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平中藏奇散文

时间:2021-05-22 16:48:41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平中藏奇散文

  鲁迅的小说,是没有惊险刺激的,是没有吊得人心发痒的悬念的,单纯从故事情节来看,真的算不上有情节,更谈不上波澜曲折了,完全没有当今微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情节味——正因为这样,我一直觉得鲁迅的很多小说,比如《故乡》《孔乙己》《社戏》,它们就是散文——可它们明明就是小说。鲁迅的小说和他的杂文一样,是藏着深邃的思想的,这种深邃,是他后来的作家都没法超越的一种“奇”,写悲剧也好,写欢乐也好,他告诉我们的都是深邃感人的思想。鲁迅是注重描写的,他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是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而且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生活,写出来总是沉甸甸的,总能把人的心敲得咚咚地跳,这也是今天众多作家做不到的“奇”;鲁迅的语言很朴实,很精练,却内涵非常丰富,这也是今天的写作者应该细细咀嚼和学习的“奇”。再读鲁迅的《社戏》,再次被他那平淡中的“奇”深深吸引。

平中藏奇散文

  一、平淡的叙述中,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藏着生活的厚重感,这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一种“奇”。

  鲁迅的小说,是彻彻底底地描写他生活的时代的,而且是描写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所以,他的《社戏》中,描写了平桥村一代那丰富的民俗,通过民俗,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家族规矩方面的民俗就很多:

  ——有回娘家的民俗。“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凡是有出嫁的女儿,倘若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平桥村一代的民俗,这是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的民俗,我这里回娘家是新年,而且是每年的正月初二,这就像国家的法定节日一样。鲁迅这一民俗的描写,写出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待客民俗。“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都是公共的。”读到这里,又是耳目一新。在我的家乡,家族聚居的村落很多,但是,回娘家后成为客人,就只是父母、兄弟姐妹的客,不可能成为所有族人公共的客。

  ——辈分民俗。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都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百不识字。”看来这里也是讲究辈分关系的,只是对辈分关系形成的礼节却没有那么看重和计较,这又是我们在众多文艺和影视作品中看不到的宗族关系。

  生产劳动方面的民俗:

  ——生存手段方面的习惯。“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都种田,打鱼……”这里是以种田打鱼为生,这是由“河”和“海”形成的生产劳动习惯。

  ——作息习惯。“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他们处处以农事为重,不像闲汉一样或者有钱人家那样以戏为重。

  ——行船人的船上生活民俗。“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壳全抛在河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骂的。”平桥村人,过河入海,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他们又与长时间漂泊海上的船家不一样,这段描写,把平桥村人船上生活的设施用具等都写了出来。

  节日或者游戏活动方面的民俗:

  ——春赛的民俗。“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赵庄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平桥村有演社戏的习惯,即使单独演不起,“合做”也要演。为什么要演社戏?社戏,最初是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分为春社和秋社两种。这种习俗活动沿袭下来,后来就不再专门祭祀鬼神了,而成了地方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就像不少地方春节后到正月十五,要耍狮子,耍龙灯一样,成了一种民俗。

  ——出行的交通习俗。“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大航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这段文字照应前面地理环境的交代,借助说看戏出行的方式,揭示了平桥村人出庄回村的交通方式。

  ——社戏活动的季节,也是农民做生意的难得时段,不是为戏而戏,借戏做生意,这也是一种民俗了。“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

  ——具体的社戏表演内容,可以说是一种地方戏组织内部的民俗。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述了不少戏剧表演的内容:“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小旦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忽而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最怕的东西,尤其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在不多的文字中,把戏的角色名称和角色演员的活动情况,都清楚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社戏表演的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规则——什么时候卖力演,什么时候敷衍而为。同时,这些对演员行为的描写,与看戏人的描写结合,把当初夜晚看社戏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就完整地把当年夜晚看戏的民俗画面表现了出来。读着这些文字,让我想到了当年夜晚看坝坝电影的情形,内容几乎都是打仗的,看电影的场面和当时的瞌睡状态,与这社戏场景也有相似之处,坝坝电影也成了我们小时的民俗形式之一呢。

  鲁迅在《社戏》中,把平桥村一代的民俗生活特征清楚具体地写了出来,让我们读着该文,不只是在看故事,而是在经历平桥村的乡村生活,没有只能读到故事的单调感,而是有着生活的厚重感。这是今天我们读不少短篇小说读不到的味道。正因为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正因为这种厚重的生活质感,所以,鲁迅曾经获得了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只是他本人放弃了而已。所以,鲁迅小说中的这种地方特色,是值得今天的短篇小说作者们学习的。

  还要学习的,是《社戏》不是为写民俗而民俗,这些民俗内容都是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和主题表达服务的,所以,我们阅读这些内容,又没有专读民俗书籍的枯燥感。

  作者介绍平桥村的民俗,实际上就是在介绍这篇小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回娘家的民俗和母亲回娘家的时间,为“我”到平桥村,能经历看社戏等事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从中也看出了母亲的勤劳。介绍平桥村的生产活动民俗,写了平桥村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突出了小,突出了临海、临河,这就为看戏要船、描写行船情形、双喜的包票、“合做”演戏到赵庄看戏等内容做了铺垫。

  写辈分,这是中国特有的宗族文化特征。照理说,是同宗居住,又深受儒家家族文化的影响,这里的规矩应该很严,应该不自由,可是,作者笔下的平桥村,有辈分,却没有那些残酷的规矩,“即使偶尔打了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就是公共的”。这段叙述,为“我”和双喜他们玩到一起、写他们为“我”看社戏想方设法、写他们一路对“我”的关心照顾做了很好的铺垫,交代了故事的环境原因。同时,这段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平桥村民风的淳朴,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等级界限的约束,所以平桥村能自由、和睦、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父亲小时候和一个年龄和他差不多的“九老爷”玩耍,结果把“九老爷”弄哭了,我教私塾的爷爷,提着父亲的膀子,把父亲从天井的这边摔倒了那边,父亲当场被摔昏死过去。小孩子之间玩耍,父亲何错之有?只因他“犯上了”。想到这个故事,我是多么羡慕平桥村这群孩子啊!读到《社戏》中的这段描写,我们又不得不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如果我们联系后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来读这段民俗文字,我们的感受会更深切。

  作者写小伙伴看到的戏的内容,是为写伙伴们的神态和心理变化服务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朋友,那夜的戏一点没有吸引力,根本不好看,但是“我”回答六一公公说那夜的戏“好”,在文章结尾,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作者还是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果没有戏的内容的展现,我们会觉得这夜的戏真的好,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章的深刻性也就没有了。戏不好看,作者为什么偏要借助“我”的嘴来说“好”呢?可见,写戏的内容的枯燥乏味,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是有深意的。

  二、平淡、朴实、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写出了感人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语言的朴实和平淡,是因为来自于“泥土”中,是人们口语中见惯不惊的,这一点,朋友们可以品味前面摘引的描写民俗内容的句子,这里我们只品味描写人和物的句段,从中感受鲁迅语言“平”“奇”的魅力。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或者因为高等动物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站着。”写虾和写牛,都是白描,都是口语味很重的自然语言,没有特别的词语或者句式方面的讲究。但是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生动,“捧”“送”写出了虾子上钩的情形,“远远的跟着,站着”写出了“我”畏惧的程度,又写出了想接近却又不敢的心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个句子,写出了物的特点,也写出了人的特点,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写出了幽默感。“呆子”“不惮”写出了傻得可爱的样子,“欺生”“敢于”把牛当做人来写,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样子,也写出了作者胆小怕牛的惶恐样子,作者的欢悦心情,也就在这些词语中表达了出来,读着句子,我们不得不快活地笑起来。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段文字,不到一百字,却写出了很多内容,如何开动船、如何划船、船中的气氛、水声、行船环境、船行速度,都清清楚楚,画面效果极强。每个方面,用语准确精练,只用四个词语——点开、一磕、退后、上前出——就把开动船的步骤动作写得清清楚楚,“架起”“换”把划船方式写明确了,同时,孩子们的聪明能干和娴熟本领,也在这几个词语中充分表现了出来;“笑”“嚷”两个词,把人物情态写活了,把热闹的场景和欢乐的程度真切地刻画了出来;“潺潺”写水声特点,“碧绿”写河流两岸的颜色特点和庄稼的长势特点,“飞”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也写出了“我”的心情和感受;一词一特点,真的精练准确,自然而没有雕刻的痕迹,而且这些词语,都是口语中常用的,平淡朴实的语言,写出的是神奇,不得不让人惊叹。写法上,写人和写景结合,把人物的欢乐心情渲染到了让人羡慕的地步,读着文字,哪里是读,简直就是船上的一员了。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这是看戏,这不是第一天演戏,双喜他们对戏的内容是清楚的,如果不是为了迅哥儿,他们是可以不来的。正因为是为了客人,所以,他一直忍着,满足着客人的心愿,直到实在没法坚持了才提出离开的建议。这看似简单的一笔,不仅交代了回家的原因,为偷豆吃做铺垫,而且把双喜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德写了出来。“在这迟疑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聪明,果敢,有担当,识人,细心,多么感人的孩子王。“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这不仅写出了双喜这个孩子王的善良、处处为人着想,而且写出了他让人惊叹的心细——虑事周全。面对六一公公的善意责怪,双喜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一句话,写出了多少意思?承认摘了豆,敢做敢当,不狡辩,勇于承担责任;说明摘豆理由——请客,这让我们想到前文说的一家的客便是公家的客,不是狡辩,而是合情的理由;说出了昨晚偷豆的实情——本来是偷阿发家的,怕偷多了阿发娘伤心,这也是堵六一公公的嘴,不让他继续唠叨;吓跑了虾,转移话题,让六一公公快点离开。这些话把双喜的调皮、聪明写得感人可爱啊!

【平中藏奇散文】相关文章:

平氏-姓平的名人-平姓起名字-平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奇老虎和奇猫咪12-24

小学在困难中求散文11-14

静从动中求散文欣赏11-04

剖腹藏珠近义词01-15

鬼哭龙藏的传说07-27

长平之战04-22

有朋自谜语中来散文09-27

在陌路中追忆似水年华散文11-11

轻纱薄帐中曼妙翘首散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