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书摊散文

时间:2021-01-17 20:42:4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书摊散文

  人类求知的欲望起源于何时,我不晓得。不过我想人类所具备的求知欲望,可能与人类的起源同步,亦可能是与生俱来,或者是进化的结果。人类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主动的去求知,去求了知,才会有知识,才会积累知识。只有知识的积累,人类才会进步和发展。

小书摊散文

  当今人类的知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而且将会越来越多。甚至于有人,夸张地形容为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求知的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既然是天性,那么自从他(她)们出生之日起就已经求知了,也有人认为早在胎儿期。

  人,自从出生之日起,婴儿们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转动着那双明亮的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有意识,好奇肯定是有的。如果除了本能以外,我想大概这就是一种原始的求知表现。

  人类文字的出现,据目前出土的文物,考古学家的考证,迄今为止,至少已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文字不仅记载了知识,而且传播了知识。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知识传播,言传身教是唯一的途径。人类自从有了文字,于是便产生了书籍,而书籍就是传播知识、记录知识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书籍自古沿续至今,它与人的言传身教并存,经久不衰。

  各种书籍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内容也不尽相同。从考古发现了的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的泥板(楔形)文字、古希腊的符号(字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字、以及目前还未能破译的各种石刻符号等等。尽管极大部分残缺不全,但是就其内容来看应该就是人类最早期的书籍。

  所谓的“小书”,它只是各类书籍中的一种,一种图文并茂的书。小书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总而言之,自古就有。小书亦称“小人书”,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给小孩子看的书,当然大人亦可看。小书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不过读者还是以儿童少年居多。

  现代的小人书,就其内容而言非常丰富,诸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幻想、人物传记、日月星辰、宇宙起源等等,无所不包。除此之外,小书的页面也十分吸引人。每个页面都是由一幅画在框内的画及框外的一段文字组成。

  一本小书有好几十页或者一、二百页不等,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书的内容较长,那就分成好几册,例如根据古代名著《三国演义》改变了的小人书,就有六十册(本)之多,小人书《红楼梦》也有好几十册。书中的画一般都是著名画家所为。画家根据故事的内容,创作画面。小人书的画,画种很多,常见的有钢笔画、国画和水彩画等等,并且制作十分精致而且耐看。如此这般地书籍,对于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少年儿童来说,真是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这是他(她)们的精神食粮之一,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

  然而,面对犹如大海般地小人书,自己如何能获得更多的阅读呢?说白了,单单靠家里的父母或者自己的`零用钱、压岁钱来购买,显然是买不了多少小书的。况且大多数孩子的家庭,其经济条件还是不允许。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一个行当,这个行当就是“小书摊”。

  小书摊是一种专门经营,借阅小人书的小摊头,小书摊提供凳子或者椅子,看书收费,看完了就还给摊主。可惜的是这个行当大概二十世纪末,在上海已全部消失。而小人书却成了人们的收藏对象,成了珍贵的收藏品。收藏行业里多了一个行当,那就是专业收集、收藏小人书。

  小书摊是一个专门提供小孩阅读小人书的场所,这种小摊往往摆在路边的人行道或者弄堂口。它由一个或数个,用木板做成的书架,另加几只木箱和几条长凳子,或者小矮凳组成。这里的木箱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用来储存小书相当于仓库的功能,二来可作为小孩看书时的凳子。书架高约1米5左右,高了小孩够不着,小书的封面朝外方便挑选。

  我九岁(虚岁,江南人一般用虚岁来计算年龄)那年,幼儿园毕业。到了秋天,便进了小学校,成了一名小学生,开始了学习生涯。

  天气渐渐冷了,卖棒冰的季节过了,父亲的工作又没有了,生计又出现了问题。人生呵!真像大海里行驶的一叶小舟,不知何时被掀翻。平静总是短暂的很,动荡则是永恒。此时,父亲想到了摆摆小书摊,小书摊也是不错的港湾,也许能获得平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成都北路凤阳路口沿着成都北路西侧到南京西路止,一共有五条弄堂,其弄堂的名字叫“修德新村”。父亲的小书摊就摆在马路对面“修德新村”第五条弄堂口的人行道边,靠近南京西路。当时那里的行人很少,比较清静,宜设书摊便于阅读。那里离家也很近,家就在马路的对面,来回也方便。

  小书摊的设备是一个木板书架、一个木板书箱以及一条长凳子。木板书箱是用废弃的肥皂箱,改造而成。这些就是父亲小书摊的全部装备。至于书的来源,说了也不难为情,大多数是我看过的周刊《小朋友》。16开本的《小朋友》,每周一本,每本约有十几页,内容大至是看图识字、儿童歌摇、儿童歌曲和中外儿童小故事等等。纸张很好不易斯坏,彩色的图画十分好看,而且每个文字都配有拼音。这是一本学龄前儿童很好地启蒙读物。可惜的是不知何因,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停刊。随之便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深深遗憾,遗憾的是不知它何时创刊,却知它何时停刊而不能挽留。《小朋友》是我在上幼儿园中班时,母亲给我订阅的(订阅的邮局现已不存在,其原址在如今的南京西路新昌路口),到父亲摆小书摊的时候,已经订阅了两年有余,积少成多,百十来本大概是有的。除此以外,还有64开本的小人书,约也有百十来本。64开本的小人书,大多数是从旧书店收购而来(数量多可优惠),也有从《新华书店》里买的新书,不过新书数量很少。

  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总要到父亲的小书摊,一来可以看书;二来陪伴父亲;三来能够吸引别的小朋友也来看书。

  看小书是有偿的服务,属于营业性质。一分钱看一本旧小书,比较薄的书可看两本,例如《小朋友》等儿童读物。新书一般需要二分钱。看小书没有时间限制,有的小朋友一看就是老半天,看完了后付钱,看了几本书需要付相应的钱。有的小朋友多看了几本书,如果钱带的不够,父亲从来不去计较,因此经常有小朋友前来看书。

  摆小书摊很辛苦。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冬季湿冷,经常用“冷掉手指头”来形容;夏季潮湿闷热,其潮湿的程度,往往能使住在底楼的人家墙壁“出汗”,或者发霉。其热的程度,可以用人热得“走油”来形容。

  父亲除了下雨天,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出摊,非常辛苦。看书的小朋友(小读者),同样非常辛苦。他(她)们在刺骨的西北寒风下看书;在湿热的西南热风下看书。静静地、认真地看书,尽情享受着小书给他(她)们带来的快乐和知识。

  这是我所亲眼目睹的求知者,如果这也算是求知的话。

  父亲小书摊的书,我几乎都一一看过,其中有一本名曰《田螺姑娘》的小书特有记忆。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叙说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农夫,过着艰苦的生活,有一天他在田野里捕获了一只田螺,拿回家后养在水缸里。于是奇迹发生了,农夫每天干活回家,家里总是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并且饭菜已备,即可食用,生活变得十分惬意和幸福的故事。

  父亲每天辛苦,两角钱左右的进帐,我想其艰难不亚于那个农夫。

  父亲大概是运气不佳,还是没到时候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他终于没有捕到“田螺”,所以奇迹终究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