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斑纹》优质教学案例

时间:2021-04-04 18:20:30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斑纹》优质教学案例

  动物与人,人与上帝

《斑纹》优质教学案例

  ——《斑纹》教学案例

  备课体会:

  本文不是一般性的说明文,也不是普通的科普小品,就像法国优秀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文章一样,不仅介绍各种斑纹的形状特点、意义作用等,而且更重要的是文中蕴含或映射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一、斑纹反映的是各种动物的生命状态,从而暗示了各种生命之间的复杂而又暗含某种规律的关系。

  二、斑纹也是人类自身生命的痕迹,从而引起我们对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关系的思考。

  三、斑纹是上帝的杰作,各种生物都有平等的生命意义,包括人类在内。

  四]、斑纹是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形象外化,上帝眼中的地球仅仅是一个斑纹,由此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在第八节中,作者介绍“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区别时有这样一段话:“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是否同时失慎地揭示出个体的贫弱。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着重号为引者加)

  以上引文的社会内涵很深:首先,暗示了人类社会中强者与弱者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方式、手段和心理精神状况。从有形的物质角度来看,人类中的弱势群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在经济、军事、权力、地位等诸多因素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势群体面前,他们的自由甚至生命都显得极其可怜。在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抗中,披着公正外衣的人类道德规范,也显得苍白无力,很难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比如在国际社会的秩序中,对强国侵略弱国的行为,弱国即使有反抗也是那样的无力无效,采取的行为有的是那样的可悲和无奈。虽然也有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联合国的坚决反对,可是能阻止现代化武器的疯狂张扬吗?能挽救在火光冲天、子弹乱飞中哀号的弱国百行吗?同样,一个专制的国家,其法律能阻止统治者的暴行吗?看来人类社会很会复制自然的法则,只是自然界中弱势群体在面临危难时很少得到像人类社会中怀有不同目的的不同程度的呼救、同情及“红十字会”的救助罢了,当然这毕竟也算是人类的进步了。

  其次,引文又启发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强者因为自己的强大而孤傲,因孤傲而独处,因独处而使烟火不旺,以至灭绝或濒临灭绝,像恐龙狮子老虎之类。可是弱势群体因弱小而群居,因群居而人丁旺盛,后继有人,像蚂蚁苍蝇蚊子一类。这种有趣的现象恰好也在人类社会中有了克隆,不过不是表现在有形的物质领域,而是表现在无形的精神领域。那些精神强大者也因强大而孤傲因而孤独寂寞,以至投江的有,不知所踪的有,发疯的有,使本来就人丁不旺的家族传种问题更加严重。当然这一联想似乎超越了原文的内容,但是其“不慎揭示”的这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极其相似的现象却是千真万确的。

  在第九节,作者先说明了自然界的强者为了更有效地掠食与弱者更有效地逃脱悲惨的命运不谋而合地采取的“拟态”现象,然后议论说:“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将最早被消灭。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这几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善恶的界限正在走向模糊,两者都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想抄袭动物斑纹的模仿经验,极力地伪装自己,因此变得恶者不恶,善者不善,许多武打小说家就是这样诠释这一社会现象的。其中的原因也不难明白,恶者如果把罪恶的目的都露骨地写在脸上,那将会招致众怒,成为过街老鼠,他人最起码可以提前防备,或逃之夭夭。同样善者也不敢把原始的优秀品德展示得一览无余,否则龙逢、比干者就是他们的榜样。所以生活中,如果遇到穿着特别华丽的外衣,唱着特别优美动听曲调的人,要千万小心啦!二是有关上帝对善与恶、强与弱之间对抗的评判原则问题。我们虽然不能凭主观强行把善与弱、恶与强划上等号,但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多次验证了善者弱、恶者强的事实;虽然世上也流传着“邪不压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让弱善者欣慰的词语和名言,但是其中理想的成分未免太重;虽然有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如有的恶人被后人掘坟唾骂,但是这更加的虚幻,因为恶人是十分注重现实的。虎狼吃掉了善弱的绵羊,填饱了肚子,它们满足的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留给绵羊的是什么?是死前的痛苦挣扎和哀号以及死后的灵魂飞升,到了上帝那里求告,上帝却说他是公正的。即使虎狼们来世有了报应,羊们的现实的生命意义也仅仅是充当虎狼们的食物了。所以上帝的公正实际上是对强者的偏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人们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该多关注一点善弱者。但这要看制定规则的是谁,如果是虎狼们,羊们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

  多少年来,人类总是以地球老大自居,近年来有的人更加狂妄:要征服宇宙。可是人类是什么?地球是什么?文章最后说“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半点。”“神”就是上帝,就是宇宙的主宰者;“我们”不仅指地球,确切地说是指人类。作者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平和的语气,却极具震撼力的告诉人类:地球仅仅是上帝眼中的一个斑纹,而人类只是斑纹中的小小的分子。由此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恢复对自然的敬畏。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体会,倍感本课教学之难。但“难者亦易乎”,所以打算从最容易的方面入手,比如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斑纹的特点,然后再了解这些斑纹与动物的生命状态之间的关系及本身的意义,最后在通过讨论和探讨文章所隐含的社会内容。也就是采取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当然,教师从文中得到的体会和启示,不可能完全从学生那里得到体现,学生只要能理解到社会层面就已经不错了。另外,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用词非常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作者人生的智慧和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理解和体悟这些语言,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出现的大量词汇。

  2、了解斑纹的特点作用,体会它们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

  3、理解文章所隐含的社会内涵,培养学生对形象艺术的表达(记叙描写)和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4、学习文中形象生动的描写语言和拟人化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说明:因为现在的学生词汇量相对较少,所以积累词汇是每篇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的第一和第二两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的第三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由于课文内容相对较难,两课时恐怕有点少,所以要求学生应该有充分的预习。预习作业:1、整理字词,注音解释。2、阅读课文,基本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最起码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动物的斑纹,在文章中做出标记)。

  教学工具:

  幻灯片

  教学方法:

  研读讨论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

  (幻灯片打出本课教学目的)

  主要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斑纹的作用和意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斑纹》,首先检查预习第一题

  (用

  幻灯片打出本文的生字词)

  逶迤 伺机 蜕皮 鱼鳍 鹰隼

  精湛 酝酿 蟄针 蛊惑 疱疹

  妊娠 罪孽 老趼 镌刻 碾砣

  (提名学生注音解释)

  师:介绍作者。(幻灯片打出)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课文选自她的优秀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曾获冯牧文学奖。近年来,周晓枫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她的这篇散文,同学们从中会有所体悟。动物的斑纹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蛇和其它几种动物的斑纹。

  (播放蛇和其他动物图片的幻灯)

  (说明:对作者介绍不能面面俱到,主要突出作者的文风和写作特点,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评论家的赞扬更能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热情;幻灯片的放映,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现在的学生对蛇及其他稀有动物很生疏,见过的不多,近距离观察的更少,因此她们对蛇一类的动物即恐惧又好奇,直观的画面色彩,会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以引起他们大脑的兴奋,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觉?

  生:很好看!

  生:花纹很鲜艳,但我见了蛇,就害怕!

  师:不要紧,学了课文后,你可能会改变这一感觉。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搜集课前的预习标记,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师:文中写了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生:写了蛇、蓑蚰、鲑鱼、鹰隼、老虎等动物的斑纹。

  生:还写了大地的斑纹。

  师:还有吗?

  (无反应)

  师:请大家再看看最后三节!

  生:还有生活用具上的。

  生:还有人们记忆和情感上的。

  生:我们的地球也是斑纹。

  师:、好!也可以这样说,最后三节写的是生活中的、人们心灵的、上帝眼中的斑纹。

  师:下面我们先看动物的斑纹。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生:没有。

  师: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生:身体、行为。

  师:就是写他们的生命形式和生命状态。请同学们看1――5节,文章对于蛇写了哪些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生:形体柔软细长,无四肢;色彩斑斓绚丽。

  生:能盘成螺旋形,横向运动时“S”形,纵向运动时向一条线。

  生:它的食物主要是鸟。

  生:身体柔软,富有弹性;他终生生长;攻击猎物时发声,武器是毒牙;攻击时绝不留情。

  生:还有它运动时没有声音。

  师:文章写蛇的这些方面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为了暗示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师:回答得好!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用幻灯片打出)

  运动形态、感官特点

  蛇 觅食能力和嗜好 生命形式

  生命特点,终生生长 生命状态

  进攻工具和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6、7两节,文章除了写蛇之外,还写了其他的动物,意在说明什么?

  生:意在说明斑纹的起源。

  生:这些斑纹都“受到造物的青睐”。

  师:好!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上帝的杰作。下面请同学再看8、9两节,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

  生: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区别。

  生:第8节后半部分看不懂。

  生:第9节的前半部分好像写的是动物斑纹的模仿。

  师:谁模仿谁?根据上面的内容,能不能分出类来?

  生:好象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互相模仿。

  师:还写了什么?

  生:下面的看不太懂。

  师:有些内容暂时看不懂不要紧,我们下面再解决。从刚才同学们的概括来看,这两段写了生命的分类、斑纹的拟态。(用幻灯打出这一层的内容)

  其他动物 斑纹的起源

  上帝的杰作

  生命的分类 肉食者和食草者

  斑纹的拟态 强者和弱者,善与恶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1——14节,作者写大地的、生活中的、人们心灵中的、上帝眼中的斑纹,想说明什么?

  生:(沉默)

  师:看11节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春夏秋冬的不断循环。

  师:对!反映的是一种自然规律。那么下面呢?注意“修饰”和“损害”?

  生:是不是指幸福的生活和不幸的生活?

  师:很好!心灵的斑纹指什么?

  生:记忆、爱和很。

  师:上帝眼中的斑纹说明什么?

  生:地球和人类在上帝眼中非常渺小。

  师:很好!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一层的内容。(幻灯片打出)

  大地的斑纹: 呈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

  生活中的斑纹: 平淡或复杂、贫穷或富有、

  悲伤或幸福的生活图景……

  人们心灵的斑纹:人们成长的经历、爱和很的轨迹、

  仕途的坎坷……

  上帝眼中的斑纹:地球只是一张地图,人类只是地图上的'一些斑点。

  地球和人类的渺小。

  师:根据以上的理解,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生:先写蛇,再写其他动物,再由动物写到大地,,又写到人类,最后写到上帝。

  师:其中含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好象是由具体的到抽象的。

  师:对!本文就是由形象具体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再引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幻灯片打出)

  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或语段,体会其含义。

  ②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以备下课提问和讨论

  ③划出你认为用的生动形象有趣的词语,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下课。

  课后反馈:

  师:这一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动物的斑纹是这么漂亮,而且作用还这么大。

  生:是的,我也有同感。动物的斑纹能体现他们的生命形式和生命状态,简直不可思议,就像我们穿衣服,有时觉得无所谓,,但仔细一考虑,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冬天和夏天的衣服能换过来穿吗?很显然不行,这就是生命的需要。(好!)

  师: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生:有。第八第九节,还不是太理解。。

  生:最后“上帝的斑纹”的含义也不是太清楚。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幻灯片打出本课的教学目的)

  体会对斑纹的理性阐述和对斑纹的形象描述。

  师:上一课我们理解了斑纹的基本内容,这一课我们先体会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根据同学们的反映,大家对第八第九、第十三十四和作者全文深层的构思还不太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先阅读第八节,然后来理解这一段的深层含义

  生:(读第八节)。

  师;这一段主要写动物种群的分类,有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为什么“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

  生:因为食肉动物是捕猎者,不需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而食草动物是弱者,是被捕猎者,时时担心被食肉动物攻击,所以才有这些特点。

  师:很好!为什么“虎一般单独生活,而他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

  生:因为他们强大,它们蔑视弱小动物;而弱小动物,因为弱小,就希望通过群居来获得一点安全感。

  师:很好!这就是说生存的需求往往决定其个性特征。那么,弱小动物能不能通过群居的形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像老虎这样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如果饥饿了,那么他们就不会考虑弱小动物是独处还是群居。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一段最后写道:“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作者仅仅写的是动物界吗?

  生:(沉默)

  师:我们人类社会有没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

  生:有。

  师:有没有老虎对小羊的行为表现?

  生:有。

  师:这就是说,动物界的这一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复制:

  道德和尊严不能给弱小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九节,理解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

  生:(读第九节)。

  师:怎么理解“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生:弱者打不过恶者,所以只能以毒攻毒。

  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真的能以毒攻毒吗?

  生:不一定。

  师:是的。(用幻灯片打出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虽然说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但是许许多多无谓牺牲的惨痛教训,使得弱者也不得不选取这一无奈的策略。善恶的界限正在逐渐变得模糊难辨,善者不善,恶者不恶。但恶者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险恶的用心,从而最有效的捕获猎物;而弱者仿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被恶者发现,从而逃脱恶者的猎杀。两相比较,善者虽然形象凶恶,其实非常可怜,令人同情;而恶者虽然形象似善,或者酷似善,其实更加可恶凶险,攻击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师:对“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将最早被消灭”这个句子理解不理解?

  生:(沉默)

  生:不理解。

  师:那末大家讨论一下!

  生:还是不理解。

  师:恶者如果把罪恶的目的都露骨地写在脸上,那将会怎么样?

  生:大家就会一起围攻他。

  师:如果太弱小呢?

  生:那就逃跑。

  师:对!(用幻灯片打出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恶者如果公然露恶,那么或招致众怒,成为过街老鼠;或他人最起码可以提前防备,逃之夭夭。同样善者也不敢把原始的优秀品德展示得一览无余,否则龙逢、比干者就是他们的榜样。生活中,有许多率真而疾恶如仇的人遭到打击报复就是证明。

  师:怎样理解“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这几个句子?

  生: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师:好!下面请大家阅读第十二至十四节,然后讨论几个句子的含义

  生:(读)。

  师:。“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说抽象的斑纹,是心灵上的、情感上的斑纹。

  师:对!就象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斑纹,这是生命的又一神奇处。

  师:“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这几句会引起你哪些思考?

  生:地球在上帝眼中太渺小了。

  师:是的。(用幻灯片打出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神”就是上帝,就是宇宙的主宰者;“我们”不仅指地球,确切地说是指人类。作者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平和的语气,却极具震撼力的告诉人类:地球仅仅是上帝眼中的一个斑纹,而人类只是斑纹中的斑点。由此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恢复对自然的敬畏。我认为为这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

  师:下面我们体会欣赏文章对斑纹的形象描述。上课前我搜集了学生们的标划,然后选取了在学生中间覆盖面广的几个句子。下面看第一个句子,在课文的第一段。

  ①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一条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师:这几句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生:“省略”、“简约”、“用心险恶”用得好,表现力很强。

  师:是的。“省略”、“简约”、“用心险恶”都是人类行为的用语,用在蛇的身上,生动而新奇。既恰好的说明了蛇的形体特点和人们见后的心理感受,又与它那“斑斓的图案”形成极大的反差,使读者既厌恶恐惧,又好奇惊叹。

  师:大家再看第二个句子,在第二段。

  ②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师: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生: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了蛇的形体和运动特点。

  师:为什么是“几何爱好者”?

  生:它时而是平面,时而是立体;时而是直线,时而又是曲线。

  师:对!这一切表演的诸多造型,全归功于作者的奇妙用词和恰当的修辞。

  师:大家把书翻过来,看第四节中一个句子。

  ③蛇的报复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代价,以余生的残疾补偿它受到破坏的几秒种的宁静,直至抵押生命。

  师:这几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生:用了对比手法,很好的说明了蛇的狠毒。

  师:不错。“不识趣的打扰”“ 几秒种的宁静”, “付出”的是“余生的残疾”“直至抵押生命”,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蛇的狠毒真让人心惊胆颤!

  师:同学们再看第六节中的一个句子。

  ④水族馆里看到蓑鮋 ,竖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鮋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鮋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

  师:这几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非常生动和形象。

  师:“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鮋的外貌特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这一比喻说明鮋的图案的复杂;“收集乐趣”用的是拟人手法,说明鮋的图案的繁多;“傲慢”、“懒散”是说明鮋的形体特点。读后觉得作者写的不是鱼,而是人。简直是妙趣横生。

  师:同学们再往下看,第七节的这个句子。

  ⑤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师:这几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生:分别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各种动物斑纹的色彩绚丽。

  师:是的。用了这么多修辞手段,形象地说明了许多动物的斑纹,七彩汇聚,令人眼花缭乱,连造物者都青睐,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师: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生:善于把写人的行为和思想情感的词语,用到动物身上。

  师:很好!读周晓枫的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呢?这一篇文章我们就理解到这里,如果哪些同学还有问题,,下课后,我们可以单独讨论。下面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

  ②课外阅读周晓枫的散文《斑纹——兽皮上的地图》、《鸟群》

  课后反馈

  师: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生:对作者的议论有了一些认识,比如强者和弱者、善与恶的行为特点。

  生:对“对自然的敬畏”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师:有哪些建议?

  生:善恶界限的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我们还不太了解,希望老师能多举些例子。

  生:有些问题,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有跟不上的感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是有几个问题今后需要注意:

  1、读的不够。有些学生因自觉性不够或读书的习惯较差,或因没有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好,对课文内容不熟,导致听课麻木,反应迟钝。

  2、有些问题的设置可能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二的学生虽然年龄已接近成人,但他们的社会阅历毕竟不多,对文本隐含的深层内容不能透彻的理解。不过这也很正常。

  3、课时安排不够。像这样篇幅长、内容深的文章,起码要有三课时。多增加一节课,学生就会有更多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