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百岁姑母的日志

时间:2021-04-29 13:43:30 日志日记 我要投稿

关于百岁姑母的日志

  我的姑母,出生于上个世纪民国五年的一九一七年,今年整整100岁。老人家现在除了一只耳朵有点背,不咳不喘,满面红光,说话条理分明,生活完全自理。家里有亲戚来了,还能对来人彬彬有礼,谈笑自如,声音洪亮。

关于百岁姑母的日志

  现如今的人,活到七十多岁常见,活到八十多岁算是高龄,活到百岁的老人实属罕见。

  你一定会问我,这位世纪老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有如何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样的养生秘诀?

  早在1920年,周、李、陈氏三家族到周集兴街,年仅三岁的姑母随父母(我的爷爷奶奶)等家人从现在的响水洪圩村搬到周集落户,从此过上了街上人的生活。当年我的爷爷在街上开粮行,全家人生活还过得去,可刚刚六岁的姑母对爷爷让她裹小脚很是不满,开始是早上把脚缠起来晚上就偷偷放了,后来姑母干脆不缠脚了,爷爷追着姑母逼她就范,姑母就是不依,只好作罢。姑母十九岁那年嫁到了离周集小街仅有五里远的王荡郑家。

  姑母从此过上了普通农家人的生活,谁都没想到,姑母婚后第三年生了一场病,体温高达40度左右且数十天不退,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姑父先后两次把姑母用小推车推到周集药房诊治,诊所的人说姑母得的病是"盘灾",十八剂中药吃完不见好转,姑母仍茶水不进,每况愈下,生命垂危,全家束手无策。我爷爷两次专门去王荡看望姑母,见姑母一天不如一天的样子都是哭泣着返回家的。郑家老公公干脆做主不再替姑母治病了,并让人把姑母弄到房屋外间的一块木板上。也不该姑母命绝,姑父托人从外地请来的一位郎中及时赶到后,为姑母配了六剂中药,姑父一勺一勺地给姑母喂汤药。三天后,姑母竟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了起来。

  到后来才知道姑母当时患的所谓"盘灾"疾病可能就是恶性疟疾,这是经蚊虫叮咬导致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治疗不及时可以丧命。那时乡下郎中可能还不识此病,何况此病的克星药奎宁尚没普及到农村,险些要了姑母的命。

  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里,姑母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人生活,再也没有生过啥大毛病,连感冒伤风都很少。

  我的姑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手艺,和姑母一样也没有文化,老实本分,靠从土地里刨食维持生计,但他们夫妻恩爱,相互体谅,虽然生活穷点,却很少拌过嘴,更没打过架。尤其是我的姑母,性格温顺,和任何人未说话先微笑,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姑父明事理,懂道理,在庄上威望较高,哪家吵闹拌嘴或邻里发生矛盾纠纷的,都愿意请姑父出面拉和,因此姑父常常回家吃饭不及时,姑母积极支持姑父说好话,行善事,经常把饭煮好了等着姑父回家。姑母夫妻俩的为人得到了众多邻居的交口褒赞。

  姑母善良温和,凭心处事,不多言冒语,不参与别人矛盾,更不会耍小心眼,婆媳、妯娌、邻里关系都相处得很好。六十年代初,生产队集体做豆腐搞副业,姑母等六个妇女编成了三个拐磨小组,大家争着要和姑母一组,干部没办法只好通过抓阄决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地界矛盾吵闹打架的事情常有,有的还打起了官司。一天,一邻居专门告诉姑母说:快去你家自留地看看,你家被占地界了,界标蒲被人家公开移你家地里七八寸。谁知姑母听了却不以为然地说,占一点又能多收多少噢。来人自讨没趣,逢人就说姑母傻,姑母听后并不争辩。没料到的是,几天后,界标蒲竟然又莫名其妙地被移回到原来的界址了。

  姑母所在的王荡村的土地盐碱多,收成低,一个壮劳力在生产队劳动一整天只能苦到一个鸡蛋钱,群众生活很苦。姑母生养了一子四女,加上姑父中年之后患有肺心病,姑父姑母没少出工没少吃苦,年底生产队决算工分时还是出钱才能分到粮食,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姑母不愧是一位贤妻良母,平时,她参加队里劳动再苦再累也从不喊冤叫屈,回到家里永远是满面春风。尤其在六十年代初,即便是吃糠咽菜,姑母也是心平气和,粮食紧张就让姑父和孩子吃干的,自己常常喝点稀的,尽管如此,姑母还总是说现在的日月比过去好。

  姑母用她的勤劳和善良,宽容和坚强的美好品德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她的儿女们。我的五个表兄妹都继承了姑母平易近人,处事淡定,不急不躁的好性格,全家老少相亲相爱,即便表哥结婚生子了,一大家也未分家。到了1976年,62岁的姑父病故,表哥表嫂对姑母更加百倍呵护,老人家从没有一天单独生活过。早年在学校任教的表哥工作忙,多在外少在家,表嫂和我的姑母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几十年从没红过一次脸。良好的家风在乡里首屈一指,口口相传,他们家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别看姑母没有文化,可她老人家的情感十分细腻。我是姑母唯一的侄儿,每次我去看望她,老人家总是眉开眼笑,滔滔不绝问长问短。2008年我眼底出血在外地手术,姑母隔三岔五地让表哥打电话问我手术情况,我出院回家后,姑母还专门来我家看看才放心。

  2010年,我的父亲享年86岁过世,93岁高龄的姑母悲痛欲绝,我父亲是姑母最小的弟弟,姑母哪能不心痛?老人家守在父亲的灵柩前老泪横流。按照习俗在为故人办丧事期间,要在三岔路口用芦席圈成家庙为亡灵送饭跪拜,姑母坚持要参加送饭。行跪拜礼时,姑母十分虔诚地将额头都磕到地面上并久久不肯爬起来,还不住地哭道:我亲弟啊,你要走好了。见状,我更加痛哭不已。

  姑母一大家是十一年前搬到县城居住的,因为姑母年事已高,表哥表嫂就劝老人家不要再做家务了,闲不住的姑母就每天饭后去和街坊老邻居打小牌玩。一次姑母过马路时被一个骑电动车匆匆上学的学生撞倒,检查后医生说,老人家股骨折了,手术担风险,建议回家服侍调理。意思是年纪太大,手术没有价值。在姑母和家人一再坚持下,姑母还是做了手术。连医生也倍感惊讶的是,姑母手术后三个月可借助高背椅在室内挪步,一年后竟然恢复如初,里里外外照常行走,还主动帮表嫂拣菜剥葱做点家务活了。不少人说还是劳动人民的体质好,生命力强。

  近几年,姑母不出去玩小牌了,她说路上车子太多害怕再被撞。不冷不热的时候就坐在院外和邻居老太太唠嗑,天冷的时候就在院里晒晒太阳,看到如今好时光,看着满堂子孙,老人家每天都乐滋滋的。

  姑母的生活习惯一点也没改,每天吃三顿饭,早晚一碗粥一块饼,干的稀的,荤的素的,海货也好,发物也罢,只要吃得动都吃,没有什么忌口的,也没有什么偏爱吃的,更从不吃啥另外的早茶晚水,最多晌午时自己摸两块小饼干吃吃打打岔。也许是因为姑母从来就是心无旁骛,她的睡眠特别好,晚上七点前睡下,早晨六时左右起床,从不赖床,午饭后再睡一觉起来按时吃晚饭,不管是晚觉还是午觉,头一落枕则呼呼大睡,还不容易做一回梦。说来也蹊跷,每年秋冬季节感冒咳嗽的人不少,且不易短时间痊愈,而表嫂如果听到姑母有感冒咳嗽声,就在锅里磕两只鸡蛋加点香油及生姜末炒熟,在姑母临睡前趁热让她吃下,一吃就好,百灵百中。

  姑母家四代同堂,家人对姑母孝顺有加,表嫂保证其夏有单冬有棉,常冼勤晒包下来,姑母穿的衣服永远是那么整洁干净。吃饭时,儿孙们都争着向姑母碗里夹菜,过年过节一起向姑母敬酒敬茶,重孙子放学回家绕着姑母腿边转。我的大表姐家也住在县城,定时带姑母去洗澡。姑母曾感叹地对我说过:过去盼着的.好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汽车一掛(辆),全被我赶上了,前世修来的福哦。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养生,希望长寿。有人提倡动的,有人宣传静的;有鼓励素食的,有劝告节食的;有推崇休闲养生的,有认为医疗器械保健的。众口不一的各种养生理论弄得大家一头雾水,很多老年人每年两次主动要求医生挂水所谓防病保养,有的人天天量血压查血脂,对每天不同时间段检测出来的上下波动的生理指标提心吊胆,也有的人因噎废食,把肉类、海鲜甚至蛋黄等本可以补充人体营养的食品视为禁区,成天似惊弓之鸟紧张兮兮,不能不说这些人远远不如我的百岁姑母活得那么淡定从容。

  姑母同普天下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一样,一生把农活、家务和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是那么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可她能活到百岁,有人问她是怎么养生的,她老人家一句也说不上来,最多给你一个会心的笑容。我觉得姑母能如此长寿,除了她得益于过去辛勤劳动一辈子,没有如今人们所说的"三高"等顽疾之外,尤其是在她的晚年时还是这么健健康康,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她心态恬淡,乐观善良,与世无争;二是因为饮食平衡,荤素杂粮,不偏不倚;三是因为睡眠充足,毫无杂念,神定气闲;四是因为家庭和谐,子女孝顺,其乐融融。这些应该值得大家好好借鉴。

  感谢劳动,让姑母炼就了健康的体格;

  感谢命运,让姑母走过艰辛,胜过疾病,躲过险情,活过百岁;

  感谢社会,让姑母尽情地享受着当下越来越美好的幸福时光!

  山间难有千年树 人间难得百岁老

  今为姑母庆百岁 但愿百岁普众生

【百岁姑母的日志】相关文章:

怀念姑母亲情日志10-02

长命百岁日志09-27

姑母的拼音解释和造句05-22

姑母的故事作文1000字12-09

二代人的姑母情结散文04-03

玻璃二百岁大寿10-08

百岁祝寿对联10-26

一百岁感言散文02-06

百岁兰的叶片为什么“长命百岁”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