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时间:2022-08-19 08:37:4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精选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精选10篇)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1

  (一)

  盛夏的夜,花池的蟋蟀在不知疲倦地叫着。热处理车间二楼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正在开个小例会,自从升降机零部件M80大齿轮项目开展以来,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开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M80大齿轮可是迄今为止公司研制的模数最大的齿轮,表面淬火一系列的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都是空白,难度可想而知。

  “老陈,表淬试验做的怎么样?”

  “热处理后,质量还是不稳定,今天这都试了五次了。”

  “大家不要心急,明天继续试验,平衡架、双向单匝仿行感应器前面都没有先例,咱还不是做出来了!”

  开完会,热处理车间主任助理李旭忠没回家,他还在仔细翻阅着资料,他比谁都急。桌子上的热处理工艺被他翻得书角都打卷了,重点的段落被他用红色的记号笔标注出来。

  李旭忠一心扑在技术攻关上,凌晨三四点回家都成“家常便饭”了,可是不论多晚回家,每天早晨八点多他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前些天孩子发烧,等不到李旭忠,妻子只好一个人半夜带着孩子去挂急诊。李旭忠对妻子和孩子充满了愧疚,但他知道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容不得他分心,对家人的亏欠只能以后补偿。

  经过多次表淬,耗时三个半月,热处理车间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项目所使用的自制平衡架、支架成功应用在直径大于500毫米或重量大于300千克的零件表面淬火的过程中,并克服了公司现有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局限性,这项成果在公司第四届员工创新成果大赛上荣获二等奖,为公司以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冬天,挡不住的穿堂风在厂房乱窜,刺痛人的脸庞。此刻,21米跨的白织灯把整个车间照得灯火通明。为了赶ND117项目的工期,按时按点把活儿交出去,大家都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

  一个戴着口罩、工作服布满油污的小伙子,手上拿着平磨机,蹲在井架连接架旁进行仔细打磨。

  “王强,今天的报检发了没?”有人问小伙。

  “七点就发过去了。”小伙说完低着头继续打磨着。

  别看这个叫王强的小伙动作挺老练的,其实,这还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大学毕业的王强每天除了和工人们一起干ND117,还负责新区所有的报检和各项资料准备。

  拿着课本和图纸的手拿起了扳手和砂纸,还要经常加班加点地干活儿,父母担心他吃不消,但别看王强从小没受过苦,他从来没抱怨过一句,他明白,这是对他的磨练,是成长的必经。更何况,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就是他最好的榜样。

  凌晨1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王强过不上换工作服,戴上棉帽,就跨上电动车,匆匆往家赶。家里的灯还在为他亮着。

  (三)

  晚上九点多的光景,一个女孩站在新区的路口,探着脖子张望,像是在等人。不一会儿来了一辆摩托车,女孩戴上口罩帽子,上了车。女孩叫娄悦薇,那个开摩托车的中年人是她的父亲。只要她加班,父亲晚上都来接她。

  办公室桌子上总有厚厚一沓产品跟单需要小娄排序整理,让她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不,大周末的,她又跑到办公室来了。

  “小娄,你什么时候忙完啊,我还说给你庆祝生日呢!”电话那头,是小娄的大学好友丽丽,大学毕业后在汉中工作,这次出差路过宝鸡,再加上今天刚好是小娄的生日,俩人几个星期前就约好了见面聚聚。

  “我把分析报告整出来,你再等我一下哈!”

  “好好好,你先忙。”

  下午四点小娄把整好的资料放好,急忙带上门。“丽丽,你在哪儿,我们可以去吃饭了!”小娄边打电话,边匆匆往外走……

  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着,这些故事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奉献。在宝石历史的长河里,无数平凡的小事堆积起来,给这条大河注入了无限的动力,愿宝石的明天更加美好!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2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霞光透过窗子照耀着工房,机床冷却管理设备喷洒出的液体,似潺潺的流水,拍打在光影流转的工件之上。画面和谐,时光美好。

  突然间,一对色彩斑斓的小鸟闯入车间。细看,原来是一只母鸟带着雏鸟,正不厌其烦地练习着飞行。

  没几个来回,没有经验的雏鸟不小心跌落在机床的冷却盆里,沾湿了羽毛。它显然受到惊吓,发出凄厉的叫声。母鸟一下子慌了,盘旋于雏鸟身旁,悲鸣着。

  有好心人将雏鸟轻轻捧起,置放在竹子支架上。雏鸟抖动着被浸湿的羽毛,显得那么柔弱,让人担心它几时能再飞起来。

  母鸟很快冷静下来,它扑腾着翅膀飞出窗外,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它知道,当下的雏儿小小的身子异常虚弱,需要及时补给营养。

  不觉间,夜幕即将降临。心里默默期待着,这漫漫长夜,会予以这只雏鸟一个安稳沉睡的梦境。

  第二日一早,竹架上不见了那只雏鸟的踪影。是梳理好羽毛重新翱翔在蓝天了吗?回过头,却看见呆立在风扇顶方的母鸟正彷徨四顾,似找寻着雏鸟的踪影。而不远的远方,一只黑猫慵懒地逃离了视线。

  结局不言而喻。母鸟并不知情,仍痴痴盼着雏儿能够再次出现,能让它再一次喂食,再一次眷念。无奈,再也没有见上一面的缘。母鸟盼儿心切,不愿远飞觅食,终致体力不支,从高高的风扇顶上狠狠跌落。

  最终,它被葬于一棵清香四溢的黄果兰树下。

  每每想起此情此景,便不由为之动容,感慨万千。但丁说过,世间若仅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爱无疆界,不分物种,不分贵贱。爱是甘于奉献。在我的心中,这对小鸟是不死的。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3

  吃完早饭以后,我就催着小虎子按照昨天的计划,陪我去参观人造粮食厂。小燕一听说,也争着要去。于是,我们三人坐着一辆飘行车,由小虎子驾驶,直奔人造粮食厂。

  车子穿过市中心开向东郊。这时,正是上班时间,路上来来往往都是飘行车,天上的小型直升飞机像成群的蜻蜓飞来飞去。

  约摸开了七八分钟,小虎子指着前面一排排绿色的大厦说:“小灵通,那就是人造粮食厂。”

  一转眼,我们就来到这些绿色大厦跟前了。小虎子熟门熟路,把飘行车一直往里开。

  人造粮食厂真古怪:一座座厂房几乎全是绿颜色,连房子的墙壁、屋顶也都是绿色的。 在这些绿色的房子之间,常常夹杂着一个个又高又大的圆形反应罐。这些反应罐是用不锈钢做的,银光闪闪非常耀眼。看上去仿佛是在一片荷叶上,洒着亮闪闪的水珠。

  一路上,偶尔看到几个机器人在工作,却没看见一个工人。

  “上哪儿去找杨老师呢?工厂这么大,找人可不容易哪!”我对小虎子说道。

  “她呀,准是在总控制室。”小虎子说,“我每次来,都在那儿找到她。”

  总控制室倒很好找,因为它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奶黄色的房子,在这群绿色的房子中,显得格外突出。 车子开近总控制室时,小虎子突然把气门加大,飘行车往上一蹿,干脆就从敞开的窗口开了进去。

  “唷,又是你——小虎子。”一个留着短发、脸色红润、穿着白色工作服的阿姨说,“从窗口蹿进来的,我知道没第二个人,准是你这小调皮鬼。”

  我仔细一看,这阿姨很面熟,她不是别人,正是小虎子的妈妈!小虎子对我来个“保密”,只说“杨老师”,压根儿没提杨老师就是他妈妈,为的是到时候叫我吃一惊。

  “妈妈,不,不,这儿不是家里,应该叫杨老师。”小虎子笑着说道,“今天多来了两个调皮鬼。”

  杨老师一见我跟小燕也从车里出来,非常高兴,就连声对我说:“欢迎,欢迎,小记者同志,欢迎你来参观我们的工厂。”

  我们先参观总控制室。这总控制室像一家钟表店——墙上满是一个个圆的、方的、扁的、长的仪表。另外,还闪烁着许多红红绿绿的小灯,像谁在那里放了一把焰火似的。

  在那些仪表旁边,写着一排排字:“人造淀粉车间”、“人造蛋白质车间”、“人造油脂车间”、“人造糖车间”、“成型车间”、“仓库”……

  杨老师看到我背剪着双手,昂着头,被墙上的这些字吸引住了,就拍了拍我的肩膀问:“我们的小记者,你打算采访哪个车间?”

  “我全都想看看。”我顺口说道。

  “全都想看看?你恐怕三天三夜也看不完!”她笑着说,“我是人造淀粉车间的车间主任,你就先到我们车间看看吧!”

  “行。”我同意了。

  我们四个人坐进了飘行车。这一回,由杨老师坐在前面驾驶。飘行车呼的一声从门口飞了出去。

  “杨老师,你们的车间在哪儿呀?”我问。

  “我们车间?这儿的每一座房子,都有我们车间的份儿——那些绿色的墙壁和屋顶,都是属于我们车间的。”杨老师说,“你知道这些墙壁和屋顶,为什么都是绿色的?”

  我摇了摇头。

  “这跟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道理一样。”杨老师说,“在叶子里,有着绿色的叶绿素。庄稼全是仗着叶绿素这宝贝,才会制造养料。如今,在我们这儿,仿照庄稼的叶子,用透明的塑料做成墙壁和屋顶,在夹层中涂着人造叶绿素。这些人造叶绿素的本领,比天然叶绿素的本领还大。白天,有太阳光照射着;夜里,有人造小太阳灯照耀着。在这些绿颜色的墙壁中,发生‘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人造淀粉。像下鹅毛大雪似的往下飘,落到地下室里。然后,用管道送到人造淀粉仓库集中起来。喏,你瞧,那座拱形的房子,就是人造淀粉仓库。”

  说到就到,飘行车在人造淀粉仓库前面停了下来。杨老师领着我们朝里走,小虎子呢?他是这儿的常客,噔噔地抢先跑了进去。

  在门口,有四个一闪一闪的红字:严禁烟火。旁边,一个白色的塑料板上,还写着一行红字。当我走近时,这塑料板后面的扩音器,竟然自动地念了起来:“注意,注意,严禁穿硬底鞋进入仓库!”

  我连忙瞧了瞧自己的脚,幸好,穿着一双泡沫塑料凉鞋。

  “鞋底的硬软,跟严禁烟火有啥关系呢?”我真不懂。

  “关系大着呢!”杨老师说,“这儿是人造淀粉仓库。淀粉颗粒很小,会偶然飘散在空气中,一见火星就会燃烧,甚至会造成剧烈的爆炸。如果穿了硬底鞋,特别是那钉了铁掌的鞋,在仓库中走动,尽管地面是柔软的人造橡胶地板,但只要碰上硬东西,或者两只鞋自己相碰,就可能碰出火花来,那就会造成火灾,甚至会爆炸。”

  我轻轻地走进仓库,只见贮藏人造淀粉的玻璃房间一间挨着一间。在每间玻璃房间的顶上,都有一根圆圆的管道。雪白的人造淀粉,从管道里像瀑布似的倾泻下来。

  “这些圆管,就是从各个房子的地下室里过来的。”杨老师说。

  “这些人造淀粉是用什么东西作原料制成的呢?”我问道。沿路,我没有看见一辆运原料的汽车。

  “你知道,庄稼是用什么东西制造淀粉?”杨老师反问我。

  “庄稼是用二氧化碳与水作原料,经过光合作用,制成淀粉的。”我回答说。

  “我们制造人造淀粉的原料,跟庄稼一样,也用水与二氧化碳作原料。”杨老师说道,“我们所用的水,来自自来水厂——用自来水管输送过来就行了;二氧化碳是炼钢厂、发电厂的废气——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也用管子输送过来。这两种原料在阳光和人造叶绿素的作用下,就变成了淀粉。”

  “原来是这么回事,简直像在变魔术嘛。”我这才明白,怪不得看不到一辆运输原料的汽车,因为原料是通过管道输送进来的。

  接着,杨老师带领我们到成型车间去参观。只见那雪白的人造淀粉,流进一台台银闪闪的成型机,在机器里打了几个滚,出来时就变成一颗颗滴溜圆、珍珠般的人造大米。

  “本来,这道工序没有也不要紧。”杨老师说,“这完全是为了照顾人们吃大米的习惯,才把人造淀粉再加工成一粒粒大米。不过,成型机只会做成球形的,不会做成普通大米那样两头小、中间大——橄榄形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人造大米叫做‘珍珠米’。”

  珍珠般的人造大米被传送带送到前面的包装车间。在那里,被装进一个个透明的、薄薄的塑料袋子里。

  “这塑料袋像纸一样薄,牢吗?”我有点担心。

  “来,你蹲进去试试看。”小虎子拿了个塑料袋,硬叫我蹲进去。

  我刚一蹲进去,这调皮鬼就把袋口紧紧地捏住了。我用上全身的力气想站起来,可是,折腾了半天还是弯着腿,曲着腰,没法伸直。

  小燕在一旁幸灾乐祸地咯咯笑了。

  “够了,够了,小虎子,快松手。”杨老师这么一喊,小虎子才把袋口松开,

  我喘着气钻出来一看,袋子一点也没破!

  “这袋不光是牢固,而且还有一套特殊的本领哩——水渗不进去,细菌也钻不进。”杨老师说,“即使把它沉到湖底,放上几年,里头的人造大米也不会变质。”

  最后,我们到人造蛋白质车间去观察。那里,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在宽敞的车间里,竖立着一排排碉堡似的圆柱形大罐子。罐子上有一个个小窗子,我透过小窗子的玻璃,看到里头是牛奶一样的白色东西。

  “这罐子里在做什么食品?”我问杨老师。

  “在制造人造蛋白质呀!”

  “怎么,不用叶绿素?”

  “它跟人造淀粉的制造方法不同。人造蛋白质是用石蜡作原料。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中国的石油中含有很多石蜡。石蜡放进这罐子里,再放进一种叫做‘吃蜡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把石蜡当成食物,大吃特吃起来。它们吸收了石蜡,变成身体中的蛋白质。成吨成吨的石蜡倒进罐子里,没多久就全被吃光。‘吃蜡菌’越吃越胖,不断繁殖,变得越来越多。把这些‘吃蜡菌’捣成酱就成了人造肉——人造蛋白质了。”

  “原来,人造肉是用石蜡做成的,这肉可真称得上是‘腊肉’了!”我开玩笑地说道。

  在人造蛋白质车间,我看到成桶成桶的人造肉酱、一个个像西瓜那么大的人造蛋、大桶大桶的人造牛奶和成盒成盒的人造蛋糕。

  我们参观完了,杨老师——小虎子的妈妈,也跟我们一起坐着飘行车回家了。

  当我们刚刚离开厂门,天就哗哗啦啦地下起大雨来。我一看电视手表,正好12点整——今早广播的“天气协商结果”是那样的准确,分秒不差。

  瓢泼似的大雨驱散了盛夏的热气,把未来市的房子、街道、车辆冲洗得干干净净,越发使人感到清新可爱。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4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芝罘(读jiyi)区南迎祥路的一所中专学校里当教师。那时候学生毕业前学校会安排两个月的实习,而且要求教师要挨个工厂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和工厂的师傅沟通。由于我年轻而且对芝罘区工厂熟悉,每年都被安排在芝罘区各个工厂指导学生实习,充当学生与师傅之间的桥梁。

  我记得有一年统计专业的毕业生特别多,分别在芝罘区的二十多个工厂里实习。我每天要不停地从一个工厂奔波到另一个工厂,忙的午饭都顾不上吃。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认识了许多芝罘区工厂的师傅。有烟台瓷厂的王师傅,烟台造锁总厂的张师傅,烟台石油机械厂的张师傅等等。有些师傅的名字现在记不清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记忆中。比如烟台合成革厂、烟台手表厂、烟台自行车厂、烟台无线电六厂,张裕公司、烟台啤酒厂、烟台罐头厂、烟台铝制品厂、烟台闹钟厂、烟台木钟厂、烟台轴承仪器厂、烟台无线电二厂、烟台包装彩印厂、烟台宝石轴承厂等等,这些工厂的统计员师傅都非常敬业,非常热情,对我们的学生都非常好,对我这个年轻的指导教师也是很尊重。

  一、烟台造锁总厂的故事感动了我

  我在指导学生实习的时候,结识了芝罘区工厂里的师傅们,发现他们有许多工作经验是我们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虚心地向师傅们学习。记得烟台造锁总厂的师傅给我介绍了他们用黄杂铜代替电解铜降低成本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以前,烟台造锁总厂生产的铜锁锁体都是使用电解铜的,电解铜价格高,成本高,对企业产品销售压力很大。后来,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共同研究,对铜锁锁体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采取了水平连铸新工艺,用价格便宜的黄杂铜代替了电解铜。这样一来铜锁的成本降下来了,为产品的薄利多销打下了基础。

  但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产生了。铜锁的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裂纹、气孔、缩凹、砂眼等问题都出来了。有人提出,水平连铸新工艺行不通。后来产品质量检验科的师傅们和计划统计科的师傅们对产品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设备陈旧、工人新手多技术水平低、铜液温度低和杂质去除不利等诸多因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质量攻关,提高了铜锁的产品质量,扩大了铜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那天,夜色已经很深了,小小的芝罘湾已经进入了梦乡,烟台造锁总厂的质量分析会还在进行。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感觉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原材料替代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说明了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于是我搜集了整个案例的资料,把它编写成教学案例,用于日常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烟台瓷厂的故事启发了我

  后来我又向烟台瓷厂的师傅取经,师傅给我介绍了他们开发新产品的案例。以前烟台瓷厂实行计划经济,只生产瓷碗和瓷盘等价格低廉的日用陶瓷。企业利润很低,企业的工人师傅们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如什么也不干,只把资金存在银行里得到的利润多。后来他们主动开发市场,增加了美术陶瓷、电器陶瓷和耐火材料的生产,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提高。烟台瓷厂的师傅说:“企业生产应该以市场销售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也把这个案例编写成模拟实习资料,用于日常教学,受到学生们的好评。

  三、张裕公司的故事指引了我

  自从我在芝罘区工厂搜集案例用于教学以后,我便一发不可收。张裕公司改革销售员报酬的故事也进入了我的视野,那天和张裕公司的师傅聊天,得知他们对销售人员的劳动报酬制度实行了改革,把原来的死工资,变成了按照销售额提成。这个改革举动促进了公司的销售工作,提高了销售人员的工资水平。我感觉这是工资报酬改革的新动向,它可以推广到我们每一个工厂和单位。于是我编写成了工资制度改革的教学案例资料,用于《企业统计》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纷纷咨询我,张裕公司还要不要销售员,他们表示想到张裕公司去做销售工作。这个故事指引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就业提供理念上的帮助。

  四、烟台东方电子融资成功的故事激发了我的创造欲望

  烟台东方电子的前身是无线电六厂,后来改制成功变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以一元六角一股发行原始股票融资,三年以后上市成功,创造了一批百万富翁。这个故事被烟台晚报和烟台日报报道了,它的细节我也从烟台东方电子的师傅那里听说了,而且我自己也买了一点儿烟台东方电子的股票。这个传奇的故事也被我写入了教材。我感觉芝罘区工厂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和回味。从此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开始把芝罘区工厂的经营故事写成一个一个的案例,我的教学工作干得越来越顺利。

  后来,中国统计出版社要组织编写《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及案例》,采取向全国征文的方法。于是我把自己平时用于教学的统计案例发到了征文组,那里面有烟台造锁总厂和烟台瓷厂的案例,还有张裕公司的故事和烟台东方电子的奇迹等等。令我没想到的是,我收到了中国统计出版社的通知,我编写的案例中选了三个。为此,我得到了六百元的稿费。

  芝罘区工厂的师傅们对我的工作很支持,有工作上的难题也和我一起探索。比如当时统计上还计算工业净产值,师傅们都感觉有困难。于是我就和师傅们一起设计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计算表格,用其计算的净产值准确而高效。于是,我把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教学工作中。在一次教学中,我偶然发现国家统计局的教材有个小错误,于是我就用我们研究的计算表纠正了那个错误,还把这个纠错的过程写成了一篇学术论文,提出与教材的主编王持卫教授商榷。我把论文投稿到国家统计局办的《统计教学参考》资料上,没想到竟然发表了!为此,我得到了稿费,还评上了高级讲师。最后为了推广我的计算净产值新方法,我写了一篇新论文刊登在《统计研究》上。

  3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芝罘区的工厂搬迁了,还有些关闭了,有些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当年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师傅们都退休了,偶尔在烟台街上碰到,互相之间也想不起姓名了。但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唏嘘不已。回忆自己作为一个指导实习的教师的经历,我感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好好向工厂的师傅们学习,他们有很多实际工作的经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是值得知识分子学习的。我们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应该和工厂的师傅们多联系,多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如今芝罘区的工厂少了,在开发区和莱山高新技术区建立起了许多新兴的公司,公司里有工厂,也有车间,这些师傅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教师都应该老老实实地向他们学习。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到工厂去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我们不是可以很快的进步吗?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5

  一九九七年六月份,正是香港即将回归之际,我所在的日资企业电子厂里,起了一阵“香港回归要打仗”的谣言风,使得一些工友得了“恐惧症”。

  每天,上下班经过人事部,都可以看到许多工友携着工衣,拿着押金条,排着长长的队辞工。理由是:香港离广东很近,如果香港回归不顺利,唯恐打起仗来她们跑不及。尽管厂领导劝说的话语,磨破了嘴皮,还是说服不了那些工友们恐惧的心理。

  那时,我刚被调进厂里新设立的“SKM“部门,做日本一种小型电脑的产品。当时,部门只有几十个人,因为产品工序极为难做,产品造价之昂贵。所以,调来的人员,大部分是各个部门挑选出来的骨干。

  部门厂长,河南郑州人,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学生,三十多岁,高高的个子承载着微胖的身躯,白皙的圆脸上架着一副斯文的眼镜。主管是湖南的,长得像猴子,也会叽里呱啦地说几句日语。

  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时刻,已进入倒计时的一天天拉近。厂里大批,小批得了“恐惧症”的工友辞不掉工的,都宁可不要工资,还是背着行李,逃难似得匆匆离去。

  由于,大部分员工的辞离,工厂的订单不能如期完成,致使客户的投诉与倍加的金钱赔偿增多,所以,让日本老板和厂领导们甚是焦虑。于是,才迫不得已,做了为员工切身利益着想的调整。以往比斋饭还要清淡的一日三餐,都改成了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主食也不再定量。另外还制定了,优秀员工奖和每月补贴,附加按工龄长短的年终奖。

  厂里待遇的改善,暗自乐坏了“SKM”工厂里上班的俺,心里充满了对小妹学业美好的期盼,眼睛凝视着显微镜下只有头发丝粗的电线,左手操作着精巧的镊子,右手拿着细小的焊头,认真地做着一个个产品的流程工作。

  正在乐滋滋地工作中,突然,在显微镜下发现,前道工序十二岁的小女孩阿珍,把套管全都穿反了,如此之多的严重不良,如果让猴子主管看到,不是凶骂就是炒掉。所以,我就惊慌地告诉了阿珍,小女孩看后吓得束手无策地哭。我出于怜悯还是童工的阿珍,就没有考虑后果,索性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慌忙帮阿珍修改不良品。目光还忐忑不安地四下张望,唯恐孙猴子主管看到。

  不良品修改完了,我和阿珍正庆幸这机密活动完成得真好。突然,一阵狼吼把阿珍吓坏了:“混蛋,蠢猪,竟然出了这么多不良品?还有你,巴嘎,巴嘎……谁让你停下自己的工作,私自帮别人修改不良品的?不想干都给我滚,滚!”不知什么时候猴子主管,窜到我们身后,凶狠地指着我们修改的不良品,用普通话加日语骂。

  听到猴子凶恶的骂声,心头的屈辱瞬间把我的自尊激怒,不干就不干,有什么大不了,我“噌地”站起来,摘掉头巾,摔在作业桌上。拉起吓得瑟瑟发抖,满脸泪迹的阿珍说着:“我们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说完愤愤地甩门而出。

  拉着阿珍回到宿舍,看着阿珍万分沮丧,泪水未干的脸,一种难言的心痛涌在心间。我怜惜地抚着阿珍的头说:“阿珍,我们出了这个厂,明天就要流浪着去找厂,你怕吗?”

  阿珍含泪歉意地说“阿莲姐,咱们部门就你对我最好,今天如果不是为了帮我,你也不会被主管骂,是我连累了你。我不怕,今后你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只要你不嫌弃”。

  “傻小妹,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说什么嫌弃不嫌弃,以后我们就是患难与共的好姐妹。哦!对了你这么小为什么不在家读书,你爸妈怎么舍得你出来打工呀?”

  我话刚说完,阿珍又呜呜地哭起,她说,她妈妈在她八岁那年就去世了,那时她弟弟只有四岁。去年她爸爸又娶了妻,还带一男孩。后妈到来后,就声称家里没钱,不让她和她弟弟读书了。她为了能让弟弟读书,就哭着求她爸爸,说她出去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不然,对不起她死去的妈妈。最后,她爸爸与后妈好说歹说,才勉强让弟弟读书。还说,她出来几个月了,开始因年龄小,又没有文化,一直找不到厂。这段时间香港回归,一些员工怕打仗,辞工回家的很多,厂里急需用人,才侥幸进到了厂。

  听完阿珍悲伤的哭诉,我拥着跟前这个可怜又可悲的小女孩,跟着她泪如雨下。十二岁,稚气未退的孩子,该是学校培养的幼苗,家人呵护的宝贝。而可怜的阿珍却饱尝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辛酸经历。我爱怜地帮阿珍擦去脸上的泪,一边轻轻的安慰:“阿珍,别想那些伤心事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厂,以后你就是我的小妹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保护你。”阿珍一下抱着我,哭得更让人怜惜。

  “阿莲,厂长让你到办公室去……”突然,听到宿舍楼下组长阿菊的声音。

  “阿莲姐,是组长叫你。”阿珍停了哭声对我说。

  “嗯!肯定是猴子主管到厂长那告状了,阿珍,你在宿舍呆着,我去办公室和厂长理论,就是炒鱿鱼也要把咱们的自尊讨回。”说完,就匆忙向厂长办公室走去。

  走进厂长办公室,猴子主管正和厂长低语,看到我进来,厂长一脸严肃地说:“阿莲,刚才我听主管说,你停下自己的工作,私自帮阿珍修改不良品,他批评了你几句,你不但骂他还罢工,是吗?”

  听厂长这么一说,我更是来气,转眼怒视着一旁的猴子主管说:“我是停下工作,帮阿珍修改不良品了,而主管怎么不告诉你,他是怎样骂我们的?什么混蛋,蠢猪,更可气的是还用日语“巴嘎,巴嘎”地骂着让我们滚。我们虽然是一些极为平凡的打工妹,可我们平凡并不平庸。我们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打工,我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价值而打工,我们为了美好的前程而打工。总之我们是自食其力,有着美好向往和不失做人尊严的打工妹……”

  “好,好,说的好,打工者的骄傲。”我气不打一处的话还没说完,厂长就忽地站起来,数起大拇指,连声叫好。

  随即转向猴子主管,厉声说:“主管,你为什么这样辱骂员工?你虽然是位高材生,比她们有文化,有职权,可也没有资格辱骂这些有着美好心灵的小女工。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学日语是为了我们和日本人更好的合作交流,而不是让我们辱骂我们的同胞兄妹。如此对待她们和抗战时可耻的汉奸有什么区别?希望你认真反省,向阿莲道歉。”听完厂长一番感人肺腑的话,瞬间我满腹委屈的泪水如瀑布般飞流直下。

  “阿莲,刚才听了你和厂长所说的话,我非常愧疚,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可却凶狠地触伤了你们美好的心灵与自尊。在此,我郑重的向你道歉”猴子主管歉意地说着伸出了手。

  “阿莲,你也有错,阿珍出了严重的批次不良品,你应及时报告领导,而不该停下自己所操作的工序,去帮阿珍修改不良品。我们的产品是流程工作,你负责的工序停下,那么你后面的工序都要停下。这样一来我们将无法完成客户要求的出货日期,试想后果会有多严重?这点你也要好好反省。原谅主管,回部门上班去吧!”

  听着厂长语重心长开导话,我歉意地伸出了手。猴子主管满脸堆笑,连忙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

  “要想工作有好成绩,团结,友爱是第一,呵呵!快回部门上班去吧!要不然我可要免去你这月的优秀员工奖,扣除补贴了。”厂长半开玩笑地对我说。

  满腹的委屈,终于被蔼可亲的厂长给化解,心里好畅快。可转念,又想起了阿珍那个可怜的小妹妹,就追问厂长:“您不会炒阿珍鱿鱼吧!如果把她炒掉,我也不干了。”

  “哈哈!哈哈!咱河南的妹子,不但有骨气还很讲义气,好样的!看在你的份上,我就不炒她鱿鱼,但她犯的错误严重,罚款是免不了的,去宿舍叫她一起上班吧!”厂长依旧爽朗地笑着说。

  “谢谢厂长!谢谢。”我倍加感激地说完,就兴奋地跑出厂长办公室,去宿舍叫阿珍。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6

  那天,我来到荒废的工厂,站在偶尔驶过火车的铁轨上,看着影子,沉默感伤。

  烟柱,厂房,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目睹了现在的凄凉,暂歇的铁路,你的前途在何方?

  塔吊,沉睡的时间太长,你睡意朦胧的眼,锈迹斑斑;断壁残垣,累垮在草丛中间,虫子的鸣叫,是你最好的催眠。

  大爷,向我说起了他的过往:这里留下了他美好的时光,学习、工作、恋爱的对象,成家、立业、孩子的培养……

  江边,你拥有黄金水岸,车船的汽笛声,是你骄傲的宣言;水中的倒影,映出你英俊的脸……

  晨钟,仿佛在回荡,不知却已是暮鼓敲响,这是改革留下的创伤,潮水涌过的地方,已变了模样,空寂的车间,颓废的厂房,找不到引以为豪的光芒。

  蓝天,阳光依旧明亮,地面,影子到处流浪。

  路很长,腿已倦,无法追赶,已被时代遗忘……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7

  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因为写的都是过去在工厂里的生活琐事,加之这个企业已不复存在了。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写工厂的事,过去总是鄙视这段低调生活的经历,总是不愿提起它。前些日子,在一次外出采风活动中,同省市知名作家谢维衡一起攀谈起来,他说他也在棉油厂干过,莫言也在棉油厂干过,而且这位知名作家跟我还是在同一个厂里,只是年代不同罢了。我想,大作家们都干过与我相同的工作,写真实的生活经历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那我还怕什么?于是就写了起来。

  工厂,是一个重要的组词,辞海中简单解释为:“直接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单位”,言简意赅,可由字面延伸出来的实体却是庞大的,单说我国,它横亘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就不知有多少个偌大的厂房,在这大大小小的厂房里,聚集着数量可观的员工。无论在辞海、字典里,共和国纪实档案里,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名词。工厂虽说相对闭塞一些,但也不是像密闭在容器里,高高的围墙内也不只是隆隆的机器、高阔的厂房,里面聚集着一个个鲜活的群体,发生着一个个悲喜的故事,演绎着时代变迁,承载着喜怒哀乐。凡是有过工厂生活经历的人,他在工厂的生活经历就占据了整个人生的重要一部分,在他的人生中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每回首往事的时候,工厂的生活是他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工厂的,那时我刚刚高中毕业,看着祖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苦重复生活,我替他们感到憋屈。他们自己也喊冤叫屈,常常自叹:“庄户孙,庄户孙,辈輩不断根。”并常听他们艳羡地夸耀着:“你看某某家的儿子考学走了,这回好了。”“听说某某家的儿子在部队提干了。”“某某家的闺女顶替接班了,离开了这不稀罕人的农村。”他们还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认为当时这句话就是说给我听的`。经常听着他们的议论,我打心里就不愿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干一辈子。都说“鲤鱼跳龙门”,我那时一心想跳出农门。

  可那时想离开农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村孩子的出路只有:考学、接班、当兵。考学?而当年考学只有百分之二的几率,我当年考学差二十几分,在与父母的商谈下不再复读;接班?父亲在农村大半辈子,母亲脱离农村后因生活困难又回了农村,接班根本没有戏;当兵?这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多选题。可当时还不到招兵时间。社员们都瞅着一个晃晃的大青年不到生产队里干活,队长也放出话来,说让我过几天就到队里干活。正在我准备先到生产队干一阵子再去当兵的节骨眼上,“平度第三棉油厂”到村里招临时工,来招工的人跟我家还沾着亲戚,爱张罗的舅母就劝我说:“快报名吧,棉花加工厂招人,俺娘家侄在那里干得挺好的。”于是我就报了名。

  不过,那个年代控制的很严,即使出去当临时工,生产队里也不放,就得有比生产队长更大的官说话才行。生产队长可能碍于我大舅当书记的的面子,我毕业后又没到生产队报到,这样瞒天过海,生产队长只好妥协了,最终达成了口头协议:要我每月向生产队交15元钱,买整劳力工分。这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就这样,我就到工厂里去报到了。

  我去报到的那家工厂距市区二十公里,离我老家三十公里。报到当天,我和村里其他两人到处打听着,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厂里,简单报到后,分了宿舍,安顿下来后,就绕着厂区转了一圈,第一印象还不错,宽阔的厂区,高大的厂房。厂里管理也很清晰,分生产股、业务股、财务股、棉检股。生产股所辖锯齿、皮辊、驼绒、榨油、车床烘炉等车间;业务股负责籽棉收购储放、杠力、卫生、警卫、车辆等工作;财务股负责财务管理、棉检股负责籽棉、纯棉、棉籽检验,这两个股很专业。这样,整个工厂形成了“一条龙”的管理模式,从收购棉花,到锯齿、皮辊车间加工,再到脱绒车间脱绒,最终到榨油车间榨油。

  我被分配到了六七十号人的锯齿车间,分两班倒。每班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两个保全工、两个动力工。其余的都是按电钮的、打包的、看棉花运送机的,喂棉花的、推棉籽的。我干了不长时间就当了保全工,也使别人羡慕、嫉妒,但不知恨不恨。有人就问我托的什么关系、什么门子?我一概不知,也不好回答。心里却美滋滋的。

  工厂的生活是张弛有度的,上班时,都身穿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和口罩,有些工序还要戴上套袖。一旦进入了车间就如同士兵进入坑道准备作战一样,因玩机器如玩虎一样,弄不好就要让它咬着,影响到身体安全和工厂的效益。那时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两班按工作量计酬的,比着干,因为直接涉及到员工工资,大伙都在关心这件事,都很关注车间里那个不起眼的小黑板,那上面写着的就是上一班的工作量,那就是目标和方向,都在暗暗发誓超过上一班。那时领导也不用打气,无形中就增添了力量。

  车间里的每道工序都是重要的一环,每个人如同机器上的每个螺丝一样,只有都拧紧了才能发挥作用,拧成一股劲,才能出效益。那时的整个车间都呈现着一番繁忙的景象,喂棉花的工序是清一色的女工,姑娘们或站、或蹲、或坐在棉花堆里,漂亮的外表已吞没在棉花堆里,淹没在灰色肥大的工作服里。在这里,她们大都不太讲究自己的修饰,追求的是班组的效益,那就是自己的福利,就是最大的动能。她们面对着的是偌大的鼓风机管道口,就像一只巨大老虎的虎口一样,不停地吞噬着白花花的棉花,“老虎”只有吃进去才能出效益,它的胃口可真大,几乎没有吃饱的时候,除非一下子喂得多了就把它撑坏了,这时赶紧叫停,疏通好管道,否则影响到整个班组的效益。因而女工们总是不停地用杈、用手翻动、输送着棉花,多了堵,少了不够,她们总是揣摩着“老虎”的食量,欢快地翻扬着白白的棉花,就像大海里翻腾的浪花一样。

  下一道工序就是就是我和一位姓董的老大姐操作的两台机器,大姐操作着左面那台,我操作着右面那台。这是两台将棉花的籽分离出来的机器,在当时全市七家棉油厂中属最先进的,密密的锯齿一如一颗颗犀利的牙齿一样,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当时能操作着这样的设备,内心里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也曾暗下决心当好保全工。在我左面的大姐大我十岁左右,是一名老保全工了,她操作起来娴熟、稳健,潇洒自如。我起初一点不懂,一招一式都跟她学,好处我模仿的还可以,不过有点过火。我见她坐着的时候,就坐着,见她站起来的时候就站起来,弄得她也怪不好意思。她就告诉我:“小乔,其实看这种设备也不难,只要别堵了、别空了就行,看着有点堵就挂低档,有点空就挂高档。”噢,这回我明白了,一般挂到高档上,这样效益高,不堵设备,除非棉花少了、空了,我才挂到低档上。再也不用起坐不自然了,而是看着设备运行的规律,轻松自如地操作着,有时我还绕到周边溜达溜达,真像一个多年的老师傅的样子。你还别说,操作熟练了以后,班组效益大增,远远超出了二班,领导和同事都在夸我,因为当月拿到手的票子多了。不过我也有自知之明,我只是起了一个关键作用,这是大伙共同操作顺畅的结果。

  运送棉花的工序,一个女同事站在高高的车间平台上,不停地操作着运送机,见有点堵,她就挥挥手,我就减档或拉下手柄,台上台下配合的很默契,为的是出效益。

  打包的那道工序有六名男工,打包机两边各站立两名男工,认真地观察着打包机的升降,待降到一定程度,就迅速地穿铁丝,用钳子把做好铁丝扣,打包打得快,也会出效益。打包的紧张时候,他们也都喊着号子,叫着:“快点、快点”,不紧张的时候,他们在打包机周围也说笑着,有时还互相开着玩笑,真是:累,并快乐着。

  下班后,我们都带着一身棉花绒回宿舍带上脸盆、肥皂、毛巾、换洗的衣服,直奔厂里洗澡堂,热气腾腾的洗澡堂在热情地迎接我们,洗澡堂里气雾缭绕,散发出特殊的熟悉的味道,我们一个个脱了衣服,如同下饺子一样,一个个跳进水里,洗澡堂里又成了欢乐的海洋,洗好、冲好,同事们结伴回到宿舍。

  那时的宿舍都是用砖和水泥垒的一溜通铺,一间宿舍里头朝外并排摆着十几个脑袋,大都是一个车间的,有不是一个班的。上下班时可就热闹了,上班的下了班,接班的还没走,就说着笑话,开着玩笑,那时还没有黄段子,是带黄的故事,情节很刺激。记得一个姓兰的同事,真是说黄色故事的高手,脑子里不知储存了多少故事,与说故事高手莫言有得一比,他整天说也说不完。他说出口的故事就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他自己不笑,总是引发满堂喝彩。

  同一宿舍里还传说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记得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说同宿舍二班一个姓窦的同事,下了班就急急忙忙去洗澡,到了雾蒙蒙的澡堂,就一头闯了进去,结果脱了正在洗澡的女工们“啊,啊”地叫了起来,年龄小的就赶紧遮挡着、躲避着,年龄大的女工一边骂着,一边往外轰着,把这个姓窦的同事撵出女澡堂。消息不胫而走,洗澡回来,就开始传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人还打趣地问小窦:“你进去看到了什么?”小窦鼓起勇气才说了一句:“什么也没看见,只看到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故事一直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大半个厂子的人都知道了,那段时间,小窦真有点抬不起头来。

  宿舍里人多,接触的男女同事也多,了解的信息也多,大多都在品评着哪个女同事漂亮,“脱绒车间的小王很温柔,很漂亮。”“锯齿车间二班的小姜眼大,很活泼,工作也好,按电钮。”“我看小邵个高,皮肤好。”“小邵嘴太大了……”躺在宿舍睡不着的时候,听着同事的议论也满有趣,现在仍记忆犹新,仿佛回到了那欢乐的集体宿舍里。

  那时在一溜十几个男宿舍里,互相串门,认识了不少人,了解了不少事,期间耳闻目睹过不少新奇事。有一次,吃饭过后溜达到一号宿舍门前,只听里面“嗷嗷”地叫着,推门进去一看,高大魁梧的同事小腾一口咬着粗大的绳子头,绳的那头是两个男同事用力拽着,我当时就为小腾担心,捏了一把汗,关键他是用牙咬着,牙的力量怎能拽过两个壮小伙?可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从小腾的脸上隐隐看出,他在慢慢发力,对面也在加劲,不过绳子有点抖动,这时,只见小腾猛一歪头,就把那两个男同事拽了过来,围观的同事齐声叫好,我暗暗佩服小腾:身大力不亏,也慨叹:高手在民间啊!这次我们收获的是精彩,而两个男同事没人输掉的是五斤饭票,可能因小腾块大能吃,输给他的是饭票。

  在这里,还要写写一个姓辛的工友,恕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青岛下乡知青,不知什么原因,也成了我的同事,这个青岛小哥确实帅气,二十郎当岁,留着大背头,身穿喇叭裤,脚蹬黑皮鞋,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气度不凡,风度翩翩。我一入时就惊讶,厂里竟有这么帅气的同事,一打听,原来是下乡知青。再一打听,他还在我老家住过。我便回家问父母,母亲说:“是有一个姓辛的全家在咱村住过,叫辛崇敬,他当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咱村劳动改造。”听了母亲的话,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便和他拉起来近乎,也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小辛的到来,简直给厂里的小青年带来一场“革命”,留长发、穿喇叭裤的渐渐多起来,时髦浪漫起来。

  小辛的光亮远不止于此,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吸引着年轻姑娘的眼球,有人羡慕,有人等待,有人竟大胆尝试。就和我同车间姓李的女同事,长得很漂亮,也很活泼,她主动地向小辛进攻,真有点“凤求凰”的感觉,想凭自己的姿色打动小辛,那时经常在宿舍门口或从宿舍窗户就能看到,小李从我的宿舍前走过,走进了小辛的宿舍。那个年代能有这么大胆的举动,真是开放。不过,小辛作为一个下乡知青,不可能娶一个农村女子,他只是逢场作戏,看重的是小李的姿色和风流,这件事没有下文。

  还有位李姓同事,个儿不高,说话温和,整天笑嘻嘻的,我进厂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对我们这些晚辈说话还很客气。接触时间长了,我也了解了他的一些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批知青下乡到老李的村子里,其中一个女青年年龄大了,以为回城无望了,看好了老李的稳重朴实,就嫁给了老李。过了几年后,她就开始嫌弃老李老实、没本事,整天和老李吵架,老李也没办法,后来跟别人跑了。记得当时我见了老李还问过他:“你真不简单,还能娶个女知青。”老李叹了口气说:“唉,那是中看不中用的。”还真像老李说的这样,只给老李留下了一双儿女,我觉得老李这人很可怜,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厂里还发生过一件件令我感动的故事,当我的右脚不慎削下脚指甲的时候,车间主任和同事搀扶着我,已近五十岁的李医生安慰着我,并细心为我治疗护理,使我感到了人间真情。

  我还感受到了老厂长郭典璞对我的谆谆教诲,热情鼓励,体验到张厂长的平易近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有幸遇到了一位从部队转业来厂的年轻厂长,办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说话只讲5分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他对我尤为关心,有几次到我的工作岗位指点迷津,积极培养我厂长。当我提出想当兵时,这位热心厂长竟爽快地说:“热血青年就应该去当兵。”当时我真没想到厂里的一把手能说这样的话,把自己精心培养的人送去当兵。想到这,我非常感激这位可敬可爱的姜厂长。

  没事的时候,绕着厂区溜达,心情好极了,男同事看女同事是风景,女同事看男同事同样是风景。于是乎,厂区间路上,场外的马路上处处可见男女同事的身影,呈现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男女同事都收获了好心情。

  后来,我就参军了,回来后本打算回厂里去,拜访过去的老领导、看一看同甘共苦的同事。可不知什么时候,厂子宣布破产了,员工四散了。更巧合的是,在原来的场址见了一座大型变电站。作为一名供电人,我下乡到变电站的时候,那里就曾是我几十年前居住和为之奋斗的地方,变电站周围的柏油路,就曾是我几十年前骑着大金鹿在上面穿行的沙子路,曾勾起我多少回味和遐想……

  工厂,那是刚我走上社会的温暖怀抱,是我心灵的港湾,也是我走向军营的演练场。我忘不了领导对我的培养,忘不了同事对我的关心,忘不了那片土地,忘不了那一座座厂房……现在原来红红火火的工厂不见了,原来朝夕相处的同事各奔东西。抚今追昔,我无比怀念当年的领导和同事,我更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8

  我的红色的云是想写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后来有人担心把她的秘密暴露了,就提醒我。其实小说是编写的故事,但是任何故事都是要有原型,一旦被人想到是自己就不好了。所以这是小说最难的。

  小小说我很喜欢。但是我不想写。我读过的小小说都不好。我也写不好。

  最近我读我在工厂工作期间写的二十三本日记,我对那段工厂生活很留恋。那些鲜活的人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动。他们恋爱,忙碌,激情,寻找自己又被扼杀,等等,现在他们又天各一方。我那时候小,还不懂得生活和爱情。他们偷偷的向我讲述那些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相信。我以为男女之间是那么的神圣。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工在厕所里宫外孕爆发,看到那些女人们抱着纸毛子往厕所里跑,我还莫名其妙。午夜下夜班和我一起走的女工问起我这件事,我还不知道。她之所以要和我说这件事,因为她在爱着我。那是个秋夜,天空里结满了星星,我们走的那条小路正是一片荒野,一面是树,一面是草地。偶尔会有一只鸟被我们惊起。就我们两个人,沙沙的走着、她的蓝裤子在走动时布料发出的摩擦的声音很响。她给我说完那个未婚先孕的女工的故事,就低下头,我知道她的脸一定很红。我们走在高高低低的路上,一会前后,一会并肩。她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是很迷人的。我感觉不知道从那天起,她好看起来。也就是我有了这个感觉之后不多的日子里,好像是深秋,天气有些凉了。突然有一天她不和我一起走了。后来有人说她恋爱了。她真的恋爱了。她和她的男朋友去另一个方向的居住地了。再后来,有人和我讲起她的故事,我感到了一阵阵痛。别人给她介绍现在的这个对象的时候,她还犹豫,可是我一直不把事情说破,她也不知道如何。她同意和男朋友处一处。她在处的同时,还在等我。她的男朋友看明白了她的想法,就对介绍人说了。介绍人是个很有经验的妇女。她出了一个主意,我不知道是深秋里的那个夜晚,她就被那个男朋友收为自己。她也就再也不和我一起上下班了。我一直傻傻的想,那个夜晚她为了我一定进行了反抗。可是在那个土屋里,除了他的亲属,就是她一个人,怎么反抗的了啊。我再也不敢见她了。我知道她现在还在爱着我。后来,车间的那些女人们开始数落我,说我笨,我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女人们都成了家,我独自一人离开了这个正火热的工厂,去做一个中学的教师。

  当然我对爱情仇视不是从这件事上开始的。但是那段工厂生活确实很重要。我所理解的是,生活就是生活,在怎样的政治情况下,爱情是永恒的。我所痛苦的是,我的日记里有太多的人与人的争斗。我把人分成了好和坏。我把女人对我的爱恋,当作了仇恨。我不知道会有那么多的女人喜欢我。我在大会上捍卫一个职工的尊严的时候,我才刚十八岁。我现在回忆我的鲁莽我还会汗颜。那个穿着最漂亮长的最好看的女人,也是我把她一手推开的。她被一个老工人收为儿媳妇的时候,她曾经恶狠狠的对我说,我再也不理你。我把她比作保尔那个资产阶级的冬妮娅。多少年以后的一个深夜,她突然给我来了一电话,我以为她会说什么,她只问了一句,你过的还好吗。我的日记里对她有很多的描写。她粉红色的上衣,还有那双皮鞋,我都记录过。和我一起工作的女工,她远嫁他乡,结婚的第一个春节来看我,我也已经成家,她在我的亲属的家里等我。我们坐了半个夜晚,谁也没有说话。她每年都给我邮寄一本书,当我收到《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我也不愿意翻开这段故事,其实那就是一部小说。我苦于找不到爆发点。

  当我离开农场前,我所在的那个工厂已经变成废墟。我曾经多少次去看去寻找。物是人非,还有很多要叙述的事情啊。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就是梦见了他们。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9

  我们工厂边上有一条小沟渠,全长大约两公里。发源地,不过一尺宽的弯曲小沟,密生野草小树,不注意还看不清这里有条沟。流出的水很清很清,初来这里的人还以为是山泉。听着汩汩的流水声,观赏边上的花草树木,微风里闻到清香气息,心里立即涌现出对大自然敬意。

  到了中间段,也就是我们工厂旁边,成了两边工厂排放废水用的沟。这一段是用挖机挖出来沟渠,上面宽约十米,沟底面宽约五米,长不足三百米。两边的堤倾斜,一边紧挨着公路。一边紧挨着我们工厂。公路边栽着一排桉树,一排芒果树。桉树细长,笔直笔直的主干直插云霄。有风吹来,桉树左右摇摆,弯曲成弓,可爱又吓人。我们工厂一百米长,二十米宽。前面有山泉水供应厂,水厂前面是润滑油厂,再前面就是农庄和几户当地居民。

  紧接我们厂的下方,还有一座大厂房,长约一百五十米,宽约五十米。往下走,沟边没有工厂,沟面很宽,沟底呈斜坡,到处有泥沙堆积的小土包,荒废已久,没有清理。沟渠不涨水,水道弯弯曲曲的,水流较快。约一公路处就是玥环立交桥,桥下的河大约不足二十米,水不深,随时都可以见到成群的鱼,桥下首端长满水浮莲,碧绿碧绿的。

  我们厂两端埋着水泥管道做成的涵洞,涵洞上面铺上水泥,既是桥也是公路,方便车辆进出。整条水沟共有四条这样的涵洞桥。涵洞前后都有一个较宽、较深的水塘。不难想象,这些较深的水塘,都是发洪水时激流冲出来的。

  2014年3月1日,我来这里上班,和大家一起,住在离厂两站路的出租房里。我们工厂对面,公路边是大片空地,杂草丛生,我们厂也是刚交付的,下面的厂房还在修建。当时,我观察四周,感觉荒凉加凄凉,心中涌出一种伤痛感。看不到什么人,也没有什么车辆,就连鸟儿也很少光顾。沟渠边长着几簇蓝白色的喇叭花,牵附在桉树上。虽然,这花不入流,也不好看,但是,在这里它就是唯一能让人心悦的花草。

  老板要在我们工厂外面、水沟边边上修一个厨房和六间板房做宿舍。我在出租房住了二十几天,等板房刚完工,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将床位,摆放在活动板房内,打扫一番里面的卫生。在床上铺几张大纸皮,床头两边摆放几个空纸箱,算是“床头柜”“桌子”。他们还在出租房住,我喜欢安静,就一个到板房里住下。晚上加班到9点,下班后,先快速冲完凉,清洗好那几件脏衣服,就铺上被子躺进床里。

  以后,没有加班或放假,回了几次珠海,将需要看的书、写字用的纸笔和其他小什件都备齐。加班到9点或不加班,暂别了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和工友们粗暴的吵闹声。我就关上房门,独自一人坐在纸箱做的“桌子”边,认真地整理以前的资料。时间有富余就看看书、写一点日记。每天安安静静地写两个小时文章,闷了就打开唱机听听音乐,困了就躺进被窝里一觉睡到大天亮。清静的世界属于我的,没有一个人在耳边大吵大闹,感觉真好。要是遇到刮风下雨,推开小窗,看看霓虹灯光芒,看看桉树左右摇摆的优美姿态。

  我一个人在板房里住了一个月,享尽了清静。有点不足,板房离水沟太近,蚊子很多,每晚都要点蚊香。夜里的青蛙、牛蛙不停的叫声也让人心烦。后来,老板退了出租房,工友才陆续搬进来。

  下班休息时,无所事事,到沟边看花,看沟里流水。流水清清的,很多工友都想到水塘里泡澡。水里有很多鱼,特别是罗非鱼,多得铺满沟底,胡子鲶、鲫鱼、鲤鱼、白条、黄鳝、螺丝、龙虾,还有其他我没有见过的鱼。这些鱼,对水质要求不高,臭水沟里最适合它们生长。

  别厂的年轻人,五点下班以后,都来这里钓鱼。我们没有到上班的时候,就看他们钓鱼,看他们钓上的罗非鱼,大的超过一斤重,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看得我们都心痒痒的。老板眼红了,心也抑制不住,赶紧买来几套钓鱼竿,分发给工友,利用休息时间钓鱼。

  我找来茶杯粗的一根长竹竿,锯成两节小段,将一半劈成筷子大的小片,把中间的节打通,尾节钻出小孔,用铁丝将小竹片织成喇叭形的捕鱼工具。这是我小时候惯用的捕鱼工具,叫“窜筒”,也可能是最原始的捕鱼工具。把涵洞下方流水急的水道,用乱石码出w字形水道,窜筒安装W字形小口上,过一会儿去看一下,没准能捕到几个。有时一支窜筒里面装着三条罗非鱼、鲫鱼什么的。工友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捕鱼工具,出于好奇,也争着去看。我用这种简陋的工具,也捕到一斤重的大鱼。我将捕到的鱼先养着,到晚上下班后,做鲫鱼豆腐汤喝。鲫鱼豆腐汤是美容养颜的最好食补,广东女人经常喝这种汤。我用窜筒还捕到了龙虾,会走路的鱼,真让我看了眼界。

  下雨天,沟渠里经常涨到半沟水。厂里工友买来捕鱼的长笼子,有十个小室,铁丝做成的正方形支架,用塑胶线织成的网状迷宫,鱼虾能进不能出。老表和老高,把笼子安放在齐腰深的水里,等一小时去看一次,笼子里居然装着很多大小鱼,最大的鱼就是胡子鲶。一个晚上捕到约六十斤鱼,胡子鲶一个晚上捕到十几条,最大的胡子鲶超过十斤重。用几只大塑胶桶养着。胡子鲶精力特别强,一米多高的塑料大桶能轻易地跳出来,“噼啪,噼啪”的弹跳声,吵得我们无法睡觉。

  每天晚上下班后,我选几条大鱼,亲自做红烧鱼吃,买一箱啤酒,和工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起初都说好吃,吃鱼时间久了,都吃腻了,大家提到鱼就害怕,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闻到鱼味。别小看这条沟,一年到头都能捕到很多鱼,根本捕不尽。原因,就是这条沟通到立交桥下的小河,小河连着大河,只要沟里涨水,下面的鱼就会不断游上来。

  经常有人背着电瓶到这条沟里来电鱼(原则是禁止的),每次都能电到十斤左右。其中,看到一对夫妇,电到一条胡子鲶,足有八斤重,他老婆抱着大鱼,笑眯眯地在公路上跑着送回家里,羡慕不少过路人。

  2015年,对面空地开始修建工厂,全是钢结构的铁皮厂房,有两层、三层的。我们厂下方的厂房也交付使用了,这条水沟成了附近工厂排放废水的沟。紧挨着我们厂的厂房,为了方便大平板车出入,物业将厂前的水沟,埋下大水泥管道,把原来的沟填平,现在,只有我们厂和润滑油厂边有水沟。

  自从去年新建的厂房,都陆续交付使用,以前那种宁静、荒凉全都冲走得没有踪影,想安静下来,没有可能了。夜里,机器响到日出,公路上只看到飞驰的车辆和忙碌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怪味。水沟里的水,时而变成白色,时而变成黑色。我们工厂边,养着上百只鸡鸭,大小八只狗,加上周边厂,将近二十只狗。水泥空地,我们车间,满地都是寄生虫,稍不注意就爬到人身上。

  天气晴上几天,突然下起暴雨,水沟里流着带着黑色的腥臭水,随风飘送到车间,令人作呕。不下雨,不涨水,沟渠里再也看不到清清的流水,整天流出的水都是白色、灰黄的。我们都不捕这里的鱼,偶尔有人来电鱼,无非是徒劳而已。水沟再也看不到游动的鱼。

  前几天,我们到外厂加工,很早就完成了任务,我们没有回工厂继续上班,躲到玥环立交桥去偷懒,看见立交桥下的水浮莲全都枯死。这种用来净化污水的植物,繁殖力惊人,属于外来物种入侵,无法根治,却无法抵抗严重超标的有害水质。

  水沟整日流着或白或黑的的污水,水边的野草,还有生命力、繁殖力最强的本地野山芋都枯死。长时间不下雨,偶见浅浅的清浊水流过,沟底小石块和枯死野草挂着各种胶袋,长满了白色絮状物,慢慢转变成黑色,厚厚地,随着缓缓流淌的水飘动。沟里的鱼、螺丝已经绝迹了,再也听不到牛蛙讨厌的叫声。只有不会枯竭的、日益加剧的化学污水,源源不断地流着,流着。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 篇10

  老鼠要开化学工厂,据老鼠所说,化学工厂对动物们有好处,利国利民,动物们也半信半疑,无论怎样,化学工厂就如此开张了。化学工厂坐落于一片绿色的草地上,附近不远处就是森林,旁边是湖泊。

  本来这里是小动物们的游乐之地,忽然多了一幢怪异的大房子,让小动物们很是奇怪,不过也并没有多留意,平时继续来这里玩耍。老鼠请来了自己家族的其它一些老鼠一起来运营工厂,渐渐地,小动物们发现那幢大房子最上面的烟筒冒出来黑烟,到达天空形成了一股黑雾一般,越来越多,渐渐地,蓝天不见了,变成了灰蒙蒙的天;在天空飘散的黑雾也降到了地上,草地上的花朵青草们也渐渐枯萎了,湖水也变成了黑色,小动物们也受不了空气污浊,四处跑开了。

  老鼠开的工厂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的事情传遍了整个大森林。森林大臣上报给森林之王老鼠开的工厂污染环境,并且在逐渐扩大污染,森林之王听后大惊失色,立刻亲自前去工厂的地方看个究竟。森林之王来到那里,看到工厂确实污染了环境,于是找到了老鼠,告诉它这件事。老鼠看到如此,立刻十分愧疚,本来以为是一件好事,没想到造成如此状况,决定关闭工厂。

  森林之王也同意老鼠的主张。老鼠关闭了工厂后,环境渐渐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车间里的小故事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车间里的小故事散文04-29

与车有关的故事散文04-30

时间里的幸福散文03-31

坐在时间里散文12-18

时间里的花经典散文03-09

房间里的故事作文04-27

我学车的故事散文04-30

电动车的故事散文04-29

小鼹鼠的美食车睡前故事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