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散文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雪下得很大,地面积雪常厚达尺余。
那时候,家庭富裕的人家,冬天多穿棉鞋。棉鞋底是纳的线底。比较贫困的就穿“毛翁”,也称“毛窝子”。
“毛窝子”是芦苇毛编的鞋帮。底,有的是平跟,有的是高跟。平跟系麻绳编就,而高跟则是用木板做的。鞋板底下,有的前后都有木头跟,有的是中间一块木头跟。木头跟高达5公分开外。穿这种高跟“毛窝子”,一可取暖,二可防潮,雪水一般不会浸到鞋内。不过,这种“高跟鞋”多是男人穿的,女人很少穿它。高跟“毛窝子”,实际就是木屐的一种衍变。
木屐,《辞源》称,前后带齿的木板鞋,鞋帮呈船形,木齿较高。据说,木屐始于晋文公。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一说介之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谁知烧山后,介子推母子并没有出山,相反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遂在绵山建祠,纪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又传,春秋美女西施,从小爱穿木屐浣纱。越王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后,吴王为取悦西施,就让所有宫女穿着木屐在空走廊上走动。木屐在空廊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西施闻之甚喜,时人故称木屐为“响廊板”。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是李白《梦游天佬梦留别》的诗句。“谢公屐”指南宋诗人谢灵运穿的特制木屐。谢灵运生前喜游名山秀水,他寻山涉岭时,“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这说明,他的这种木屐跟是活动的,想用则用,不想用则取之。
木屐传到清朝时,已被女人穿之时髦起来。不过,她们穿的木屐,高跟多置于鞋的中部,走起路来不太方便,所以后来被后尖高跟皮鞋代之。现在,旅游人多穿胶底旅游鞋,更无人穿木屐了。
【木屐散文】相关文章:
黑与白散文11-06
资格散文12-25
梦想_散文11-20
《父爱》散文11-20
尘缘散文11-19
年画散文11-19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