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20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 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 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

  教学过程:

  一、由“爱”切入,整体感知。

  1、问: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

  板书:爱

  2、听录音、思考:

  边听边划出表现父子情深的语句。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语段。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

  (1)抓住“只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来朗读体会子爱父。

  (2)引读2、3自然段后,创设情景,想象练习。

  临走时,儿子望着,仿佛。

  2、感受“父爱子”,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

  (2)交流后配乐朗读。

  (3)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4)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5)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述:

  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

  请大家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布置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

  3、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解疑。

  (1)美好的东西--可以是花,能给人愉悦感的事物,还可以是奉献、帮助、付出关爱等。

  (2)花明明种在庭院里,怎么是在"岛上"留下鲜花?

  (父亲认为鲜花留给了岛上更多的人们,不仅仅是他。)

  (3)“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给予,文中指“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拿”:拿取,指向人们索取。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

  (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5、情境导读(闪现父写信、子读信镜头)

  6、引导选背(自由选背其中几个自然段)

  7、选择练习

  A、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

  《你快乐,我也快乐》

  C、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为给别人东西,“拿”则认为是拿人家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于是,我问学生,学了今天的文章,你能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这容易,马上有学生说,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爸爸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快。这就是“给”比“拿”愉快。于是,我又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吗?学生大同小异,举了这样一些:生1:我们为贫困生捐款,他们得到我们捐的款,就有钱读书了不起,而我们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学习,心里也十分愉快。这也是“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一个例子。

  生2:我有两只钢笔,写钢笔字时,晨晨的钢笔总是写不出的,我总是把我的一枝钢笔借给他,他用我的钢笔写的字,老师给他批了“优秀”,我心里也高兴。这也能说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

  生3:龙龙学习不认真,老师您让我多督促他学习,现在他作业按时完成了,您有时还表扬他,看到他进步了,我心里也高兴。

  我因势利导马上说:对,给别人帮助也是一种“给”,你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帮助家人做事情,或者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等等太多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给”的意思原来是如此宽泛。所以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小弟弟摔倒了,我扶他起来,并问他疼不疼,还帮他找妈妈。我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电视中有人得了重病,他们家的钱给花光了,这时候,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纷纷送钱送物,最后他的病治好了。这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有的说:有的人经常义务献血,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老师经常教我们,给我们知识,让我们懂很多,这也是一种“给”。老师看到我们进步心里无比高兴……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感动极了,学生能站在我的立场上想,很难能可贵。我向他表示感谢。

  最后我又问:谁给我们的很多,因为受前面的影响,学生说老师,我又问除了老师还有吗?谁为我们操劳最多,学生马上说父母。我接着教育,父母已经“给”我们很多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已经“拿”了许多,那么有些同学就认为伸手向父母要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不管家里的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好吗?学生马上意识到平时自己行为的不妥,好多学生都开始摇头。有的甚至低下了头,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很机灵,有的说:我们不应老向父母要钱、让他们买这买那。有的说:我以后不老缠着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了。有的说:我以后遇到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让父母帮忙。有人马上说: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已经四年级了,以后我不让爸爸妈妈接送我,我自己走回家,我会当心的……

  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涵义深刻,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一番,使我们都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多给予别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做、都这样想,我们的世界将更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