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时间:2022-10-12 12:04:5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篇1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既是庄子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对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重点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阐述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散文;艺术风格;影响

  《逍遥游》堪称庄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称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可以说,庄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学派散文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本文结合先秦散文的艺术风格,试以《逍遥游》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而阐述庄子散文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共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织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地位

  要洞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了解。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其内容大多博大精深,内涵着深刻哲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和文学因素。先秦的诸位思想家大多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除了《庄子》,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几千年过去了,这些典籍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散文这种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其中,又尤以庄子的散文为代表,其创作的散文大多想象丰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辞藻雄浑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先秦文学散文的典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间接影响着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发展。

  二、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庄子创作散文最显著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和夸张奇特。庄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场面、虚构的情景、夸张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纵横捭阖,恣意发挥,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逍遥游》从文章的一开始,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几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庄子用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奇特、诡异的夸张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怪异奇特的画面:在漫无边际的北海中,一条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大鱼在随处游动着,突然之间,这条鱼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只背不知有几千里宽的大鹏。当这只大鹏在空中展翅高飞的时候,它的两只翅膀就像从空中垂下来的云彩一样遮天蔽日。这只鹏有着超强的能力,在南海中可以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其宽大的两翼借着大风可以直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在庄子的神来之笔下,鱼能够转化成鸟,展翅高飞;鹏能够水击三千里,借助风力直插云霄。奇特诡异的想象在庄子的文中信马由缰,任意奔驰,从而绘制成了庄子心目中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二)比喻形象,以喻托志

  首先,从比喻的数量来看,可以说随处可见。《逍遥游》全文800余字,小大比喻有20多个。其中大的比喻就是一个寓言或者虚构的故事,小的比喻也就是一句或几句话。全文主旨就是为表现庄子“有所待不算逍遥游,无所待才算逍遥游”的主旨思想。为了达到这个表述目的,文章一开篇,庄子先从自然界写起,而后循序渐进写到人类社会。整个过程精心虚构了“鱼化大鹏乘风迁徙南海”以及“小鸟飞行与蓬蒿”之间的故事以及“野马”、“尘埃”、“杯水芥舟”等众多比喻,这些形象的比喻将深邃的思想和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使读者能容易理解读懂文章。其次,从比喻的风格来分析,文中的比喻想象诡异,构思新奇,别致巧妙,扑朔迷离,使人觉得奇幻莫测,不知深浅的感觉,而后经过思考,在看似胡言乱语之中理解其深邃意义。如庄子用诡异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虚构了蜩和学鸠的寓言故事,一方面突出自己的思想志向。同时,读者在深思之下不难理解,庄子虚构自然界的鹏和蝉大小两方面的鸟,其实就是恰恰喻射了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道德层次和人生追求的两种人。在庄子散文中,比喻本体大多是隐藏在背后的,给广大读者留下想象、体味的空间,只要读者用心地去体会、去想象,文章的深刻寓意就愈发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通读《逍遥游》,可以发现庄子行文比较喜欢用比喻,也十分善于用比喻,这也成为庄子散文的显著特色之一,他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和诡异奇特的比喻将自己的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寓言,独特怪诞

  寓言故事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多指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文中哲理意味深厚,但他通常不坐而论道,不形而上地、抽象地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而是经常运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纵观《逍遥游》,可以说就是一篇由寓言组合起来的文章。但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法,与先秦其他诸子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比如韩非较多运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与典故辅证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继而进行说理;孟子则较多采用民间故事作为自己的辩论依据。但而庄子的寓言很少引用现成的寓言故事,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进行虚构和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自觉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创作者。例如《逍遥游》开篇写鱼化鹏,继而高飞几万里的故事就全部是虚构的。再如后面用拟人的手法虚构了蝉和学鸠的话语也是虚构的。纵观全文,庄子虚构的这些独特怪诞的寓言故事,环环相扣,引人深思,既达到了自己想要讽刺某些行为、某个人群的行文目的,又大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吸引力,引人入胜,思想性和可读性面面俱到,着实值得后世文学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三、庄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想象的感性显现。而庄子散文在“创造性想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庄子散文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重大而又影响。从先秦文学一直延续到到近现代文学,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着都有体现和反映。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具体实践情况看,就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并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交织。庄子的散文通过隐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黑暗现实各种弊端的犀利讽刺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近现代,后世的汉朝司马迁、宋代苏轼等文人身上都有体现。同时,庄子的散文在讽刺和批判黑暗现实的背后,也更多地流露着一种消极思想和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情绪。庄子的散文在批判揭露黑暗社会和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只有采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生活态度。这种文风和生活态度对后世的文人及其创作造成了很大消极影响。历代生活境遇不好又不满黑暗现实的文人们,几乎都向庄子看齐和学习,他们思想上愤世嫉俗、放荡不羁,他们有的纵情于酒色、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归隐于山林、有的修道求仙。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作品往往大多具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思想,内容大多能摆脱世俗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天地间自由飞翔,在唯我独尊的个人天地里抒发个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唐代的李白、现代的鲁迅,他们的作品大都随兴所至,肆意抒发,其作品往往具有十分强力的思想感情,往往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思想共鸣,从而造就了许多非常高的艺术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总之,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奇特夸张,比喻形象、以喻托志,善用寓言、独特怪诞,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开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先河,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任意驰骋的丰富想象力、向往飞翔的自由精神和颇具浪漫主义的文风为中国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对后世历代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阮忠.庄子创造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3]郭绍虞.古代文论选[M].上海:卜海占籍出版社,2001.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篇2

  庄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给后世的文学作品带来了长足而深远的影响。庄子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本文将简要介绍庄子美学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山水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奠基阶段,其中庄子的美学观念与诸子百家的传统诉求明显不同,对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追求自由的精神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将由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追求自由为美等美学观念进行分析与展开,并探讨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写法,思想上产生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

  (一)崇尚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主要反映出的是追求天性以及顺应自然。在庄子的美学追求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自然天性的渴慕。庄子对于美的理解是突出个体存在,强调朴素不雕饰,不应当刻意改变,破坏原有美感。延伸到精神层面,庄子也认为在处世上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让人们自由的生活,不受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局限。

  (二)以大为美

  庄子提出了大美的概念,名句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在庄子看来,天地大的“美”是无可比拟的,这种美最为崇高,也是每一位圣人都在效法与探究的。他认为人最好可以远离喧嚣尘世,追寻自由,以达到精神的解脱,进而享受人生。名篇如《逍遥游》描述的天地宏伟,意境广阔,正体现了他这一观念。

  (三)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渴望在自然的境界中寻求解放的心态,也与当时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态度有关,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蔑视王权,深刻揭露剥削制度的种种丑恶,讽刺“仁义”的虚伪,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渴望摆脱社会给予人性的种种枷锁,过上符合自己本性的恣意生活。

  (四)淡化主体

  庄子最著名的故事之一,《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就体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对主体的淡化,将物我融为一体,消解主观判断的标准,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强调对错和有无。这也是道家中“道之美”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永恒而广大。

  因此,庄子美学一方面体现在主体,另一方面体现在心灵,其基本精神主要是自然、平等与自由。

  二、庄子美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对作品风格与内容的影响

  庄子喜好刻画隐逸之士的形象, 突出表现其个性解放的思想。他主张人应该有独立的意志,希望将人们从传统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发挥天性。庄子的这一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很多山水田园诗人的写作风格,最典型的例如陶渊明,返璞归真,自然无为,真切体会到大自然的意趣所在。其创作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人富足安康,与现实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渴望远离尘网,追求自然的思想。

  除此之外,庄子物我相融,突破界限,讲求人与外界和谐融合的美学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诗人与作者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例如唐代山水文学中最杰出的作者,李白。李白将物我同一的感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使他失意时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在庄子哲学中, 大自然的美在人世之外,人世间充满丑恶, 而大自然却永远充满美好与精彩。李白在这种哲学中体会出,要在追寻自然的过程中减少失意的痛苦, 并汲取精神上的力量。

  (二)《庄子》内容成为文学作品素材

  在庄子的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同时,《庄子》中的许多意象也被后世文人广泛采用,借以抒发情感。例如庄周梦蝶的典故,就经常被文人引用以抒怀。最著名的例如李商隐的“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另外庄子的《逍遥游》中鲲鹏的形象也经常被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代表着广大,自由的意象。

  (三)庄子美学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进程

  庄子美学催生了很多新生的诗词形式,如山水诗、玄言诗、游仙诗等。东晋士人处于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从而追求庄子宣扬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以求跟随自己的内心,过潇洒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玄言诗。其特点是玄理入诗,阐释老庄哲学所表达的哲理。

  另一种与庄子思想有紧密联系的诗歌形式是游仙诗。它也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汉代以后,这种描述仙人漫游题材的诗词形式开始流行,并往往带有超越世俗的`情怀和愿望,并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而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创造的意向,是游仙诗衍生的重要来源。

  庄子主张君子宜修身养性,逍遥自得,其思想影响了许多文人,以至于每当动荡之时,总会有许多厌恶世俗的文人带着隐逸思想归隐田园山水。因而出现了许多山水诗流派的佳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表达的美学观念和思想内容,对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对我们进一步探究古典文学以及理解古代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 篇3

  1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

  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为他们灌注了新的价值取向,丰富了精神世界,一定程度改变了生活方式;推动了文人们出世人格的形成。汉代庄学一度沉寂,汉末魏晋乱世,混战割据、民不聊生,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成为文人们的梦想,诞生与相似社会背景下的庄学成为他们突破现实藩篱的利器。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在精神上“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寄胸怀于八荒,重坦荡以永日”。这些正是庄子之“游”的思想内核。嵇康曾说:“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杆,优游卒岁。”(《酒会诗七首》其一)唐代漫游之风始盛,士人们或游于名山大川或游于通都大邑,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自然地融注入他们的精神之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早年师从赵蕤学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后来受道箓,加入上清派。他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但时与愿违。“游”进一步成为了李白生活的内容,他一直像其所作的《大鹏赋》中的“怒无所缚,雄无所争”的大鹏,无牵无碍地与王公贵族、道士侠客、凡夫俗子等各层人士交游。与此同时,李白也注重心游“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古风五十九首》第四十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游”不仅贯穿了李白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也内化为他的人格形象,诗仙的飘逸、洒脱与庄子之“游”密不可分。庄子之“游”也是文人“出世”人格形成的精神来源和理论基础。《庄子》中描写了许多“游于方外”的高人,如摇首出红尘的渔父、不受天下的许由、子州支伯等。竹林七贤的超逸旷达、放浪形骸已经是“出世”人格形成的过程。陶渊明的出现是出世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他对仕途彻底绝望,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在自然的生存中实现了真正的逍遥游。在出世隐逸人格的形成过程中,隐逸的方式也有所扩展,并非山林原野才可自在而游,“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心灵的自在安适是优游的真谛,如深谙庄学的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无往不适、超然旷达,这是对浮游尘世最好的诠释。

  2庄子之“游”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庄子之“游”的心游是通过心斋、坐忘之后达到“游乎万物之所始终”的独特心里状态和精神境界。《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要求人废止外在感官的作用,让思绪进入澄彻空明、虚幻缥缈之境,游刃有余的庖丁、削木为鐻的梓庆、解衣般礴的宋画吏正是沉浸在心游虚和中方能达到“以天合天”的至境。陆机这样说明“游”在文艺创作的作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曈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就是指作家将心神收聚、纵横驰骋,上可游于日月星辰之间、中可于世间万象同游,下可游于草芥尘埃之中。在古代文人的文论中常有关于创作中“游”的作用的论述。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这种状态时,将其落脚到“神与物游”,“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也远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强调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融合。这一论述屡屡被后代学习者奉为至理。清代况周颐在叙述他创作中心游之状:“万象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可见作家在除去日常躁戾之气,涤荡了心内尘埃之后,虚静之心才能达到凝聚精神,呈现出最佳的自由、活跃的创作状态超越了时空之局限而任意驱使,并流四达、天马行空、神魂飞越。

  3庄子之“游”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上面简析了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和文学理论的影响,正是如此文人们发之于文,表之以诗,让文学作品中时见庄子之“游”的身影。汉代贾谊的《鹏鸟赋》就承袭了《逍遥游》的风格和思想主旨。苏轼诗文常见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之类的感叹,亦与其有莫大的关系。单就文学体裁而言,庄子之“游”促进了游仙诗的发展,充实了咏怀诗的内容,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游仙诗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其后历代都有作品。游仙诗的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庄子》中描写的神人、至人、真人,他们超越尘世、遨游四海,是后世游仙诗中一再向往和歌唱的对象,而随着庄学的复兴以及庄子被神话,庄子和他行迹如濠梁之游、庄周梦蝶等也称为吟咏对象。代表作家郭璞在《游仙诗》中感叹:“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超越时空的局限、追求生命的自由,是庄子之“游”的重点,也是游仙诗的表达主题之一,如“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曹植《游仙》)“云舆游八极,玉颜如清霜”。(李白《古风》四一)咏怀诗是诗人抒发情志抱负、表达世事感叹的重要工具。代表诗人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在被迫装醉避祸的残酷现实下,阮籍借诗歌为翼,在广阔的虚幻世界中遨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咏怀诗》十二)他幻化作《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超出了尘世的羁绊:“鸿鹄相随飞,随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王干实,夕栖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咏怀诗》八十一)山水诗讲求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以“无我之境”为最高境界。庄子或游于濠梁之上,或游于雕陵之樊,或行走在山水之间,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心游虽并未有意与山水相联系,但“游”的至境的抵达,要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它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平等,启发了人们对自然清醒的认识。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他用平等、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自然。魏晋时代,以老庄之学为根基的玄学开始探讨自然和名教的关系,逐渐体会到自然与道冥和,士人们不知不觉间向山水追寻。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明显受到庄学的影响,如《陇西行》三次引用庄子中的典故。谢灵运在游走山水间、乐而忘返,释放了现实的苦闷,求得了精神的解脱。自此之后,“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山水诗作为一种新的题材登堂入室,开启南朝一代诗歌新风貌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晓音说:“在大自然中追求逍遥自在、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这就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审美理想、艺术品味形成传统继承性的主要原因。”从谢眺、孟浩然、王维、柳宗元、韦应物、苏轼等人的诗文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游”已成为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总之,纵观中国传统文学,时常可见庄子之“游”的身影,它和庄子的其他思想一起共同滋养着中国传统文人和传统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08-09

后世影响和典故04-18

屈原《离骚》对后世的影响02-24

孟浩然对后世的影响03-17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02-26

谢眺对于后世的影响08-10

焚书坑儒对后世的影响07-28

宫体诗对后世的影响03-30

屈原的《离骚》赏析和后世影响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