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2-12-06 12:15:12 八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预习作业:查资料,每个同学找出我国3种生物入侵者(现象)并且用50字左右的一段话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导入。

  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属菊科植物。这种花色泽亮丽,在花市上被称为“幸福草”,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在苏浙沪一带和广东省,加拿大一枝黄花近年来使植物大面积死亡,果园、农田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危及生态安全。(学生自由发表评论,教师引入生物入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在文章中找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用波浪线划出)

  第1小节

  2、学生用△符号标出文章中所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且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蒲公英,鱼虾是不是?)

  入侵者有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并且造成当地一定的损失。

  3、文章8个小节,学生用——符号划出中心句,或者在旁边总结,要求每小节大意都要与“生物入侵”有直接关系。(考虑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生物入侵者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段,人类文明早期,没有人为干预,生态系统不失衡。

  第三段,物种在新环境可能无节制繁衍,例............第四段,生物入侵者威胁物种多样性。例............

  第五段,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

  第六段,生物入侵者很难控制。

  第七段,物竞天择VS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惊人。(不同的观点)

  第八段,采取的措施。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教师简要叙说):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每人2处)?还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每人1处)(文中各段落空白处注明)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提到一种说明方法,就让学生再找其他用此种方法的地方)

  1、列数字:①“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②耗资数十亿美元——————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①举蒲公英等为例——————具体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③蔬菜、水果、宠物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生动形象说明: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生动形象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词语的好处有准确性与生动性。

  三、自主探究

  1、其实,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还是很多的,设置“你还认识我吗”环节,图文(在课件中出现)展示文章中出现的入侵生物的资料,让学生辨认,解说。

  2、学生自主展示“我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现象)”(主要在我国出现)(主要是学生朗读课前找到的资料),教师补充(也许,做好准备)几种现象:薇甘菊、水葫芦、飞机草等。(材料在课件中出现)

  四、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五、作业

  1、准备的反馈练习

  2、拓展延伸作业,其实这篇文章只粗略谈到防的措施,而如何治呢?课后可以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谈谈具体的防治措施。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3

  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第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第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5

  第二课时

  一、写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组同学依次接龙,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情节),承接上面的内容,时间每人2分钟,到结尾的同学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把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更精彩。

  4、评说:对每组的故事进行评价,结合故事的组成要素分析,学会写故事。

  二、练笔实践

  1、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2、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4.将推荐的佳作投影出来全班点评,修改,再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

  【范文引路】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师总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

  (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教学目的:

  一、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二、发挥联系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写故事

  教学难点:故事给人启迪

  教学过程:

  一、理解莫言对故事的论述,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

  我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表达的观点: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故事的'体验,用几句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阅读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或写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师讲授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写故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读者能不能通过你的文笔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呢?

  (一)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如亲情、友谊或其他的社会现象。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有时一个故事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为你故事的主题。

  (二)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写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开头部分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将要去做何事;中间部分要详细具体地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经过,叙述中还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结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结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写好一个故事,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在情节中设置一些小悬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结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但写得一波三折,中间还设置了一些小悬念,读来引人入胜。

  (四)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故事中一般还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过其性格或形象来体现故事的意义。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如《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过程,也体现出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三、布置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实践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选材

  可以写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现暖心的故事,歌颂真善美;可以揭露骗局,抨击假恶丑。

  (三)选择的某事件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写完后读给别人听,看看是否能够吸引他们,并参考他们的意见作出修改。

  四、选取生活故事,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明确要求:围绕写作实践题,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发一则故事,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合写作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构思:

  第一步,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填充的词语既是故事情节的核心要素,也能引发故事的题目意蕴。如《窗的故事》,透过这一扇“窗”能够看到什么?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又如善恶、美丑、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写作提纲,构思主要情节,设计情节的波澜起伏。以《窗的故事》为例:

  开端:根据情节设置人物,设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如何出场,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再现故事场景。

  发展:描述关键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愿望;通过情节发展,激活不自觉的愿望,与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高潮:将主人公送上满足愿望的求索之路,矛盾冲突激化,表现冲突场景。

  结局:矛盾冲突得到戏剧化解决,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第三步,发挥合理联想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结合《窗的故事》,重点围绕小说高潮部分进行片段练习,写好后展开讨论,说说哪些细节准确传神,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学生课堂写作实践

  六、板书

  写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

  (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7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xx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

  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背景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没有一个使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四)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点⑶人物⑷生活细节⑸主题⑹意义、主题

  (五)写故事的要点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头有尾,要素齐全,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5、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6、内容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大胆想象,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 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 基本教学流程:

  (一)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 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 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 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 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

  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 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 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 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

  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 提出突破口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 集体讨论。

  (1)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 “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 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

  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 归纳、巩固。

  1、 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2、 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23

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04-29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04-29

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教案04-29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雪》教案12-05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03-31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10-1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9-07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