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上堰头磨坊弄的来历散文

时间:2021-01-02 17:55:2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上堰头磨坊弄的来历散文

  我们百官在从前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又地处宁绍平原,在上个世纪初之前一直处于原始的农耕经济状态。百官人居家过日子需要磨坊,因此在上堰头、下市头的大街小巷开了不少磨坊;以致今天的上堰头还保留着一条磨坊弄。

上堰头磨坊弄的来历散文

  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古时候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等粮食脱壳、去皮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脱壳的目的。磨坊有很多种形式,有风车磨坊,有水磨坊,有人力磨坊,有畜牧磨坊等。

  过去百官上堰头的磨坊弄内开设的磨坊,是由百官三大家族之一的谷姓人开的。磨坊在弄内一个大台门里,走进院子大门左侧就是磨坊。有三间房子,一间安置石磨,两间放置木函、挫斗、簸箕、粮面袋子、罗面柜等“家生”物件,磨坊里的石磨是有牲畜来牵引的。东家是店王,雇有几个长工负责做“生活”,一般店王只管招呼上门的顾客和收收“铜钿银子”,如果店王在屋里头,不想听到磨坊的响动燥声,就会把二门关闭,不受扰杂。

  磨盘放置在一个很大的圆形石板上。磨盘是一阴一阳,大小相同,上下咬合。阳者据下,固定不动;阴者居上,维系了一根木杠,引伸出去;牲口牵引了木杠,在磨道行走,上磨就徐徐转动。磨坊的长工会把要加工的粮食加上磨盘,磨盘中央有一圆形下料口,直通磨堂。

  牲口围绕磨道不停地行走,就有白森森的粉料从磨口源源不断地流出;那白森森的粉料流到了石板上,磨坊的长工会用小簸箕把石板上的粉料端到一旁的'木函中。木函中积累的粉料多了,磨坊的长工就会打开“罗面柜”,把粉料添进“罗框”,再盖上木盖,用手摇动木柄,只听到“咣、当”,“咣、当”,“咣、当”的声响,罗框就把面粉雪花似的筛下柜底了。

  那个时候去磨坊里磨面是要排队的,因为使用牲口拉磨,速度并不怎么快,一大口袋粮食,往往要磨上大半天时间。而用牲畜牵引石磨是需要给牲口戴上“眼罩”,系上“笼嘴”的。

  磨坊的长工往往先用一块黑布蒙住小毛驴的眼睛,然后用“苕帚”轻轻地抽打一下小毛驴,催促小毛驴老老实实地一圈又一圈地围着大石磨走着。小毛驴拉磨有时会抵抗不住那浓浓的粮食香味的诱惑,所以还要给小毛驴的嘴上套一只竹制的“笼嘴”。等到小毛驴苦苦干上半天,才会被磨坊的长工牵到门外吃上点干草,喝上一桶凉水,让它就地打上几个滚儿,抖抖身上蒙着的尘土,休息一下,接着又被蒙上眼睛套于磨上,继续牵磨。

  磨坊里面有一尊“推子”,二尊石磨。“推子”是用来给稻谷去壳用的,石磨则用来将大米或麦子磨成粉。磨坊里除了石磨加工粮食,还要使用石捣臼、石碓舂米。舂米单独有碓屋,碓由一个石捣臼和一根方木柱组成,方木柱的一端用两个小石礅架空,另一端连着一根竖直的杵,杵的下端套着一个金属做的杵齿。因经常使用,杵齿与米粒频繁摩擦,显得银光闪亮。磨坊比碓屋要大许多。

  据老辈手里的百官人相传,以前的石磨对于百官人来说近乎圣物,容不得亵渎。每当过年之时都要给石磨贴上福字,在磨眼里燃上柱香,感谢它一年里所给予的帮助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有石磨,人们无法生活。磨坊里用石磨加工粮食,应该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工具,不知陪伴了我们百官人转了多少年?

  如今的老百姓衣食无忧,在百官再也看不到了磨坊了,碓屋和磨坊早已不复存在,但我小时候在家里还能见到石捣臼、石磨等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粮食加工取而代之的早已是机械加工,百官人叫作“轧米厂”,里面有碾米机、磨面机、饲料粉碎机等机械一应俱全。

  当年我们经常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地用手拉车装满一袋袋、一箩箩的稻谷去轧米厂“轧米”。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轧米厂是设在今天的剧院路,后来搬到了“糜家大池”边。古老的百官“磨坊弄”内当年的磨坊,在悠悠岁月中,曾经见证了人间的痛苦辛酸,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上堰头磨坊弄的来历散文】相关文章: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01-09

这春雨沉醉的上散文11-03

经典故事:头鱼宴上的阿骨打11-08

无名指上的戒指散文11-18

黄昏恋上夕阳散文11-12

苏教版九上《14、散文家谈散文》课文04-12

关公的来历05-15

三生石上散文11-08

白洋淀上荷花香散文05-01

弄盏传杯的成语解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