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保护李氏宗祠散文

时间:2021-05-21 13:28:11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保护李氏宗祠散文

  数年前,李氏温塘边庆馀、相朝族裔的老族长李传初逝世。临终前,我的父亲李传昭受其嘱托,接过“族老”的传递棒。

保护李氏宗祠散文

  “族老”在传统中国社会扮演的是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宗亲观念、氏族观念已慢慢被淡化,甚至是淡忘,那么,如何担当好新时期农村里的族老呢?

  父亲颇费了一番思量。上任后,他起草了一份资料,相当于工作纲要,其中包括树立新风气、修葺祖宗墓台、成立助学基金等内容。其中,我看到一节,那就是妥善修缮位于冷水江市中连乡张福缘的李氏宗祠。

  这座宗祠,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我就曾多次在清明扫墓时抵达过那里。这是一座建于1888年、落成于1901年的清朝古建筑,距今一百一十余年历史,是冷水江境内李氏三大房六大祠堂中仅存的一座。祠堂坐落于中连乡福元村凤凰山下,其主楼三层,建筑面积达八百平方米,设计精美,用工考究,雕梁画栋,是我市现存最大、唯一搭有戏台的古祠,同时,也是娄底市境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祠,有着“湘中第一祠”的美称。

  就是这样一座集历史考古性、艺术研究性为一体的古代建筑,却陷入年久失修的困窘境地,若不及时修缮拯救,恐难长期保存。因此,父亲把重修宗祠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来张罗。通过查阅族谱,多方调查走访,父亲起草了《涟溪李氏添铭公德清房李氏宗祠管理建议书》。在这份厚厚的资料里,我读到了父亲言真意切的'话语,他写道,“保护宗祠不仅是保护一栋古建筑,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传承一方风俗,激励李氏后裔以先辈为榜样,耕读传家、建功立业、继往开来。”握着这份详实的资料,我的敬佩之感油然而升:父亲,确实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要知道,现在农村人很多对于有益自我的事,趋之若鹜,但对于公益事业,却未必热心参与。这么大一栋建筑,修缮的过程自然费时费力费钱,这中间要牵涉到大量事务的协调处理,想要顺利完成,可不容易。然而,父亲面对困难,却是信心百倍。

  父亲策动、恭请了另几位德高望重的李姓老前辈共同举事呼吁,他带头拿出近万元的积蓄,用于祠堂修缮,同时,他还运来了家里储存的部分建材,调配到工地现场。在他及一干热心公益的老人的牵头下,古祠修缮工程得到迅速落实: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奔走筹资,有的出工出力,连远在外地的李氏族裔得知情况后,也纷纷寄来款项。“众人拾柴火焰高”,历经一年多的奔波忙碌,李氏宗祠终于如愿以偿,修葺一新。内部梁柱得到修补加固,院内斑驳剥落的漆迹又重新焕发出油亮的光彩,堵塞的沟渠清理畅通,正面墙头重新进行了粉刷,祠堂后坡修建了护祠堡坎,坑洼不平的前坪也被硬化,四周还栽上了绿化苗木。在金色阳光的沐浴下,“李氏宗祠”四个大字显得苍劲有力,古祠如同逢春的古木,挺立出抖擞的精神。

  令人振奋的是,经过父亲及族裔前辈的数次申报,娄底市文化局的相关同志来到冷水江对古祠进行了周密的实地考察调研,同意将其列为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我在家里看到的一份红头文件证明了此事已经成为现实。在那上面,当年被列为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冷水江市仅两家,其一为锡矿山烈士纪念碑,另一处就是“李氏宗祠”。

  握着这纸薄薄文件,我想象着这后面的奔波与操劳,心里的敬意油然而升。父亲是个实干的人,他做过的事不喜欢张扬,《中国妇女报》记者史玉根曾就宗祠文化采访过父亲,父亲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为自己扬名,而是真诚地说:“做这样的事,只要抱了一颗公心去做,再大的困难也就不成困难。以前宗祠有它封建腐朽的一面,但我们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如果今后能把宗祠文化与农耕博物馆结合起来,那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个让人饶有兴味的旅游景点。我只是做了一件份内应该做的事而已。”

【保护李氏宗祠散文】相关文章: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韩偓唐诗鉴赏02-08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韩偓唐诗鉴赏01-25

呼延氏03-19

《李太白全集》李太白集序07-08

李泌归山01-09

《李夫人赋》09-29

敖氏起源与家谱03-30

武氏的相关资料01-15

牟氏庄园-读后感09-07

假门假氏成语解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