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09 10:52:22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四、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驻足赏析

  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

  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板书--乐)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

  组2:我们选的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乐之。”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

  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板书:寓情于景

  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板书--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游小石潭,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细品味柳宗元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齐读《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细腻,很生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

  结束课堂: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

  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酿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老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发展。我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

  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不上精彩。我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03-2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2-28

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06-05

文言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三则06-13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案例05-11

《小石潭记》改写12-17

小石潭记说课稿11-04

小石潭记赏析精选02-26

《小石潭记》说课稿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