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7-12-08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体会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体会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特点。

  2.学习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

  3.学习作者在游记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体会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联想、准确的用词来写出瀑布的特点。体会文章以声音为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将文章读简约。

  1. 读一下课题。

  2. 这篇课文是游记。游记的特点,就是文章里会出现游玩的人。(板书:游记)

  3. 上一节课到课文里去找了作者游玩地点变化的句子,现在我们快速回忆一下,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路线。

  4. 交流。点明:移步换景。

  5. 不过,课文还可以读得更简单,简单到可以读成一句话。找核心句。

  6. 我们能不能把文章读到最简单,读成一个词语?

  7. 刚才我们把文章读成了几句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语。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文章读得很丰富。

  二、把文章读丰富。

  1.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把自己的感受用1-2个词语简要地写在课文边上。

  2.交流。

  3.出示第2节。

  (1)体会不同的比喻,不同的联想,写出了瀑布声音的变化。

  (2)体会不同的动词,也写出了瀑布声音的变化。指导朗读。

  (3)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一切都是作者听到的。

  (4)扣中心句读。

  4.出示第3节。

  (1)体会形态的联想和声音的联想的共通之处。

  (2)如果刚进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作者写的是自己听的联想,而这里,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竟通过联想奇妙地连接起来了。

  (3)视频。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黄果树瀑布。你想到了什么?

  (4)扣中心句读。

  5.出示第7节:

  (1)指名读。关于瀑布的联想有3句话。把最后一句去掉的话,有什么不一样?

  (2)体会“漂浮”、“灌满”的用词。指导朗读。

  (3)作者再一次用丰富的联想,写出了他细腻的感受。

  (4)连读第7节。

  (5)扣中心句读。

  8.出示第8节:

  (1)这里,作者看到什么?又联想到什么?解读“谛听”。

  (2)扣主线回顾全文。

  (3)这里的联想,虽然不是直接写瀑布的,却和前面的内容紧紧呼应,都是围绕“听”瀑布声写的。这篇游记虽然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但并没有因此而显得零碎,“听”的联想把文章整个串起来了。你看,难怪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叫《黄果树听瀑》。

  三、 阅读链接和总结:

  1.《黄果树瀑布》侧重写听,现在老师给大家另一段写瀑布的文字:

  《梅雨潭》(节选) 朱自清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liǔ);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lénɡ)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自己读读思考:《梅雨潭》侧重写什么方面?作者联想到什么?

  指名读。体会联想的美感,散文的美感。

  2.总结。

  3.作业:课后我们读读叶圣陶《瀑布》,同样是写瀑布,诗歌和散文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呢?我们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太仓市经贸小学 杨春柳

  一、两种“读”,走进《黄果树瀑布》。

  读,我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围的读,第二种读,就是对文本本身的读。我觉得两种读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都很重要。

  外围的读,就是寻找跟课文相关的材料阅读。在教这一课,我查了大概一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1.词语类。课文中可能有困难的或者重要词语的意思。如:杰作、喧嚣、谛听、泻。等等。关于瀑布的四字词,两个字的词语。

  2.关于瀑布的各种诗歌和散文。

  3.黄果树瀑布的资料。

  4.课文的原文以及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一类的资料。

  5.游记的写作特点,了解游记同写景散文的区别,了解游记的传统,以及游记类文章的教法。

  6.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各类教学案例。这一部分查得倒也不多,因为已经在自己设计思路定好了以后看,大致看看其他人设计的框架。

  文本本身的读,就是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定位自己的教学。

  二、一句话,定位《黄果树瀑布》。

  我用了六个字概括我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有声音的游记。

  1.游记。

  游记的关键的标志,是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而写景类散文,则是跟游记有交叉的一个概念。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一句话概括,就是游记中可能有写景类散文,而写景类散文中也有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所以,第一部分我就设计了以游踪来整体切入,把握全文。让学生明白把文章读简单。在加上文章首句是中心句,所以再往前教,读到更简单,最简单。

  2.有声音。

  写瀑布的诗文大家一下都能想起,叶圣陶的,朱自清的,李白的。但像这一篇这么突出写瀑布声音的不多见。这可能也是入选教材的重要原因。

  但是怎么把这么多写声音的地方,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教?

  我发现文章的联想,有几处比较妙的地方:第2节,声音的不同联想,写出了声音的变化;第3声,形态和声音的联想之间有巧妙的联接;第6、7两节,细腻地写出了联想的感觉;最后,关于徐霞客塑像的联想,则是和前面的部分呼应。

  教《黄果树瀑布》,通常会教比喻,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我发现,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教,缺乏一个全面的统整的感觉。特别是课文的第六、七小节,不是比喻,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看似闲笔。我查找了比喻和联想的关系,有资料提到,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比喻就是联想中的一种,叫相似联想。

  但比喻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而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出现的。比喻的喻体部分都属于联想,但联想不一定是比喻。如:“水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是联想也是比喻。但“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仿佛看见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联想,却不是比喻。

  因此,第二部分的设计定位,学习作者在游记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体会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联想、准确的用词来写出瀑布的特点。体会文章以声音为主的写法。

  三、一条线,贯穿《黄果树瀑布》。

  对课文的定位固定下来之后,就是对“着重教联想”的线索再确认。

  贯彻的一个整体的方法,把文章读丰富,读出联想的五个层次,有变化,有连接,有感受,有呼应,有美感。读出课文用词的精准,主教联想,辅教用词。

  课文以写声音为主,之后,带读一段写形态为主的文字。读悟联想的美感。

  作业的设计,是这样考虑。课文是散文,带到课后诗歌的阅读,发现共通之处。如:都有游踪、都写到形态和声音、都有联想等等。这些,课堂上并没有呈现。

  而同时,把相对于主线关系不大的内容省到最少。所以:

  1.“水花”一节没教。如三个四字词。 如这段话俭省后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教。

  2.同庐山的比较没有教。瀑布“宽”的形态特点朗读的时候一笔带过。

  3.细腻感受的部分,只了教了一节,下面的部分一笔带过。

  4.核心句的“真”字没有教。因为原文中并没有。我们也觉得放在一开头,感觉有点矫情。原文中,也不是感叹号。

  5.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没有特别之处。

  这个课,主要还是想呈现自己的思考。所以,突出了联想的教学。

  教学是很享受的过程。但绝对也是痛并快乐着。完成整个教学后,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过于侧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对写景文章的情感本身还表现得不够。相信完美的课堂,应该是情谊浓浓,品文如品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