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画乡鼓散文

时间:2021-03-21 17:16:2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画乡鼓散文

  很少有人不知道户县的农民画,很少有人知道户县的鼓。我这里的"很少"是相对而言的。"很少"不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万个,而是相对于中国或者地球而言的。你去过中国的大江南北,一提起户县,他们就会说"噢,户县农民画。"似乎农民画成为户县的代名词或替身。户县农民画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地球上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都有人来户县参观过农民画。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县农民画家竟然多达数千人。户县被称为"绘画之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问绘画之乡"。目前,户县农民画浩浩荡荡地进京展出,让京城人轰动。

画乡鼓散文

  户县的鼓相对于农民画来说,名气要小得多。名气小却不见得就不值一提。对于户县人来说,农民画的辉煌仿佛是非常遥远的事了。而鼓却近在咫尺,似乎一睁眼一竖耳就可看到听到。那百人组成的锣鼓方队以及变化无穷的鼓姿舞姿让人们在眼花缭乱的同时赏心悦目,那铿锵激昂而又悦耳动听的鼓点令人们感受到遥远的古代三国对垒、赤壁鏖战的壮怀激烈。

  如果你在春节过后的元霄节来户县,你一定会目睹到锣鼓大赛的宏伟场面。你当然懂得什么叫振奋人心,什么叫耳目一新。但当你真正置身于其中时,所有这些生动的词语便会黯然失色。

  留南村的锣鼓历史悠久,雄壮激烈,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

  蒋村锣鼓气势宏大,鼓点急骤高昂,似万马奔腾,千军出征;

  大王西的锣鼓如宫廷演奏,鼓点明快,节奏张驰,韵味无穷;

  索家庄的锣鼓配以铃声,叫"铃鼓舞",鼓声、铙声、铃声融为一体,像百鸟欢唱,悦耳动听;

  炉西村的锣鼓杂以方旗,称"旗鼓舞",铙旗飞扬,鼓声悠扬,仿佛燃烧的火焰,飘逸的战旗;

  沈家营的锣鼓萦绕在锦装绣裹的仙女的舞蹈中,既有天女散花的婀娜秀姿,又有壮士搏击的娇健豪迈。

  这些仅是画乡鼓中的点缀。你再揉揉发酸的脖颈,顾不上松驰紧张的神经,后面的鼓队接踵而至。孝义坊的"十样景"敲过来了,围棋寨的"围棋鼓"围过来了,白龙村的"龙鼓"飞过来了,乔家庄的"背鼓"晃过来了,西街村的"女子锣鼓队"蹦过来了,晋侯村的"腰鼓"飘过来了画乡的锣鼓队之多,花样之丰富是难以一一表述的。户县村村有锣鼓,几乎有多少个村子就有多少个锣鼓队。我曾经诞生过这样一个想法:将户县的.锣鼓全部搬到西安城墙上敲,浩浩荡荡的鼓队中再装点以户县的"社火",那会是一幅怎样的景像?绕城墙一圈绝对没有问题,让渭河水倒流也绝对没有问题。那气派足以让秦皇汉武们嫉妒,那雄壮足以让并不遥远的兵马俑汗颜。

  这将无疑是一个创举、壮举!

  如果我是西安的市长,我一定要做出这样的创举!那不是摆什么威风,是展示黄帝的子孙们的智慧,是凝聚三秦儿女的艺术精华,是西安人、关中人以及整个陕西人向全世界的宣言:我们向古老的中国挑战!

  追溯户县锣鼓的历史是非常惬意的事情。《山海经》说,鼓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与蚩尤大战中产生的。到尧时已将鼓乐与金、石、丝、竹、匏、土、木一并列入"八音",《书。尧典》中有:"四海遏密八音"之记。《淮南之务修训》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予阿那,动容转曲,使绢似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聘驰若惊。"《旧唐书音乐志》讲到:"自《破陈乐》之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

  当然,以上文字难以证实鼓乐文化在户县的发展史。根据比较令人信服的分析资料,鼓乐文化在户县的诞生是源于"百戏"的。"百戏"是我国古代对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上承夏代乐舞,周代的"散乐"和"讲武",下启魏、晋、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长安,是"百戏"的摇篮和演出盛地。而户县作为古长安的京畿重地,丰富的"百戏"自然在此留下的深远的影响。我们仅从蒋村的锣鼓说起。蒋村的锣鼓表演又称"蛮鼓舞",从表演中可以看出"百戏"的痕迹。蛮鼓舞在表演中,鼓乐喧天,旌旗飞扬,灯笼辉煌,隆重的"拜官"、"游官"、"出宫"仪式,戎装披挂、前呼后拥的卫队,骑兵战车,各式兵器军械,罗帐伞扇,狮子龙灯等,几乎与汉唐时宫庭的"百戏"盛大演出场面类似。

  不单蒋村锣鼓,留南村、大王西、梧村、康村、孝义坊等县北影响较大的锣鼓表演中,都夹杂着文武百官以及"肃静"、"回避"等字样,从中可以户县锣鼓的发源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隋唐时代。

  户县的锣鼓表演真正引进舞蹈是近几年的事,但在唐代,鼓乐与舞蹈艺术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其舞蹈形式吸取了陕北秧歌的特色,又揉进了现代舞蹈和古典音乐的特点,使其表演更具魅力。典型的有索家庄的"铃鼓舞"、炉西村的"旗鼓舞"和沈家营、中原寺、独庄等村的"宫庭舞"。而白龙村的"龙鼓舞"、西街村的"狮鼓舞"和户县人民剧团的"船鼓舞"等则是借鉴了中国民间文化和神话传说,把鼓舞文化同人民群众征服自然的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

  户县鼓乐一般由鼓、锣、铙、钹、号、家什、梆子七种乐器组成。前三种讲究大、厚、重、亮,后四种则相反,表演时松驰有致,轻重搭配,节奏感极强。鼓分堂鼓、扁鼓。堂鼓过去用牛拉,现在用小拖拉机拉,通称"牛拉鼓"。堂鼓半人多高,直径一至二米,两三个鼓手轮流击打。扁鼓悬挂于人颈部,边走边击打。锣有道锣、马锣。道锣大如铁笼盖厚足三毫米。铙象草帽锅上麻穗染红,随着鼓点上下翻腾,如彩龙摇滚。锣鼓表演的阵式,大体分为三种,即"对台式"、"围圈式"和"方阵式"。其中以"方阵式"最普遍。此种阵式适宜于行进中表演。阵为长方形,前为仪仗队,继为堂鼓,即"牛拉鼓",堂鼓后为正式表演的主队,中间为一字形的扁鼓手,扁鼓手两边是舞蹈队,舞蹈两侧是锣手和铙手,前中后夹杂号、家什、钹和梆子,最后面仍是一面堂鼓压阵。整个队伍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严密组合,井然有序。堂鼓手的表演最富激情。头高仰,胸前挺,立如松,动如风,双桴飞舞,左右开弓,正擂反击,上鼓下点,时而"白鹤亮翅",时而!二龙戏珠",热情洋溢,挥洒自如。堂鼓一般只点重拍,不刻划细繁动作,而扁鼓手的表演才令人眼花缭乱。扁鼓手由一旗手指挥,项系彩带,鼓缚腰前,坐马势,背后倾,双脚挪动慢行,手执短锤击鼓,时而重敲,时而打边,时而绕空,时而盘头,一气呵成。梆子手二人对击,一进一退;对对家什,一弓一退,滑稽活泼;锣手、号手相随鼓调,忽而翻上手掌,忽而翻上头顶,阳光反照,尤如万只彩蝶,齐簇飞舞。鼓到高潮时,声沉音厚,如雷轰鸣,似涛击岸,声闻十数里外;鼓到低潮时,嘈嘈切切,如梭织锦,似鸟奏呜,音伴观者心跳

  锣鼓谱,俗谓"鼓点",又称"鼓札子"。长期演变,五里不同。南部既有蒋村的"战鼓调",又有庞光镇的"紧三敲",还有宋村的"风搅雪",再加杂以"五雷震"、"满跑"、"狗咬三气子"等。北部多以"太平鼓调"和"宫庭调"、"出征曲"、"庆功曲"等为主。总之南部紧,北部缓;南部轻柔,北部深沉;南部鼓点变化快,北部鼓点变化慢。

  我徜徉在画乡鼓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在泪泪流淌。我所感到惊异的不仅仅是鼓乐表演的复杂多变,人心震撼,而且是户县人对敲鼓的"疯狂"和迷恋。"一年不敲鼓,白坐十年牢。"不等丰收的镰刀放下,未等新娘下轿,报春的钟声还未敲响,户县人就迫不及待地抱出锣鼓着装表演了。丰收、喜事、过年其实都是他们敲鼓的契机,他们所奏响的是自己的心声,是时代的音符。尧舜、秦皇、汉武以及则天女皇,在这里立下举世功业,鸠摩罗什、王重阳在此传经讲道,杜甫、白居易,岑参在此泛舟赋诗,漠陂湖,清凉山、望仙坪、圭峰山、高冠瀑布、九华秀峰、紫阁晚月、草堂烟雾点缀着画乡的秀丽而这些,都为户县鼓乐文化罩上神奇的色彩,编织出一条锦带。而名扬海内外的户县农民画也陶冶于鼓文化的渲染之中,一幅"丰收鼓曲"被一位外国友人收买珍藏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户县的鼓文化同农民画一样,必将被载人世界文化的长廊。"

  果真会如此吗?我们有理由期待着。

【画乡鼓散文】相关文章:

诗画巍山散文12-14

乡恋之——山村如画散文11-11

临窗听雨画红尘的散文11-10

金鼓喧天成语解释05-13

二画大二画小谜语01-18

仪礼·乡射礼05-17

《礼记》礼记·乡饮酒义06-14

《乡戏》教案设计10-22

《画鹰》唐诗鉴赏07-05

《画》教学反思「汇总」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