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梅曾亮焚稿的启示散文

时间:2021-01-07 17:50:3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梅曾亮焚稿的启示散文

  清人梅曾亮在《与容澜止书》一文中有段精彩的记事:“尝除夕阅旧作诗文,不可者裂下燃炉中,下布栗子数十,且燃且阅,遂尽,无一纸存者,时栗子则大熟矣,作爆竹声,惊起触人面。”

梅曾亮焚稿的启示散文

  梅曾亮是桐城派有实力的散文大家,他的《柏梘山房文集》、《柏梘山房诗集》虽收诗文不多,但极富独创性。联系他现存作品的写作特点分析,想必作者焚稿时脸上沁出的汗珠决不仅仅是因为炉火炙烤所致。除旧迎新之际,他却检查起自己的旧作来,结果全不满意,焚尽而止,以至烧熟了栗子。一个“焚”字,道出了焚稿者严肃的创作态度。

  创作是件艰苦的事,呕心沥血,日锻月炼,才写出一篇文章来,何以要付之一炬呢?其实,焚者,是那些不称心、不如意、不成功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今天不烧掉,明天也要烧掉;你不烧掉,别人也会烧掉的`。清代的乾隆皇帝据说一生写过近两万首诗,可惜一首也没有得到流传。而宋代诗人潘大临诗作极少,他的《题壁诗》刚写完“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忽然催租人来到,由于受到惊扰,终未写成,但这一句却成了千古绝唱。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此诗而来的。从“一句”和“两万”产生的反差效果,我们不禁要扼腕焚稿者敢于割舍心头肉的勇气和那份在焚稿时还能欣赏栗子爆响声的洒脱。

  古人靠毛笔完稿、刻板出书,和今天的电脑代笔、激光照排比起来,犹如“乞丐”之比“款爷”。物质文明了,工厂要写厂史,“石头”要写石志,腕儿们要饰文雅,明星们要写自传……加之时下性文化、食文化、鬼文化、狗文化等等色彩斑斓的文化热的流行,难免著书爆热,插架森森。至于电影、电视、广播、报刊诸多媒体的隆盛,更令大大小小的文人墨客、编剧记者夜以继日。在这种情况下,“赶稿”或“一稿多投”、甚至当个文抄公还供不应求呢,哪有胆气和精力去烧?——一个“烧”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

  写了不好的东西急于发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历代读者的胃口是“宁可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相反,付之一炬的做法也有失轻率,因为许多作品常常是“改”成功的。贾岛琢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声”两句诗用了三年时间。《红楼梦》成书前还“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复活》仅序言改了一百零五次……由此观之,假若梅曾亮反复修改,被焚稿件说不定还能“脱胎换骨”而成为艺术“珍品”呢。

  梅曾亮焚稿是轻率了些,但从那吞吐着纸屑的火焰中,从那栗子哔哔啪啪的爆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庸俗、孤陋和肤浅,从而可以深深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意味,一种至今仍值得赞美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梅曾亮焚稿的启示散文】相关文章:

《游小盘谷记》梅曾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4

梅幽香更远的散文11-15

岁月旧曾谙的散文11-13

树缘梅酒的情愫散文11-15

红尘陌上你·我曾同行散文欣赏11-19

丁立梅散文读后感08-26

焚庐灭鼠的寓言故事11-01

一只镯子的启示散文01-10

曾氏-姓曾的名人-曾姓起名字-曾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丁立梅散文读后感精选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