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选修《朋党论》教学参考

时间:2021-04-06 09:35:49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选修《朋党论》教学参考

  一、教学要点

苏教版选修《朋党论》教学参考

  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文章简析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据李焘《续资治通鉴》记载:“初,吕夷简罢相,夏竦授枢密使,复夺之,代以杜衍,同时进用富弼、韩琦、范仲淹在二府,欧阳修等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言进贤退奸之不易。奸,盖斥夏竦也。竦衔之。而仲淹等皆修素所厚善。修言事一意径行,略不以形迹嫌疑顾避。竦因与其党造为党论,目衍、仲淹及修为党人。修乃作《朋党论》上之。”

  全文五个段落。

  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范仲淹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未尝不各为一党,不可禁也,在圣上鉴辨之耳!”范仲淹所说的朋党有正邪之别,也就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小人之别。这是两者共同之处,但欧阳修的认识则要更加深入,他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自然得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这一段由上一段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自然而来,呼应文章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从多角度列举事例,论证十分有力。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此文是针对保守派的朋党之诬,“缘事而发”,但作者并不因此而咄咄逼人,空发议论。而是以透辟的论述,翔实的论据,“折之至理,以服人心,’(苏轼语)。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故君子之朋,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逐步深入剖析的.思路,而且感受到了对比手法鲜明的艺术效果。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使读者“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不能不为其鞭辟入里的论述而折服。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尧、舜、周武之时,用君子之朋,使天下大治,国家兴旺;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之时,小人擅权,谗害忠贤,结果“皆乱亡其国”。这些铁的事实、正与反的鲜明对比,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为人君者”,只有辨君子与小人,亲君子之朋,远小人之朋,才能使天下大治的道理。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致的说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转折句式。例如:“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然皆乱亡其国”。这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同时,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个“莫如”,“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前三个“莫如’’用于排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后两个“莫如”则见于散句之中,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显示出抑扬顿挫之美。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四、参考答案

  1.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4)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5)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翻译略,文章的主要观点是(4)。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写作目的的角度看。(2)从这些观点相互之问的关系看。(3)从这些句子和有关段落及全文的结构关系看。

  2.文章中有多个层次的对比,结合具体句子说说其中一两处对比的作用。

  文章无论是举例还是说理都运用了对比,每一段都有对比。(参见文章简析)

  四、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君主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由于共同的道义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是由于共同的利益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治理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王,只要废退小人的假朋党,而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国家就会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罐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在朝廷做官,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共计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无数个臣子,无数个臣子各怀着不同的心思;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颗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兴盛。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朝廷上的名臣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纣;能禁止、断绝贤能的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他们的国家都因此致乱而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没有人赶得上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让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

  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主的,可以借鉴。

【选修《朋党论》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朋党论》阅读练习04-23

《朋党论》优秀导学案06-21

《朋党论》文言文翻译02-14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朋党论》03-21

朋党的争吵01-09

朋党的争吵故事11-05

朋党论_欧阳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朋党之争成语解释01-13

高二选修语文《看不见的珍藏》教学参考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