他们说:修行就是要宁愿作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证悟,才有可能开悟。

  因为常常讲,所有的弟子都已经记住了:师父常常说宁作祎 瓜。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庙里漏雨漏得浙哩哗啦,大师大声叫弟子赶快来接雨,但是很多弟子不在,只剩两个,听到师父叫,赶快拿了桶子来接雨。

  一个弟子拿一个很小的桶子冲出来。无相大师看了就说:雨下得那么厉害,漏了好几个地方,只拿了一个这么小的桶子,真是傻瓜。这个弟子就很不高兴,心想:匆匆忙忙跑出来接雨,结果师父还骂我傻瓜。

  第二个徒弟因为太紧张了,拿了一个竹篓子冲出来,要接雨的时候呆住了。无相大师心里想:怎么傻成这样?怎么有这么傻的徒弟?就很不高兴骂他说:你真的是个大傻瓜!这个弟子一听,非常开心,心想:师父一直都在鼓励我们要作傻瓜,现在竟然说我是个大傻瓜,这一定是在赞叹我了不起。这样起了欢喜心,心开意解,得到了开悟。这个弟子究竟开悟到什么呢?

  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打破分别心。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的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生气、不开心,我们也可以不生气,宁可作傻瓜,很开心,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

  第二,从悟的境界来讲,傻瓜可能比较容易得到开悟,傻瓜并不是真傻,而是在生活里面没有心机,保持在一种纯然的状态。

  我们不要对人生有那么多的计较,因为这个计较和分别,正好是阻碍我们开悟,或者认识人生真价值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学习赤子、宁作傻瓜,那么我们就会生起单纯的心。

  就像我们修行,每天都花时间在那儿叨叨念念,是在做什么?整天在那儿打坐,是要干什么?别人看起来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打坐一小时,给你一百元,你就觉得很有价值,但是不能用这样子来衡量,因为这世间许多东西是无价的!

  我们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较差的人,他们是非常单纯,非常纯净的。我们通常没有那么纯净,因为我们是聪明人,聪明人就是比较执著于有的人,要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三天没有效果就换一件事情。通常都比较实际,比较现实,比较会计算,比较会营谋,这样的人叫聪明人。因此聪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满满的,他没有心灵空间,他每天都在算,做这件事可以赚多少钱,明天加起来就赚多少钱,他永远不会做赔钱的生意。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修行要保持内在的空间,在世人都迷乱的时代,我们在内心里清明就好,外表上宁可作傻瓜。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3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陽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陽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4

  去年圣诞节,在电视上看到教宗保禄六世在梵蒂冈的子夜弥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个金钵装着的檀香,正点燃着,传说借着这一盏馨香,可以把于民们祈祷的声音上达于天庭。我看到教宗提着香钵缓缓摇动祈祷,香烟袅袅而上,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当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时,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我问父亲,基督教天主教到底与我们的佛教道教有什么不同呢?父亲漫不经心的说:“他们不拜拜,也不烧香。”这个回答大抵是对的,但后来我发现,“祈祷”在本质上与“拜拜”并无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烧香。

  当我看到教宗在圣坛上烧香,那种感觉就使我幼年的经验从遥远的记忆长廊中浮现出来。教宗手上的一盏香与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层的意义里是相同的,都是从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们向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庙里,发现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为什么焚了香以后,大上的诸神就知道我们的心愿呢?这个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无形中上升的烟,因为我们不知它飞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为我们心灵与愿望的寄托。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住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

  一位朋友从外国回来,送我一束西藏异香,香袋上写满了迁延扭曲的西藏文。由于它来自天寒的北方,辗转那么不易,使我一直舍不得点燃,好像用了以后,它烧尽了,就要损失什么一样。

  春天以来,接连下了几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变酸发霉了,每天在屋子里绕来绕去,真是令人气闷。

  打开窗,那些春雨的细丝随着微风飘进屋来,屋子里总是有着濡湿的气味,有一天,我心爱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为连日的阴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着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忧愁纷乱起来。

  我从柜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异香,在香案上点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庙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烟也是凝聚着的,过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里猛然间弥漫着一股清香。

  香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干燥的',抗拒着屋内的潮湿。我坐在书桌前,不看书,也不工作,只是静静的冥想,让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忧郁与纷乱缓缓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来。

  我是喜欢雨的,但雨应该是晴天的间奏,而不能是天气的主调;一旦雨成为天气的主调,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样,交错着找不到一个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无可如何的事,这时就在屋里点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却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凉亭,为我保有了一块于净的土地——那时是,在江南的雨势里,还有西藏草原的风情。

  喝茶常常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饮尽,而是一点点细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爱冻顶乌龙。冻顶不像香片那么浮,不像清茶那么涩,不像普洱那么苦,也不像铁观音那么硬;它的味道是拙朴的,它的颜色是金澄的,可以细细地品尝。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爱冻顶,送来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陈年冻顶,罐于上写了“沉香”两个字,沉香的色泽比冻顶要浓,气味却完全改变了。乌龙虽拙,还是有一点甘香,沉香却把甘和香蕴藏起来,只剩下真正的拙,丝毫没有火气,好像是从记忆中涤滤过的;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

  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觉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蹿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当然是在雨天,屋里点起一炷香,当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动时,泡一壶沉香,看烟香袅袅,而茶香盈胸,那时真可以做到宠辱皆忘的境界。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5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6

  1、有时候,兀自在黑夜中行着,将大街走成一条细细的小巷,那种苍凉古朴的细致便猛然升起,于是想舞剑想舞成朵朵剑花,此样的感情一旦升起,就随着月下的独影一直长到远方去,止也止不住的,可是长夜将尽,发现囊中已经遗失的剑簇,任是豪气干云,在无人的空巷内在无声的凄寂里在黯淡的夜色中,即是呼风唤雨的手扬起,最多也只是一种无效的手势吧。

  2、分离的神伤若欲雨前的黑云无边无涯地罩下,努力地压抑艰苦地想忘却,它竟毫不留情的在静脉中静静地流着。或者已经等待了太多的夜晚,或者要考验情意的坚挚。离别的伤悲由你的眼底汩汩闪现,在无意蓝而自蓝的天色下,我由泪哭诉出我的爱,说不出的心里层层叠叠的颤动。

  3、我真地不肯相信是一种痛苦,也许剑被磨钝了,也许我是一本摊开扉页的书,但是在苦读书中的文字篇章时我害怕,也惊喜,由于翻过的页中有太多的叹息才害怕,由于后来的篇章里显示着精彩的未知才惊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不妥的路,微小的感触已然难以遮掩它们的不足道。

  4、我只希望在这个澄明的湖底轻泛着心灵的小舟,湖外有山,山外有海,海外有喧嚣的世界。可是我不愿去理会,因为此地连涟漪都是平静的。我可以酣卧着,可以把每个星星都亮成灯火,把每一丝空气都凝成和风,所有的豪华都隐在云山海外,真淳则在有月光的时候,自湖底幽幽地浮上来。

  5、生活里的记忆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远去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苦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7

  我喜爱这本书,不为别的,只为他文章字眼中的那几分精彩的沧桑。

  读一个人的选集,如看一个人的人生;读一个人选集的精彩片段,犹如在踏勘着他人生的轨迹。在林清玄的文中,看到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昨天在写明天,林清玄所写下的那一片篇篇优美的文章,总是与我的心同频共振。

  在他笔下的字眼里,我总是能读到清清玄玄的几分奥妙,如浓浓的几分乡愁,如对红尘俗世的疲惫与厌倦;亦如对那茫茫未来的不安与彷徨……也许是隔了几十年岁月的沧桑吧!我只能读到这几分玄奇,却无法真正地去读懂它。

  从《立刻完成的灵药》中,我感受到了: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就是时间了,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我从《活的钻石》中,明白到了一切事物都重在意义,而不重在外表;我又从《生命的化妆》里,知道了最好的化妆其实就便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读《发芽的心情》我懂得了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熬过去,便则是成功;我读《桃花心木》,又晓得了生活得靠我们自立;我又读《在梦的远方》,读到了有些梦想虽然是遥不可及,但只需要坚持,变就能成功……林清玄那一个个清丽的文字,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感受……

  书中的一切都这么自然、宁静;亲情、爱情、友情,至淡至真。他在文章中借助佛教禅宗的顿悟、空灵,来阐述人生的价值与开掘了生命那无穷的底蕴。每一篇文章都是幽雅清韵的,如同一碗带着茗香的清茶,值得你去细细的品味。

  把书放在床头,睡觉前读几篇,然后便能安然的入睡,在梦中去参悟它;在书桌前,一边喝着一杯热茶,一边读着它,让一缕清风吹进你的心房。

  林清玄散文,去感悟它,感悟到的是——“五味”的人生!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8

  每个假期,大队部都会介绍一些好书给我们,这个假期的是<狮王><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说是散文,当然是分成许多故事传说,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海狮的项圈>这篇散文。主要讲了"我"在渔人码头观看海狮。两位老师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户外教学,老师给小朋友讲起了码头里那只戴"项圈"海狮的故事传说。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看到了项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来了。小海狮慢慢长大,项圈越来越紧,最后陷进了肉里。再后来小海狮被保护海洋的工作人员发现,剪掉了项圈,却留下了伤口。

  读了这个故事传说,我觉得那个往海洋里乱丢项圈的人太可恶了,这样乱丢垃圾不仅破坏了海洋的环境,也使小海狮差点丢了性命。再想想,我每次去海边,总能看到很多人把烧烤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丢在沙滩上,一涨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带进大海。看了这篇故事传说,我下定决心不再让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捡起,看到别人乱丢就及时制止,千万不能再让更多的海洋生物惨死在这些垃圾手下。这样才能海更蓝,水更清,生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学们,快去翻开这本书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着你!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9

  林清玄先生可是台湾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无数,还有不少文章入选了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我很喜欢这一位高产作家。今天,我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精选》。

  《林清玄散文精选》是林清玄老先生花费了毕生的心血以及一生的精力写出来的,可以说是林清玄文学思想的一个结晶,他将教会人们学会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心软心除障碍,将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这本书分别以“智慧”、“自在”、“清净”、“慈悲”为主题,以“不辩”、“不看”、“不闻”、“不争”作为作者林清玄的答案,像一道自问自答的应用题,令人受益无穷。

  作者在文中序言中讲道:“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了。”是的,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每天努力一点点,一天进步一丝丝,哪怕只有游丝般的进步,那也是一种成功啊!人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不是很惬意的人生吗?人的一生中,可以有雄心壮志,但不可以毫无志气,无志气的人,不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会表现出一副行尸走肉般的模样。

  每天都要有进步——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0

  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每次吃鸡蛋,她常背地里多给我一片。有时候很不容易吃苹果,一个苹果切12片,她也会给我两片。有斩鸡,她总会留一碗鸡汤给我。

  可能是母亲的照顾周到,我的身体竟然奇迹似的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读到第二名。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读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吗?

  但身体好、功课好,母亲并不是就没有烦恼。那时我性格古怪,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有时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语,即使是玩杀刀,也时常一人扮两角,一正一邪互相对打,而且常不小心让匪徒打败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幸好那时候心理医生没有现在发达,否则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时庄稼囡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心想:这个孤怪囡仔,长大后不知要给我们变出什么出头,就是这个念头也让我伤心不已。后来天黑,你从外面回来,我问你:你一个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说:我在等煮饭花开,等到花开我就回来了。这真是奇怪,我养一手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坐着等花开的。母亲回忆着我童年一个片段,煮饭花就是紫茉莉,总是在黄昏时盛开,我第一次听到它是黄昏开时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开。

  我15岁就离家到外地读书了,母亲因为会晕车,很少到我住的学校看我,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她常说: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但每次我回家,她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给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满东西。我有一次回到学校,打开背包,发现里面有我们家种的香蕉、枣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参、一袋肉松;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绑的粽子,以及一罐她亲手淹渍的凤梨竹笋豆瓣酱一些已经忘了。那时觉得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

  那时我住在学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学都说是小过年,因为母亲给我准备的东西,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现在,我母亲还是这样,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一样。有一次我回到台北,发现包包特别重,打开一看,原来母亲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电话给她,问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说:我要给你们在飞机上喝呀!

  高中毕业后,我离家愈来愈远,每次回家要出来搭车,母亲一定放下手边的工作,陪我去搭车,抢着帮我付车钱,仿佛我还是个3岁的孩子。车子要开的时候,母亲都会倚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那时我总会看见她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我们家5个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扬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

  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1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捡一些当地的石头回来作纪念,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会问我:“石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紧钱也不能买到的。”我说。

  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个石头、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诉说自己的价值,只是有缘的人才能看见罢了。

  一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比一张鲜红的缎子更明亮。

  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

  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

  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2

  搭朋友的便车,去看另一个朋友,车子先走敦化南路,转南京东路,再转中山北路。

  我正注视窗外流过的人、车、树木,开车的朋友突然指着窗外的大楼说:“你看这些人多么有钱,有很多大楼是属于同一个财团,甚至是同一个人的。”言下颇有羡慕之意。

  “那有什么好呢?背了愈多的财富,放下就更难呀!”我说。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拥有百亿资产,七十岁以上的人,还有很多人每天烦恼去何处开工厂;清晨就要赶去早餐会报;中午要看股票行情;连在路边散个步、吃一碗蚜仔面线也不可得呀!

  “像我们没有财富的背累,又没有权势要争夺,也不必拼命去博取名望,想和朋友喝茶就可以出发才是最幸福的。”我一说,朋友露出了笑容。

  我告诉朋友,我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常在田间帮忙农作,要扛着稻谷或挑着香蕉在田埂行走,大人的教导里,最重要的一项是放下和提起同等重要,扛起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煞到中气”,放下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闪到腰子”,都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冬日难得的晴天,放下对财富、权势、名声的营谋,去喝今年难得的冬茶,真是感到幸福。

  或者,有百亿资产者也有我们不知的幸福,我们用不着知道,只要我们深知放下的幸福也就好了。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3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当我这样说着,车于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4

  在公园里看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都感到不耐烦。

  第一位老人,很有趣地说:

  “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在下棋?我们一个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

  旁边的老人起哄:“未见笑!自己比为林海峰。”

  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

  “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了。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子满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盘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这段看似意有所指的话,使旁边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盘棋,都不再有人催赶或说话。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5

  在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个孩子因急着看玩具,急速奔跑而跌倒了,发出巨大的响声。

  旁边看着的大人都惊呼着:“这一下一定跌得不轻!”

  没想到,那看来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立刻跳起来,看着旁边一脸惊慌的大人,粲然地微笑,马上跑过去看他的无敌铁金刚了。

  我对一起逛百货公司的太太说:“这如果是一个大人,可能立刻就要送医院急诊了。”

  确实,如果我们像一两岁的孩子学步一样,整天跌倒,我们可能要一直住在医院里。如果我们像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冲撞倒地,可能要常常在医院挂急诊。

  小孩子为什么一直跌倒而无碍呢?

  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恐惧跌倒,也不抗拒跌倒,跌倒是必然的,站起来也就成为必然,大人又恐惧、又抗拒跌倒,一跌倒自然就受伤了。

  另一个原因是,小孩子活在眼前,在站起来的那一刻,马上就把跌倒的痛楚忘记。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的身心柔软,像是一只小猫一样,能在跌倒时减少伤害。

  最后的原因,是要感谢天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孩子一个面对跌倒的本事。

  我从孩子跌倒而不受伤的那一幕,似乎找到一些哲学,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也会跌倒,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6

  我很喜欢一则关于苦瓜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

  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情爱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我们尝过情感与生命的大苦的人,并不能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生命与情爱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7

  原文:

  我和一位朋友参观一处数有年代的古迹,我们走进一座亭子,坐下来休息,才发现亭子屋顶上刻着许多繁复、细致、色彩艳丽的雕刻,是人称“藻井”的那种东西。

  朋友说:“古人为什么要把屋顶刻成这么复杂的样子?”

  我说:“是为了美感吧!”

  朋友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整天抬头看屋顶呢!

  “那么,是为了什么?”我感到疑惑。

  “有钱人看见的天空是这个样子的呀!缤纷七彩、金银斑斓,与他们的珠宝箱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听见的说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问号,朋友补充说:“至少,他们希望家里的天空是这样子,人的脑子塞满钱财就会觉得天空不应该只是蓝色,只有一种蓝色的天空,多无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着藻井,又看着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当我们走出藻井的凉亭时,感觉单纯的蓝天,是多么美!多么有气派!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我突然想起这两句诗。

  赏析:

  时下有句广告词非常流行:“睡个好觉天都蓝了。”这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现在有许多人的天空已经不存在蓝色。不是吗?商人在旺销季节忙进忙出,日收斗金,盘算打点,哪有工夫抬头看天,又怎么知道天是蓝色的;销售淡季,或哀叹忧愁无进还出,或打牌小赌驱逐无聊,心中无蓝色,又哪有心情仰视天空。农民忙完农活又抛妻别子外山打工,只顾低头赶路找工作,累了蒙头便睡,他们的作息时间表里排不下仰望天空的课程。还有呢,下岗工人的天空是低保,是救济;学生的天空是作业,是试卷,是分数,是补课;教师的天空密布着的是升学率的大表。

  “人的脑子塞满钱财就会觉得天空不应该只是蓝色,只有一种蓝色的天空,多无聊呀!”这是作者的朋友推测那个已有些年代的建藻井的有钱人的心态,当属一笔虚写。看得出,作者及其朋友对这样的“有钱人”均冷嘲态度,他们认为,藻井外的天空那单纯的蓝色“是多么美!多么有气派!”“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这才是作者所褒扬的生活真谛,当属一笔实写,即短文采取以虚衬实的写法,向读者传递着披着佛光的生活智慧。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集东方审美智慧与佛家哲学情思于一炉,虚虚实实,虚中生实,启人心智,授人哲理,这篇《天空》也不例外。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你不能控制风暴,但你可以改变帆的方向。是的,面对现实,我们芸芸众生,凡夫俗子,都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商人、农民、下岗工人、学生、教师等等都有自己的一方云天,遮住了美丽而气派的蓝天,那是因为你没有走出带藻井的亭子,你完全可以到亭外来,师法自然,水有月,天无云,你会感受到天的纯蓝,心情也会随这静美的蓝色,交相互动,互动生辉,多了一种蓝色,你的“天空”就会更高。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8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的,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丐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

  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19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奥秘不比的之前的两位作家的散文显而易见,但细腻的程度却与之前的两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亲给我买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专门写给孩子们的。他说:我并不期许我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我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世界,拥有快乐。

  这本自选集是他对少年的期许,不止是写给他自己的孩子的,还是写给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远拥有这四颗心。

  我在这本自选集中最喜欢的散文是软枝杨桃,是选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乡下看见了两棵野生的软枝杨桃树。杨桃树的盛产使作者吃惊,因为不使用肥料,杨桃树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结如此多的果实。更让作者吃惊的是,这么好的杨桃却没有人采收、也没有人愿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当作者站在杨桃树下一看,就明白了。这两颗杨桃树由于没有使用过农药,所以杨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虫鸟咬过的痕迹。所以没有人会吃这样的杨桃。这就让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对作者说:我们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比虫鸟还笨。那些没有喷农药的水果外表虽丑,虫鸟都喜欢吃;而那些喷了农药的水果,外表虽美,虫鸟的不会吃,知道吃了有害降。人只注意外表的美丑,虫鸟却看见了更深的内在啊!

  读完这篇散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层的含义。

  这片散文使我顿悟:我们不论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注重内在。虫鸟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不扬被我们拒之门外;虫鸟不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美丽是我们敞开大门。这是我们的短时近利所造成的。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表面的好看,而忽视内在的毒素时,真正清净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实而不华的事物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对于林清玄而讲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笔下,每一个道理都需要你慢慢发掘

  林清玄散文的风格是细腻、温暖、深入人心的。与他那粗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资料就阅读他的散文,那么你定会认为林清玄是位秀气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发现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描述的,这个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当你回过头品味时,你可能就会领悟到人生了。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20

  今年寒假,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草草一翻就被他清丽的文字所打动。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热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在寒冷的冬天,你不妨泡上一杯热茶,翻一翻林先生的书,让一缕暖风吹进你的心房。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21

  最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参悟所吸引。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柔和的灯光,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美妙,与心灵对话,与大师对话,获益匪浅。读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对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文字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美丽,无所不在。

  丑陋,也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合拢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楼外的月朗星稀。让他幻化流萤,成为夜间的风景,变做风,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润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的生活。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22

  初读《林清玄散文》,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汲清泉,在这浮华人世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每当我遇到学习中的问题,难以自拔、难以割舍时,我就会阅读《林清玄散文》。有时候,我真的感觉迷茫,不知所措,我就像一头迷了路的狮子,不知何去何从。我感觉我并不快乐,唯一能让我求得心灵的慰藉,那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选》。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读着大神的散文,我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湿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出莲花”,“清静之道”,“吾心似秋月”。

  如果有一天坎坷了,挫折到我,我们大可以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的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的面对世界。

  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林清玄经典散文 篇23

  轻轻地捧着一本《林清玄散文》,纯白色的封面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地在荷叶中间玉立着,犹如一位孤傲的不可一世的皇后,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苞从荷叶的一角窥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可爱极了。

  林清玄,台湾人,现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气,文章中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蕴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星落尼罗河》。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埃及旅游看见尼罗河的所见所闻。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又是埃及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没见到尼罗河之前,林清玄曾经幻想着尼罗河是一条清澈干净的河流,但是当林清玄第一次看见尼罗河只不过是一条浑浊不堪的“臭水沟”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导游说:“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

  跟随者旅游团沿着尼罗河继续往前走,远离都市的繁华,罗河水越来越干净,当林清玄随着旅游团来到一个小山村时,他所见到的尼罗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鸟语花香。想起导游的那就话“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还真的很有道理。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人类制造的垃圾,这都是生态环境的敌人。

  来到罗河就一定要去看亚瑟文水坝。亚瑟文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坝。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罗河水就会泛滥,河水冲毁了下游的庄稼,埃及人为了防止尼罗河水泛滥,冲毁庄稼,在20世纪初,耗时30年的时间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但是50年过去了,埃及人逐渐意识到当初修建这个水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虽然尼罗河水每年都会定期泛滥,但是河水退去后给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下游的庄稼。现在建立了水坝,导致下游的水越来越少,两岸的庄稼也渐渐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尼罗河水还会存在吗?

  文章看完之后,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因为人类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我们的黄河也逐渐变得浑浊,下游的河水也越来越少。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所以我号召大家:要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不要等到“星星”落下来了才会觉悟!

【林清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林清玄经典散文好词好句06-06

林清玄散文经典语录11-29

林清玄散文的经典语录11-15

林清玄散文经典语录11-20

林清玄散文经典语录06-28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01-05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07-23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06-14

林清玄的散文摘抄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