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描写论语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2-08-04 10:00:37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描写论语的手抄报内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手抄报吧,手抄报具有开拓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论语的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论语的手抄报内容

  【论语中的故事—第八章】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先生的文章我们都听过。夫子关于天性和天道方面的言论,我们很少听到。

  文章:指与礼乐制度相关的学问,诸如礼乐史书一类。性:人之性。天道:古人有效天法地的思想,认为制度是先人仿效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所以比礼乐制度更本质的就是天道。而天道领悟起来确实非常难,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老子的《道德经》,那里面说的多是天道。

  所谓不可得而闻并不是孔子不谈或者不懂,而是很少论及。虽然很少论及,比如那句著名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但是性,还是性之源,是最基本的人性,但是《论语》中并没有载录,西方到了中世纪之后才明确提出类似的理念。

  一、《论语》中有二章有关人性的记载,第一章在季氏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作为君子要注意三点: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注意在色上的修持,莫要沉迷于其中;到了血气方刚的年龄,要警惕逞强好勇;到了年老了,血气已衰,要警惕贪婪。

  作为人性,定义它、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概念相对容易,难的是认定究竟什么属于人性,只有准确界定它,才有指导意义。只有那些古今中外都通用、亘古不变的人性,才是真的人性,比如上述一章。

  年轻的时候,在色上是很难把持的,孔子曾经对宰我白天睡觉很生气,为什么?过去没有ktv,没有夜市,晚上可供消遣的地方基本没有,你就是想去天上人间逛逛,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因此大家睡觉通常都比较早,很少有觉不足的时候。当然,可供消遣的活动虽少,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宴饮和夫妻之间的夜生活。宰我总是白天睡觉,可能跟夜里活动太多有关,孔子因此要他在这方面节制。

  古人尊重人性,不是去戒除,让人们做苦行僧,而是认为要适当,中庸嘛。这就是戒之在色的意义。

  如果是人性,不独对古人有意义,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这一点看看周围的情况就知道了,最近出了个案子,好像是一个年轻人杀了一个九十岁老太。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有度不是说不该有,或者说应该少有,而是说年轻人情窦初开,容易冲动,容易不节制,要注意。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周围的人为了一个碰撞,一句话,一个眼神,酿造了多少血案?冲动的年轻人们为之付出了多少代价?

  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这一点,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很难过地告诉我:你姥姥年纪大了。我很奇怪,姥姥年纪就是很大啊。母亲说,不是这样,原来我给她钱,她都不要,这几次我给她,她都接着了,人要老的时候,就喜欢钱。

  母亲很孝顺,特别是对姥姥,说这话的时候,母亲流泪了。好像母亲给我讲完这句话没几年,姥姥去世了。

  母亲的这种理解说明了一点,在过去的民间,虽然大家未必都读过《论语》,不能像孔子这样总结的条理分明,但是这些通俗的道理大家都懂。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观察自己的周围,在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关怀,虽然他们未必能用得了多少,但是他们喜欢拥有,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当然,孔子讲这些话的时候,不是为了像我这样将它通俗化。比如“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句,他主要是提醒执政者在到了一定年纪之后,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婪。

  关于这一点,感兴趣的人可以多去读读历史,像《春秋》、晏子春秋一类的书,经常有这样的记载与论述。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孔子论述人性的又一章节,记录在阳货篇里。

  孔子认为先天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后天的教化才使人们出现了差异,有的好,有的坏,有的恶,有的善。这个好理解,类比一下不同家庭、不同国家的人的素养可以很容易的知道。

  到了战国时期,对于人性的研究出现了分歧,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那么孔子主张什么?

  孔子认为人生来是有欲望的,寻求满足这些欲望的行为是正常的行为,它无所谓善恶。但是如果每个人不加限制地满足私欲,将导致人们互相伤害,所以主张以礼法约束之,人们要将自己的行为之纳于礼法许可的轨道之中。善恶是有了道德法律这些社会规范标准之后才有的对人们行为的区分,没有是非的标准也就无所谓善恶。

  孔子的思想与荀子和孟子都有所不同,如果非要说接近于谁不可,荀子的观点与孔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所谓的那些人与生具有的人性,在荀子眼里属于人类固有的劣根性。

  二、《论语》中也有与天道有关的一章,不过不是直书胸臆,如下: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知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篇)

  孔子说:我不想再讲什么了。子贡说:先生如果不讲了,让我们学习什么呢?孔子说:天讲过什么话吗?四季运转,万物随之生灭。天讲过什么吗?

  很多人认为这一章孔子似乎是在发牢骚,感到疲惫了。也许有这么一点因素,穷年累月的讲着相同的东西,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有点感慨也是正常的。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忽然想向那些教过我的老师们致敬,他们日复一年的重复着那些枯燥的东西。

  不过,孔子说“天何言哉”可能不仅仅是在发感慨,而是在发感慨的同时,也告诉了子贡一件事情:所有的学问都在你身边。

  四季运转,万物生灭,背后就是天道,所谓天道,人们现在也叫它做自然规律,古人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支配这种规律,而在他们心里,天又是至高的,故称之为天道。

  孔子对子贡讲的话,庄子曾经用一句不怎么雅的话表述:道在屎溺中。

  礼乐制度的精神,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感知(温故而知新),可以用忠恕的方法去推理,可以用自然的现象来比拟(天道),可以从自身来体会(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老师所能给与的,只是一个方向,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努力。

  对于这一点,颜回的故事似乎可以佐证,老师讲,他就认真的听,很少反驳,回去之后就去体会,去研究,不但能举一反三,还能闻一知十,成为了孔门之中为老师和同学们都认可的最优秀的一个人,连孔子都感叹:“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篇)

  大家都是在听老师讲,为什么颜回得到的比别人多?这是值得深思的,自己努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答案,会比等待老师的结论让你收获更多。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不是夫子不讲,而是讲了要懂,这句话大约也有这方面的含义。

  论语名言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我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欢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我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我,小人求之于别人。)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7、当仁,不让于师。(应对着仁德,就是教师,也不一样他谦让。)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细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我,这样能够说是好学了。)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忙自我培养仁德。)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3、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能够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1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仅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我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我,只求自我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2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到达仁,仁就来了。)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样样?”孔子说:“这也算能够了。可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2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8、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研究,必须会有眼前的忧患。)

  30、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须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仅有牺牲自我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我,只怕自我不了解别人。)

  3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我站得住,也要帮忙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我过得好,也要帮忙人家一同过得好。)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当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当自我反省自我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5、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一样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样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8、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够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0、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我,也就能够不离经叛道了。)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欢乐,有仁德者长寿。)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自我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我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46、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样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8、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我,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终凋谢的。)

  50、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描写论语的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描写国歌的诞生的手抄报内容08-30

关于论语手抄报05-07

读书的感觉手抄报内容内容08-30

科普手抄报内容09-22

自然手抄报内容08-21

爱心的手抄报内容09-28

戒烟手抄报内容09-27

德育手抄报内容08-31

自信的手抄报内容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