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沭河柳散文

时间:2021-05-25 15:27:3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沭河柳散文

  《长物志》中写柳曰:“顺插为杨,倒插为柳,更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大概是柳和水一样,有着柔婉的秉性吧!故柳总被栽种在水边,与水相邻而居。水波温情脉脉,柳丝陌陌含情;水增添了柳的清灵,而柳则增添了水的秀逸。

沭河柳散文

  小城东面的沭河水边,满满地栽种着袅袅的垂柳,绵延十数公里。年年春日,烟波浩荡,垂柳依依,风情万种。

  暮春的晨晓,我独自一个人去沭堤赏柳。初阳还半隐在地平线里,只露出半璧橙黄。柔情脉脉的沭河睡眼惺忪。潮湿的水汽从河面上腾起,在清晨的微光里,蒸蕴出一层薄薄的烟雾。在空气里游游漾漾,给诸物淡淡覆上一层朦胧的薄纱。花木、园林、山石、池沼、游步道,还有飘蠕而来的河道和横波凌空的虹桥,皆影影绰绰,仙踪云迹。远远望去,那些婆娑又连绵的柳影,更是缥缈如绿烟、浮动若翠云,仿似一片柔软而虚无的梦一般。

  静静的公园里,鸟鸣脆闹,娑娑雾气中隐现人影疏疏,柳径空谧,柳树经过一夜的烟滋露染,翠绿欲滴,仿似刚刚浴洗过一般,十分得清新脱俗。偶尔有晨跑的人从中穿过,消失在溶溶雾色里,擦过的柳枝,抖落满地盈盈的水痕。

  翩过一座石板小桥,又落入临堤傍水的游木道。木道云浮在雾濛濛的水面上,缓缓行步其上,人便飘飘然若凌波之仙。哒哒而踏至很远,蓦然回望,朝阳已然升了起来。千万道光丝瞬间穿透冷雾,扫开林霏,洒下明媚的光线,缕缕在枝头叶隙间来回晃动穿梭。

  曼长披拂的柳丝从堤上垂下密密如织的柳帘,被阳光镀上柔丽迷人的`金色。人行其中,如走在重重荡漾着的华丽的绿帏翠幕里。微风一过,柳帘轻柔地抚触着柔蔓的莎草和朱红的木栏,柳梢轻点长堤烟水,漾起一圈圈微小的涟漪,涟漪又一圈一圈扩散开去,最后连在一起,荡成一道道清晰的波痕。波痕里泛起粼粼的水光,在眼前来回的轻晃。此时,原本暗沉的河水便有了些许鲜润,绿了起来。那惹眼的绿,那清透的绿,仿佛是满江春水沉淀在心底的梦幻,是它蕴藉在灵魂深处萌动的意念,让招摇的柳条把它给搅醒了来,又让那波光把它给释放了出,刹那间郁然勃发。“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不知是那柳条沾绿了烟波,还是那烟波牵翠了柳条。然而,那柔波里的柳影,那摇漾着的柳枝,都愈加得风致嫣然了,柳,开始了一天的风情。

  一直以为柳只宜种在江南。那里风柔水软,还有绵绵无尽的烟雨。暖暖的迷离的柔情天气,柳在江南的画境里尽情的沉醉,态浓意远,说不尽得风流。

  然而,事实上,柳却不挑剔地域水土,不厚南薄北,它可以生长在江南水乡,也可以生长在中原塞北,只要有阳光、水分、和土地,它就可以顽强生长。它也不娇贵,不许精工壅培,只需顺手折枝扦插,即可成活。只是,北方的柳,稍些洒脱清逸;江南的柳,略微婉约柔丽。但是,无论是北方的柳还是南方的柳,大都喜欢临水生长,大都被傍水而植。

  沿着靠河的堤路,拣柳荫最浓郁的路段踱步缓行,虽不是风景最好的一段,却是最僻静的一段,又因着工作日的缘故,此处游人便更稀少。大概小城的好处,就是地广人稀不拥挤,个人可以分配和享用相对较多的公共空间和风景。这样一想,环顾一下四周,便觉此处俨然已经成为我的私家花园了。

  长长宽阔的河堤上,柳荫幢幢,一条一条迂回曲折的小径,满目弥望的尽是姿态各异的柳,有枝茂丰盈的,有形骨消瘦的,却都在晨风里袅娜地荡漾着,有的敛裾颔首,烟视媚行;有的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像羽衣霓裳起舞的玉环,媚娆翩跹;又像霞绡雾縠曳地的飞燕,娇俏婀娜;还像白乐天梦里多情的小蛮,扭动纤柔的腰肢,轻歌慢舞,妙曼而多情。

  古往今来,柳因其颀长挺拔的形态和柔媚飘逸的风姿深为人们所喜爱。在古人诗词里,也爱把柳比作女子――江南的女子,温柔、和婉、俏丽亦多情。

  唐代传奇记载隋炀帝御赐垂柳姓杨,曰杨柳。其实杨柳之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大概是柳有着女子的温柔和多情之故吧,所以,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杨柳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逐渐演绎成了一个情思缠绵的千古意象。

  中国人爱柳,从古至今,咏柳的诗文数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烟柳文学。站在历史长河的烟波长堤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年年柳色,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迤逦而来。那青青的杨柳,曾经摇曳在春光灿烂的锦绣皇都;曾经依偎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曾经袅娜在朝雨濛濛的阳关客舍前;曾经飘摇在悠扬的玉门羌笛、凉州胡笳声里;曾经茕茕孑立于漠漠的西域孤城、塞外边疆;曾经牵萦在游子心中、将士征途、乡关梦里。历代的文人墨客,凭借杨柳寄托情思,遣怀愁绪。他们笔下的杨柳,有的悱恻幽怨;有的迷人美好;有的旷达不羁。

  除了烟柳文学,一枝小小的柳枝,还衍生出了插柳游春、折柳赠别等民间风俗文化。

  插柳游春之俗,据说盛行于唐宋之际。清明时节,人们秀野拾翠,踏青归来,看见青青的柳枝,顺手折一枝。“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攀折可爱的柳枝不为赠予谁人,将它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将满野春色,带回家去。活色生香一段朴素的日子,或是装点一段似水年华。

  折柳赠别之俗则始于秦汉,盛于唐。北朝人曰:“上马不着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渡江人”;隋人曰:“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人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古人的世界里,但凡有离别发生,总离不开柳丝缠绵。千百年来,杨柳一直重复演绎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壮怀激烈;牵就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意缠绵。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曰:"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为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在萧瑟清晨或落日黄昏,于桥岸渡头或长亭短亭,远行者即将客行远宦或商旅投戎,亲友同僚或情人知己来相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无论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超然豁达,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一条柳枝都足够隐晦深情,遣送祝福。

  时间过去了太久,已经看不清,在那杨柳青青的渡口,是谁最后一次折柳相赠;是谁手执柳枝,最后一次写下赠别的诗词。只依稀看见他们回马扬尘而去,留下一道道或潇洒或惆怅的背影,飘渺的像一个美丽的梦一般。

  光阴慢慢老去,缓慢的车马和闲逸的时光,被时代的浪潮冲散。那悠缓的柳枝,已追不上今人的脚步,今人的离别,也匆匆的来不及折柳。蓦然回首,古人的风雅和深情,已被悄然终结在时代远去的桥头。折柳赠别的故事,已随着岁月慢慢走进了历史深处,成了诗文里不可触及的风景。

  正午的阳光热烈起来,柔柔的晴波上,散尽了朝雾,又笼上了青烟。春风有些困倦,柳枝有些慵懒,万缕柔丝垂垂地拂水托岸。浩浩长堤上,翠丝娜娜,飞絮飘飘。柳隙间间或有红粉的晚樱,枝头开得花团锦簇,树下落红铺锦。这时节特有的灵芬的花气袭来,竟不知觉熏熏然欲醉了。两岸古典的园林,雕梁画栋在丛林中若隐若现,亭阁连着水榭,回廊曲折。像是一幅封存着唐宋时光的烟柳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开了古老旖旎的片段。

  原来,柳色千古不曾改变,只是情怀暗随岁月偷换。

  大抵是水和柳都有着柔婉的秉性吧!故而,人们把它栽在隋堤上,栽在灞桥边;栽在西子湖畔;栽在曲江池旁;栽在扬子江头;栽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栽在我眼前的沭河边;栽在数千年的漫漫岁月里;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永远,飘飘艳艳。

【沭河柳散文】相关文章:

黑与白散文11-06

资格散文12-25

梦想_散文11-20

《父爱》散文11-20

尘缘散文11-19

年画散文11-19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