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以奇石与生活为题目的散文

时间:2021-04-13 12:11:2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以奇石与生活为题目的散文

  在这个不缺少美的世界里,美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然而真正懂得欣赏美的眼睛又有多少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果慧眼不去发现美,那么真正的美将会逐渐隐退,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以奇石与生活为题目的散文

  记得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家人一起漫步汉江文化园,眼前蓊蓊郁郁的绿人的眼,耳畔缠缠绵绵的汉江水如此轻盈,偶尔一两句鸟儿的欢唱如此美妙,让人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与辽远。再往前走,“可爱的宝贝”勾住了我们的脚步。“奇石,妈妈你看,这些奇石好美!”女儿大声嚷嚷着。我们的目光一起聚集在这些奇石身上,让我顿时语塞,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就一个字“美”!

  凝视着眼前这些纯天然的艺术品,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刻,折射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们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让人有种囊中羞涩的尴尬,找不到更合适的文字来形容。我知道我不是文人墨客,也不会赋诗写词,所以只能隐隐放弃此时的臆想。

  然而我突然好奇于奇石的形成,猜想他们是在汉江水的千锤百炼中铸就了此番模样,又怕是妄下结论。正如生活,很多事没有亲身经历,都是子虚乌有,都是胡思乱想,甚至是幻想。谁敢说她的生活一定是什么样?生活在汉江河畔的儿女,喝着汉江水长大,淌着汉江水摸索,谱写着汉江两岸神奇的故事。这奇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记得唐朝柳宗元先生曾在《小石潭记》中这样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文字千古传诵,家喻户晓,读者羡慕他笔下的奇石与水成了鱼儿幸福的天堂。其实幸福是结伴而行的,当我们徜徉于这样的河畔,谁能忍住情感的荡漾,不流淌陶醉之意?

  当然我也喜欢贾平凹老师笔下的《丑石》,它被编辑在现行的中学教材里,被很多师生静静地欣赏。这篇散文语言直白、朴实,没有在结构上刻意求新,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地将一块石头的遭遇娓娓道来。但就是这块丑石却能引起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它不像一般的散文,仅能给我们带来轻松和愉悦,它分明是一篇包含极深人生道理的哲理散文,引人深思。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看作贾平凹的夫子自道,其实从那块“丑到极处”又“美到极处”的丑石身上,我们何尝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奇石,展现着它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也许是上帝的恩赐,我居住的城市秦头楚尾,汉江绕城而过。美丽的汉江河水清澈,河石亮净,岸边的岩石被雨水冲涮得棱角分明,上面的石纹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造物主堪称一位绘画巨擘,随意涂抹几笔,就是匠心独具,出手不凡,让人百看不厌。

  汉江奇异的石头深深吸引着我和我的朋友,我时常邀请朋友离开喧嚣的城市去沿江的河道寻觅奇石,从寻觅石中吸纳一点山川的灵气,给艺术荒漠的大脑添上一些鲜活的血液,在心灵徬徨无所适从之际能够获得一些精神享受。偶尔,我也能寻到中意的奇石,便把他们带回家。每每我珍藏至宝般小心翼翼从背包里取出这些心爱的宝贝,丈夫和女儿的欢喜之意总是令我惊诧。

  我清楚记得,有一次我拿出一块石头,女儿抢过去,捧在手心里,认真审视,大声点评:“嗯,这一块石头样子像一只大乌龟,它伸出长长的脖子指向前方,如果太阳照在它的壳上,就会金闪烁金光,远远看去好像是一只会发光的金乌龟。我给它取名——乌龟指路。”于是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在家里就有了很高的地位,女儿把它高高地供在电视机上,凡客人来家,女儿便开始重复上面的台词,引得客人频频点头叫好。

  我家先生对艺术情有独钟,闲暇之日总会拨弄笛子、二胡之类,要不就是挥毫泼墨,龙飞凤舞一阵。自从我和奇石结缘之后,他的爱好突然发生转变,常常陪我和女儿去汉江边搜索奇石。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发现了一块美女头像的石头,但是在河中央,我够不着。先生便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脚步直击目标,为我拿到岸边,还小心谨慎地把它洗干净,生怕破坏了美女的好梦。当时是初冬,江水的冰凉一定刺痛了他的脚,但是温暖了我的心。

  那块石头真的很美!仿佛是一座险峻的高山,山上住着一位有闭月羞花之貌的仙女,如瀑的长发上有亮晶晶的发夹,身穿一袭美丽的裙子,含情脉脉地坐在石凳上,抬着两只手在弹琴。想到这,我们好像听到了优美的琴声从山顶上飘过来,在我们的耳畔轻轻回响……这就是我家人见人爱的宝贝——“仙女弹琴”。我把她珍藏在书柜里,每天透过阳台的阳光可以轻抚她清秀的脸庞,聆听她来自灵魂的歌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奇石数量不断增加,奇石的故事成了我们家里最丰盛的晚餐。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竟然八岁的女儿,也爱上了奇石。一天放学回家,她便开始播诵:

  在福建省东山岛东山城关东门海滨的石崖上,有一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天然胜景——风动石,以其“风吹岩石动千斤”而令人叹为观止。石高四点七三米,宽四点五七米,长四点六九米,约重二百吨,上小下大,宛如一颗颗硕大的石桃,卧置于另一巨石上面。据考证,石桃的形成是由于第四纪海浸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扩大上下两块岩石的空间距离,最后仅残存不足一米的接触面,其余悬空。恰好上岩石的重心落在下岩石的接触面上,因接触面不平,只由几个接触点支撑着,石危势险,摇摇欲坠,狂风吹来会左右摇晃,游人到此,若站着推石,即使数十人齐心协力,但见石头安如泰山;如果有人仰卧在下岩石的右侧,跷起双脚用力蹬推,只需一人就能使石头晃动。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诗人李楷专程来东山观赏此石,县官在石下摆宴席请几位诗人。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李楷即景赋一首七绝,诗人程朝京随口应和,吟罢,第三人还没有接上,只见风动石摇晃不停,大有砸碎酒席之势,四座皆惊,纷纷离席。从此,这里便流传了“石下难设宴,吟唱不出三”的趣话。

  “播诵完毕,请主人点评。”

  “还是女儿爱学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了。”

  “点评错误!”女儿大声呵斥道。

  我默默惊叹女儿的记性好,其实我更了解女儿的目的,她记下这些材料是想换来——亲眼目睹这“天下第一奇石”。这是女儿的风格,这奇石又为我们的下一次旅行确定了方向。于是我们全家在心里默默期盼下一个长假早点光临……

  或许真的身临其境,我还是说不出它美在何处。因为真正谈及如何欣赏奇石,我还自惭形秽,有点不懂装懂。但是对于奇石的挚爱与痴迷,与日俱增。我喜欢汉江奇石,喜欢它来自于自然,既不违人之本性,也不违自然之性。这汉江奇石需要人们从大自然中去发现,以求达到人和自然产生共鸣的至高境界。我们惊叹汉江奇石,感受它的自然之妙,偶尔也取决于赏石者的心绪、心态、心情,以及赏石者的学识和鉴赏水平。也许有人会说,奇石收藏者是在彰显他的学识和品位;而实际上,一个奇石收藏者的学识、才气、情态和思想、精神的品位,真正决定着其奇石收藏的水平和境界。

  笔者写到这时,突然想起来了2011年安康中心广场的奇石展。我记不清那些奇石收藏者姓啥名啥,但是我记得住我去欣赏奇石的情景。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我和女儿晚饭后带着相机一起奔向奇石露天展馆,先快速浏览一遍所有奇石,再极力寻求自认为最好的、纯天然的奇石,便用相机定格它的情态,在工作之余慢慢品味。说实话,我描述不出欣赏琳琅满目的奇石感受,只是清楚记得饱览展馆所有奇石后的那种心境,那心境超越了我平凡生活的状态,仿佛是一种旷达、超越、萧然的情境,也仿佛置身于世外石源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奇石悄悄走近了很多家居。特别是我们有了新家或住房刚搞过装修的,大多会弄些如字画、工艺品、观赏奇石之类的“玩物”来装饰它,能把自己的家居环境装扮得诗情画意,给家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和美好的享受,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充沛活力。这样既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文化气息,也能陶冶一个家庭的生活情趣。

  奇石不经意间完全融入百姓生活,登上《旅途》的快车,张晓强先生的奇石配诗已经频频出现在《旅途》上,如一缕馨香飘荡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间。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叫做奇石文化的东西,在文化旅途悄然绽放。魅力无穷的奇石浓缩着艺术的精华,点缀着我们的空间,提升着我们的品味。不知道这算不算奇石文化,但至少有更多的人喜欢奇石,展现着奇石的魅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石则灵。汉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三百多万安康儿女,哺育了无数汉江奇石,传承了汉江文化。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诗人般的激情,有一种画家一般的想象力,就能收获人间百味,品味生活的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也。感谢汉江奇石,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而且让我们在赏石品石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传递着汉江文化,演绎着中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