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散文:何不偷偷懒

时间:2021-04-12 12:24:5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散文:何不偷偷懒

  中国人对“勤”似乎情有独钟,甚至有着一种不可理喻的偏爱,不仅将之当做处世为人的法宝,而且奉为包治人生世道百病的灵丹仙草。什么勤学好问、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勤俭治家、民生在勤、天道酬勤等等格言警句,连三岁的小孩也能说上一大串。谁要是沾上“勤”字,那就如同一枚耀眼的徽章,一顶闪光的桂冠,身价倍增。这样的人,即使做事毫无章法、成效,甚至把事情办砸了,多半也能被大众接受,原谅。他勤快啊,态度好啊!

散文:何不偷偷懒

  我打小就生活在“勤”的教育里,是烙印着“勤”长大的。娘最爱说的一句格言是“勤快人饿不死”。如果我是孙猴子,“勤”就是娘套在我头上的紧箍咒,叫我活泼不得。以至今日,我仍不敢不“勤”。幸好我不是逆来顺受的人,我总是时不时地“偷懒”,享受到“偷懒”的好处和快乐,因此,我现在仍然没有变成“勤”的奴隶。

  如果你幸运地被加冕为“勤”,受到推崇,亲爱的朋友,我要给你一个忠告,你就可真要担心了。因为,在“勤”的堂皇冠冕下,掩藏的是思维活力的不足,意味着你做事开始墨守成规,不愿再多动脑筋,再多想办法了。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真到了这个境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我们应该慎重地想想,该怎样地去“偷懒”了。千万要打消对“偷懒”的误解,不是所有的.“偷懒”都不好。“偷懒”不可耻,“偷懒”是美丽的。

  “偷懒”不同于“懒”。“懒”是骨子里的,一贯性的,而“偷懒”并不是真正的“懒”,是偶尔为之,是在“勤”的前提下想办法,巧干。

  人类的文明史和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偷懒“偷”出来的。我们的老老祖先,因为偷懒,让上肢休息,才有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很好啊,空出来的上肢,可以制造工具,可以更好地获得食物,还可以做好多原来做不到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一次不经意的偷懒,使猿变成了人,成了大地上的主宰。

  结绳记事,实在很费事。传说中,那位叫仓颉的老先人,一定是被结绳记事弄烦了,想偷偷懒,就用石头在树上刻了一个符号。谁知,这样的符号比结绳记事管用多了,效率高多了。你看,不同的符号可以区别不同的事。谁家打了一头鹿,谁家娶媳妇,谁家生孩子了,谁家母猪下了几头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混。他尝到了甜头,一发不可收拾,汉字就这样诞生并传播开来。

  难得涉水,就有了桥;难得走路,就有了车;难得砍柴,就有了煤;难得一刀一刀砍人,就有了枪炮,有了坦克、飞机、原子弹……都像愚公那样,捞起根死木头不撞筋,一味地“挖山不止”,人类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偷懒偷懒”,妙在一个“偷”字。有时机,有方法,有技巧,是学问,是艺术。

  “偷懒”是一种智慧。什么事需要偷懒,什么时候能够偷懒,怎样偷懒,差之毫厘可谓谬以千里。我要推崇的“偷懒”,就是遇事不盲干,而是动脑筋,学会运用智慧解决问题,达成目的,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学生,遇到一个数学难题,与其抠破头皮做到半夜仍无成效,干耗时间,不如先暂时停下来“偷偷懒”。不是不做,而是找个办法去做。比如上网查一查类似的例题,看能不能从中获得解题的启示。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从结论推究条件,看能不能有所发现。当然,请教老师同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明知徒劳无功,还把“勤”当做救命稻草死抱着不放手,说得不客气点,和只知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蠢驴没有什么两样。没有效率的“勤”,难以实现目的的“勤”,其实,比“懒”更可气。

  “偷懒”,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缘于对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与自身能力的准确把握。敢于“偷懒”,是自信不需要依赖时间加汗水的粗犷型、低附加值的方法,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如同对产业进行了升级。打个比方说,一个流动摊贩,不顾口干舌燥的叫卖和装上一只喇叭播放叫卖的录音,后者是偷懒,用很低的成本却能获得同样的效益,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前提是,产品的质量好,受到买主的欢迎。

  “偷懒”,是一种豁达。因为豁达,就敢于放手。做父母的,老是觉得孩子离不开自己,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什么时候都不放心,不独自己活得累,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殊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操那些瞎心干什么呢。齐家如此,治国何尝例外。小平同志急流勇退的“偷懒”,不单在政治体制上破除了封建终身制,给党立了个好规矩,而且成就了中国三十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还留下一段政治佳话。诸葛亮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事事都要插上一竿子,结果呢,不仅自己累死在五丈原,而且把蜀国折腾得国贫民穷,终至亡国。地球不多任何一个人,也不怕少任何一个人。离开任何一个人,地球照样滴溜溜的转。

  “偷懒”不是投机,不是单纯的为了轻松,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些事是不能偷懒的,比如行孝,比如交友……总之,是在单靠“勤”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审时度势,进行科学判断和科学决策。换言之,是该“偷”则“偷”,能“偷”则“偷”。是方法论,是世界观。

  因为“偷懒”,汽车取代马车,发明火车,飞机,飞船,人类把千里变成咫尺;因为“偷懒”,计算机代替了算盘,键盘充当笔墨,视频把距离归零;因为“偷懒”,风扇取代蒲扇,空调把玩温度,四季变成春天……“偷懒”创造奇迹,“偷懒”改变世界。“偷懒”使童话变成现实,“偷懒”使人间变成天堂。

  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勤”是本,是常态,是应该终生恪守的信条,而“偷懒”是标,是变式,是对“勤”的调济、补充。套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勤”而不“偷懒”则罔,“偷懒”而不“勤”则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该“偷懒”则“偷懒”,能“偷懒”则“偷懒”。当我们一味用“勤”不能解决问题时,何不偷偷懒呢?让我们做一个勤劳的人,更做一个智慧的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有时候,“偷懒”,也是一种美丽。亲爱的朋友,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