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

时间:2023-10-12 12:44:37 炜玲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1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主旨】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的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结构特点】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 通 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 有动于中(中 通 衷,内心)

  二、古今异义

  1、如赴敌之兵(兵 古:军队 今:士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古:自然 今:天空)

  3、金铁皆鸣(金铁 古:兵器 今:金属名)

  三、一词多义

  1、既

  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2、金

  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

  于行用金(五行之一)

  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

  3、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

  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4、而

  悚然而听之(而,连词,表修饰,译作“地”)

  忽奔腾而澎湃(而,连词,表并列)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草拂之而色变,木遇之而叶脱(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而,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一般用在主谓之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且”)

  四、词类活用

  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3、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

  4、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2

  一、文学常识:(2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清明:清朗明净

  (2)物过盛而当杀 当杀:必定衰败

  (3)黟然黑者为星星 星星:点点白发

  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 夜:名作状,在夜里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名作动,结果实

  (3)百忧感其心 感:使……有感触

  (4)万事劳其形 劳:使……劳累

  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悚然:惊恐的样子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疾走:快跑

  (3)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心中。摇:损耗。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戕贼:伤害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但闻:只听说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砭:刺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霏:浓密的样子

  (9)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正

  4、解释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表修饰连词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表并列连词,并且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表并列连词,并且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表承接连词,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表承接连词,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表修饰连词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表定语后置,助词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代词,代指头发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表判断语气,助词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以:介词,把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以:介词,凭,用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 之:表去独,不译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之:代词,指代秋风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之:助词,的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之:去独,不译

  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判断句)

  3、商,伤也。 (判断句)

  4、夫秋,刑官也。 (判断句)

  5、胡为而来哉? (介宾前置句)

  四、翻译句子:(13分)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3分)

  ——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

  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分)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

  ——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五、读课文,回答问题(要点):(12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3分)

  答:秋声。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秋声气势汹涌,来势猛烈。形象化的比喻,借有形描绘无形,化虚为实,写出了秋声之形,引出作者的悲秋之情。

  2. 第二自然段在描写秋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与写秋声有怎样的联系?(3分)

  答: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意萧条,山川寂寥,秋气凛冽摧败草木,秋心肃杀,秋乐悲伤。烘托秋声之悲,衬出欧阳子内心之悲凉。

  3.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聆听秋声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而人生,悲秋伤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作者透悟人生,渴望超然尘外,心境淡泊。

  4. 文中两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3分)

  答:以童子少不更事、不解风情反衬欧阳子历经沧桑、感慨良多;以秋虫唧唧烘托欧阳子心境悲凉孤寂。

【《秋声赋》教学参考知识】相关文章:

《秋声赋》译文08-08

《秋声赋》全文及译文08-25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08-04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11-10

《秋声赋》的原文及其翻译07-29

《秋声赋》的原文及其赏析08-24

秋声赋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11-15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12-02

《秋声赋》说课稿(通用10篇)06-15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