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蒸肉散文

时间:2021-05-20 19:57:4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蒸肉散文

  蒸肉是河南洛宁的一种小吃,也是中秋佳节的美味,更是款待贵客的佳肴。

蒸肉散文

  蒸肉不是回坊的粉蒸牛肉,也不是汉人吃的米粉大肉,而是一种以猪肉为主料,红薯粉条为辅料,大葱,生姜等为调料的美食。

  这种美食与粉蒸肉、米粉肉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肉少,粉条多,不腻。粉条不但吸水还吸油,还有垫在蒸肉下面的面皮也吸油。

  蒸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肉片大,吃起来过瘾,解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无法讲究吃喝,大都以填饱肚子为主,碗里很少见着荤腥儿,肚里缺乏油水。在当时,蒸肉就成了一种绝佳的美食。可那个时候,吃一次蒸肉挺不容易的。主要猪肉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吃一次蒸肉,至少要买二斤大肉,一次就把全家的肉票用完了,剩下的日子只有天天吃白菜和咸菜了。所以,一年到头,也就吃那么一两回蒸肉。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注定要吃的,再就是老家来了贵客时。

  父母的家乡在洛宁县城。父亲年轻时就当兵离开了家,随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一九五四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到了古城。母亲也从家乡来与父亲团聚。那时,我们都还没有出生。从此,父母就定居在了古城,这一住,就是六十多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长河中,父母没有忘记家乡的小吃,如凉粉饺子,炸油菜,煎饼,蒸肉等。特别是蒸肉,不但父母年年做着吃,还把它传承给了儿女们。

  每次做蒸肉,一大清早,父亲都要先拿着肉票去排队买肉。父亲把肉买回来,先把它洗净,切好,腌上,再用温水泡上红薯粉条。

  大约一小时后,父母就进厨房忙碌开了。两人说说笑笑,父亲把肉和粉条拌在一起,母亲擀蒸肉垫底的面皮。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把煤火炉子捅开,坐上锅,把拌好的肉和粉条装进笼屉里,在笼屉中间还要掏个窝窝,再盖上锅盖开始蒸肉。

  家里蒸肉时,我是不出门的,就在家里等着吃。我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起身去厨房看看。厨房里炉火正旺,望着那红彤彤的火苗,我希望它再蹿得高一点,把蒸肉快点蒸熟了。

  等待中,我不断地起来坐下,坐下起来。两个小时后,在我的殷勤期盼中,厨房终于飘出了肉的香味。

  熟了,熟了,蒸肉熟了!我欢天喜地地,像个小云雀一样跑去告诉父母。

  热腾腾的`蒸肉端了上来。咬一口肥肉片,香味醇厚,满口流油。夹一筷子粉条,松软油滑,香润可口。如果感觉油腻,再夹一块垫底的面皮,也是香滋滋的,连葱和姜都是香的。

  可父母却说,如果用老家的地火烧麦秆蒸出来就更好吃了。没吃过用麦秆蒸得蒸肉,我认为,这已经很好吃了。

  随着改革开放,猪肉也敞开供应了,想吃蒸肉方便了许多,随时可以蒸。只不过,大家吃蒸肉时,都捡瘦肉吃。尽管父母一再说,肥而不腻!肥而不腻!但还是粉条,面皮被抢劫一空,剩下的都是肥肉片子。

  四年前的中秋,我们姊妹陪着年迈的父母回了趟老家。叔叔婶婶用蒸肉来款待我们。

  那天,当叔叔端着热气腾腾的蒸肉走进屋时,一股浓郁的猪肉的鲜香、大葱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还没吃,我闻着就醉了。

  婶婶说,这蒸肉就是地火烧麦秆蒸得。母亲吃过后,点点头,一个劲说,就是这个味,就是这个味!这才是真正的蒸肉味。我也感觉不但肉特别醇香滑口,粉条也是肉香味,连葱和姜都是肉香味。

  从老家回来,母亲就手把手教我做蒸肉,还说你再不学着做,等我们都走了,你就吃不上了。我点头,好,我学!

  母亲告诉我,蒸肉时,一定要买五花肉,并带皮切成半寸宽、一寸多长的肉片放进盆子里,再放进大葱和生姜,再放进甜面酱,料酒,盐,把它们拌匀,腌上一个小时。红薯粉条用温水泡上,等指甲能掐断时捞出来,在筛子里控干后,拌上菜油。然后,把粉条倒入肉盆儿里,开始撒干面粉。母亲再三叮嘱我,面粉多少要控制好,一定要恰到好处。否则,不是面粉多了糊住了肉香味,就是面粉少了,粉条和肉粘在了一起,那就不好吃了。

  我严格按照母亲的要求,做了一次蒸肉,父母吃过后,都夸奖说味道不错,还挺正宗的。

  父母吃完那次蒸肉,还没等到第二年中秋,就相继离开了人世。父母去世后,我再也没做过蒸肉。因为,一想起蒸肉,我都会流泪。

  蒸肉,不但是一道美味,更是我对父母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