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语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10 12:04:04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学语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 ) 轩榭(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蔓延( )

  着眼( ) 蔷薇( )

  败笔( ) 斟酌( )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二、图说苏州园林--藉苏州园林赏天堂风光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的御花园时,都选择在苏州园林拍摄,就是因为苏州园林别具匠心,更加美丽。

  师:为什么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因为阅历是一笔财富。你如果没有到过北京园林,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识见。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还是那句话,钱够多,就带上我!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为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分钟,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开头,但是也可能在中间;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又要求自己适当概括,总之,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布局谋篇

  投影:

  且行且思:

  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

  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师:而且还要对提纲进行论证,调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大家仔细看看本文的结尾,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

  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