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科技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时间:2023-04-28 20:00:57 禧雯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技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科技节原名为科技文化艺术节。科学知识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科技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技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目录
【1】科技节相关内容【4】科学小实验
【2】中国科技历程【5】关于科技的名言
【3】科技的小知识【6】科技的作文

  科技节相关内容

  翻开科学知识技术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也是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从猿人的餐风露宿,到现代人的星际旅行;从古代的烽火传讯,到现在的互联网络;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今天新型能源的充分利用……人类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得益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无不得益于对科学知识技术的掌握。如今科技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便捷和精神生活的愉悦。可以说,是人类造就了科技,科技也成全了人类,人类和科技是相互依存的。

  活动背景

  创办于1991年,上海科技节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开办31年来,上海科技节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始终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节”为定位目标。近年来,上海科技节更是以打造创新成果发布会、科技产品展示厅、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公众的科技嘉年华为愿景,进一步提升了作为全市重要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活动内容

  整个科技节分为开幕板块、惠民板块、论坛板块、赛事板块、科艺板块、青少年板块、视听板块、企业版块、联动板块、闭幕板块,体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就,体现科技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继续为讲好科技故事、传承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引领全社会崇尚科学的价值观而努力。

  活动进程

  2022年8月20日,2022年上海科技节在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2022年8月26日,2022上海科技节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智慧湾上海科普公园举行。

  科技的'作用

  1、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对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又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

  2、经济发展,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3、军事上战斗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同选择。

  4、政治上影响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 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

  返回目录>>>

  中国科技历程

  古代中国

  ――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

  ――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 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并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家团体。

  1928年6月9日,国 民政府成立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学家蔡元培先生为首任院长。1929年9月又组建了国立北平研究院。到1935年,全国各类专门的科研机构已超过了70个。国 民政府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把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移植到了中国,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育和政府较少干预的欧美式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中国北京猿人(俗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科研成果。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多钟,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不久的裴文中和其他4名工人,在北平(即今北京市)附近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堆积层中,发现了一个半露在地面的猿人头盖骨。这就是后来名扬中外的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完整头盖骨。

  这时的中国科技界已不再与国际科技界隔绝,科技交流逐渐增加。一批有成就归国科学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地理及气象学家竺可桢,林学家梁希,物理学家叶企逊、周培源、吴有训,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化工学家侯德榜,土木科学家茅以升等。叶企逊、吴有训、周培源、王淦昌、谈家桢等一批中国的杰出人才出国深造。近代力学奠基人、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控制论之父维纳,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等先后到过中国。

  抗日战争(1937-1945)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及各研究所先后内迁至四川、广西和云南,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一批日后颇有成就的科学家,如李政道、杨振宁、黄昆、吴文俊、朱光亚和林家翘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中国成立

  ――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特别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时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 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 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文 化大革命

  ――科技事业遭受重创

  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 化大革命"。这场政 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1976年10月,"文 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

  ――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他用澎湃奔放、抒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喜悦心情和踌躇满志。这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将由乱到治、由衰到兴。

  不久以后,1978年12月,召开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5年初,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对其科技发展目标进行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调整。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在此期间,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教兴国

  ――面向未来

  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案,投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6月,中国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表明中国从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1999年8月,中国政府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要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正在转变,一种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原则,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

  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发布决定公布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纲要确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

  由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历时一年多制定的这个纲要,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个国家科技规划。

  这部45000字的纲要突出强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同时在财税政策和建立研发平台上给企业大力支持。科技政策专家们设计了中国各类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增强竞争力的实现路径,提出到2020年左右,以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为基础,在各产业中造就一批效益突出、创新业绩出众、成长迅速、实力强大的中国企业,并使其中佼佼者跻身世界500强,形成"航母级"企业。

  高新技术成就

  空间技术

  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完成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5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0多种类型、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中国空间科学事业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并进入近地轨道。1981年9月,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了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一箭多星的目标。以后又相继发射了“实践4号”、“实践5号”卫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84年4月,东方红2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了各种卫星通信实验。1997年5月发射的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为很多部门提供服务,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升空,得到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1999年10月,中国与巴西 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更为先进的资源2号卫星发射成功。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备进入预定轨道。同年12月,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入轨。2005年5月25日,我国又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1号和纳星1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运载火箭

  中国自主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截至2005年4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84次发射,成功的将90余颗中国和外国制造的卫星、4艘神舟无人飞船和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从1996年~200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42次获得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的长征-2E捆绑火箭,经适当改进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在长征-2火箭基础上与1984年研制成功出长征3号运载火箭。其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为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系列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1985年中国政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的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发射中心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中心,中国航天器发射中心能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执行中轨道、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以创下发射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发射第一枚地地导弹、发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胜利的实现第一次洲际导弹的太平洋发射、第一次“一箭三星”、第一次向国外卫星提供搭载服务、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九个第一而载入史册。在我国成功发射的卫星中,有三分之二由该中心发射。我国的七艘神舟号飞船都是在此成发射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1970年开始筹建到1983年建成的,共有测试发射、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六大系统,拥有上万台先进精良的设备仪器,是世界上一流的发射中心。为适应对外发射服务,中心建成了亚洲最高大的卫星厂房,西昌已被确定为举世瞩目的“嫦娥工程”的发射场系统所在地。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发射国产卫星到承担国际商业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极轨卫星到将要开展探月卫星发射等,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于1967年建成投入使用,能够完成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已成功完成了多种运载火箭、风云1号气象卫星、一星等大型发射试验任务。除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一星通信卫星外,中国与巴西合作的资源卫星等也陆续在此发射。

  载人航天

  中国的载人航天研究成果骄人。1975年,我国成功地发射并收回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次成功发射,经过21小时11分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2001年1月10日有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七天、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航天已掌握了天地返回技术,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的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也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飞船连续绕地球飞行14圈以后,于16日6点33分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使中国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2006年10月12日至16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进入太空并胜利返回。2008年9月25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神舟七号进入太空,9月27日由翟志刚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入太空,首次完成太空行走,在我国航天史上谱写出了辉煌的一页。

  中国现已拥有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核技术

  我国的核技术研究始于1955年初,1 964年10月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后第四个掌握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后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空爆试验。1971年9月中国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两弹一脡”尖端武器设备的成功,标志我国进入核大国行列,增强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成功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并使我国在一些原属空白的重要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过于1991年自主设计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为31万千瓦。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则有中法合作建设,于1994年2月投入商业运行,每天发电量超过100亿度。截至2004年9月,我国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始建于1999年10月的我国最大的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到2005年在建机组全部投产后,我国核电保有11机组台、9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左右。通过核能发电,我国每年可以减少燃煤消耗,从而大大减少了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包括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排放,以及减少空气中的尘埃数。1991年12月,我国与巴基斯坦签约出口30万千瓦核电站合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核出口项目,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出口核电站的国家之一。

  核技术应用的产业化领域主要有核医学应用、同辐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同辐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我国核技术应用主要在放射源生产、核医学诊断和集装箱检测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技术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03年,我国已有七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千家医院采用核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每年约有2000多万人次接收放射免疫检测和体内治疗。我国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已在40多种植物上累计育成500多个新品种植物,约占世界辐射诱变育成总数的四分之一,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30~40亿公斤。食品辐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辐照数量也日益扩大。截至2004年,我国的年食品辐照量已超过了10万吨以上,是世界上食品辐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还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核电站技术,向西方国家出口了核电站用的燃料。

  我国的核技术水平总体来说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技术甚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激光技术

  激光作为一种具有方向性好、高亮度、高质量、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多项优异特点的新光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国防、通信等领域,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产生。

  1961年,在王之江教授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1 964年我国用激光演示传送电视图像,并实现了远距离通话。

  1965年5月激光打孔机成功地用于拉丝模打孔生产。

  1965年6月激光视网膜焊接器进行了动物和临床实验。

  1965年12月研制成功激光漫反射测距机。

  1966年4月研制出遥控脉冲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用于国防工程。我国初期的激光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与当时的国际水平接近。

  1 964年我国启动了“6403”高能玻璃激光系统研究,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1965年又开始了高功率激光系统核聚变研究,1966年制定了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这些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有力的带动了激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为以后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核聚变是地球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激光驱动装置是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关键设备。我国于1987年建成的第一台惯性约束巨变激光驱动器——神光1号,输出功率2万亿瓦,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该装置在ICF和X射线激光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对神光1号装置进行改造升级,研制了规模扩大4倍、性能更为先进的神光2号装置,其总体性能位居全世界前五名,对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应用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型激光器技术方面,我国研制的3.8微米的氟激光器和1.315微米短波长氧碘激光器在功率和光束质量方面仅次于美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多波长可调激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发明的BBO、LBO晶体,以及KTP、钛宝石等晶体也以优异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并占有一定的份额。

  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以其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等特点而备受推崇和高度重视。我国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给予高度重视,促进新材料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加大新材料成果的转化,先后在各地批准兴建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在稀土永磁、人工晶体、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上5家大型锂离子电池企业中,我国占了2家。

  2004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江雷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的通过调节光和温度实现了纳米结构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水开关材料,这两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生物芯片、药物缓释等领域,前沿极为广阔。同时该小组还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工作,将功能纳米界面材料技术应用于纺织、建材等领域,成功的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超双输、超双亲特性的自清洁领带、丝巾、羊绒衫、西服等纺织产品和自清洁玻璃、瓷砖、涂料等建材产品。

  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防燃爆材料——稀土复合涂料,可以有效防护采煤作业由于物体摩擦、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空气中的瓦斯爆炸,从而大大增强了煤矿生产安全。此涂料不仅应用于煤矿作业中,还可用于航空、航天、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

  2004年,清华大学新型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抗菌保健功能纤维及其制品,被北京赛奇特种陶瓷功能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成具有保健功能的内衣、护具和床上用品等纳米陶瓷复合功能纤维纺织品及化妆品、养生功能饮水器等生活用品。该项技术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方面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新材料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热点。

  计算机技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当时我国的科学大师华罗庚、钱三强等人就开始思考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1951年起,他们开始聚集相关领域的人才,加入到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中。1956年我国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计算机技术列入优先发展项目,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研究成果每秒运算2500次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103机,次年又研制出每秒运算10000次的104机。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编译系统也于1961年试验成功。1 964年,我国研制出每秒运算5000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这是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但当时美国等先进国家已转入研制晶体管计算机。同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慈云桂教授等人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441B机,每秒运算达8000次。次年,441B改进到每秒运算20000次。197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突破了每秒运算百万次大关,该机的操作系统也由北京大学自行设计完成。

  1973年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根据飞行体设计的需要,要求中科院计算所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80年代完成十亿次和百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并且指出必须考虑并行计算的道路。1993年,10亿次句型机银河二型通过鉴定。2002年8月,我国每秒万亿次的联想深腾问世。2004年6月,10月万亿次的曙光4000A交付使用。

  个人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977年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世界上新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加速我国的微机工业发展的思路。并提出计算机工业以微小为主的方针,跟踪主流机型和主流器件,面向各行业推广应用。

  在我国计算机工业的形成阶段,由于计算机配套需要,带动了集成电路工厂IC芯片的生产,并使计算机工业逐步形成规模,由于确立了两小两微的发展方针,为计算机工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计算机应用市场也得到大力开拓。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软件发展依赖于整机和应用需求的发展,整机的发展依赖于芯片、部件及需求的发展,芯片的发展依赖于“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的发展,这里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是指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三大部分,即大底座、中间层和顶层。大底座即半导体材料制造,中间层是各种高速低功耗电路设计,顶层是硅编译等软件,即把逻辑设计图变成为工程布线图。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计算机,几乎全部都使用进口元器件、进口部件。国产集成电路等计算机元器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1世纪以来,李德磊的方舟、胡伟武负责的龙芯以及多思、国安等“中国芯”不到那涌现,计算机产业链国产化又前进了一步。

  龙芯系列微处理器是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龙芯通用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并与国际上同类主流微处理器兼容。用龙芯微处理器可以构成更安全的计算机系统,对防御黑客与病毒攻击有重要作用。2002年,龙芯一号通用微处理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现代通用微处理器设计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CPU产品无芯的历史,也标志着国产安全服务器CPU和通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产业化的开始。国内一批知名龙头IT企业发起并成立了龙芯产业化联盟,标志着我国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IT产业链条已经正式启动,形成国产关键技术去强大动力。

  返回目录>>>

  科技的小知识

  科技知识小问答

  1、人的一生大约要喝多少吨水?(80吨)。

  2、一个水龙头滴水,15分钟就滴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水,一年就会浪费多少吨水?(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几种方法?(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白头叶猴属于我国哪一级保护动物?(一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天灾”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灾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第三,必要的防洪措施跟不上,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7、1980至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1、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3、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4、蜜蜂怎样酿蜜?

  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5、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6、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7、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8、冰冻的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9、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10、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11、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返回目录>>>

  科学小实验

  实验一弹跳的泡泡

  实验材料:水、洗洁精、胶水、吸管、手套

  实验步骤:

  1、将水和洗洁精按照3: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用吸管蘸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较易破;

  2、将胶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时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带着手套接触泡泡,此时的泡泡不仅不易破,并且用手接触后还能弹跳。

  解密时刻:步骤1中的泡泡因水分蒸发,易爆,加入胶水后会变得很黏,水分就不容易蒸发,泡泡膜的强度增加,于是就能在我们的手背上蹦跳了。

  实验二颜色变变变

  实验材料:紫甘蓝、热水、杯子若干、白糖、柠檬、小苏打、碱面、白醋

  实验步骤:

  1、紫甘蓝切丝或切片,放入杯中,加热水浸泡,10分钟后,只留下水,将紫甘蓝滤去。

  2、准备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白开水各一杯。

  3、将泡过紫甘蓝的水分别倒入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和白开水中,这是你就会发现原本无色的液体,全部有了新的颜色,而且颜色还都不一样哦。

  解密时刻:紫甘蓝中含有花青素,当它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发生化学反应,于是就改变了颜色,整体来看,遇到酸性的物质显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显蓝色,在中性液体中显紫色。

  实验三自动升高的水

  实验材料:蜡烛、水、碟子、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在碟子中装入水。

  2、点燃蜡烛,放入碟子中。

  3、将玻璃杯扣在蜡烛上。

  4、当蜡烛熄灭时,观察水的运动。

  解密时刻:当蜡烛熄灭时,玻璃杯中的水会逐渐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杯中的氧气,减少的这部分氧气被水填充。

  实验四 彩虹糖

  实验材料:水、一包彩虹糖和一个盘子

  1.把彩虹糖按不同颜色放到盘子上,糖与糖之间间隔相近,相邻两颗颜色不同。

  2.向盘中缓缓倒水,没过彩虹糖一半的高度

  3.稍等片刻,彩虹旋涡出现了!

  解密时刻:由于彩虹糖的色素和水相融,糖周围水的密度增大,溶液向周围密度小的地方扩散,相邻两颗糖色素溶于水后密度相似,它们会向盘子中央密度更小的区域扩散,于是形成彩虹漩涡。

  实验五滴水不漏

  实验道具:瓶子、纱网、牙签、橡皮筋、水

  实验步骤:

  1.往瓶内灌满水(一定要倒满)

  2.将纱网套在瓶口用橡皮筋扎住

  3.将瓶子缓慢地倒转过来

  4.观察瓶子里的水有没有漏出来

  解秘时刻:纱布属于多孔结构,且每个孔直径非常小,瓶子里的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使纱布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孔形薄膜”,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水被牢牢托住。我们平时用的雨伞,虽然是用布制作的,但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雨水不能穿过雨伞。

  实验六弹跳鸡蛋

  实验材料:鸡蛋、白醋、杯子

  实验步骤:

  1、在杯子中倒入白醋。

  2、将一个带壳的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3、1-2天后,拿出鸡蛋,用水冲洗干净,观察鸡蛋的'变化。(鸡蛋外壳已经没有了,而且蛋清和蛋黄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弹球一样,富有弹性)

  解密时刻: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白醋后,二者发生反应,蛋壳变成了可以溶解的物质,水一冲洗就溶解了。而蛋清中富含蛋白质,遇到酸会发生变性,于是就产生了弹性。

  实验七拉不开的书

  实验材料:两本书

  实验步骤:

  1、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依次重叠。

  2、然后尝试拉开他们,却发现怎么拉都拉不开

  解密时刻:物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就会产生摩擦力,拉力大于摩擦力或接触面较光滑时,就能分开两个物体。当拉力小于摩擦力时,两个物体就难以分开了。

  实验八生气的瓶子

  实验材料:塑料瓶、小苏打、白醋、气球

  实验步骤:

  1、在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白醋。

  2、在气球中装入小苏打粉末。

  3、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

  4、提起气球,让气球中的小苏打粉末进入塑料瓶,观察现象。(气球自己变大了)

  解密时刻:小苏打遇到白醋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于是气球就变大了。

  实验九大蒜发芽实验

  实验材料:塑料瓶一个、大蒜一瓣

  实验步骤:

  1、把一颗蒜瓣悬挂在一小瓶水中,让它较尖的一端露出水面。如果蒜瓣太小,无法牢固地嵌在瓶口处,可以在上面插3根牙签,再把它挂在瓶口,同时,让蒜瓣的底部进入水中。

  2、每天给瓶子里装满新鲜的水,确保蒜瓣留在水中。观察蒜瓣快速发芽和生根的奇妙过程。

  P.S:请记住,用生蒜瓣哦!

  实验十摩擦生电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盒、薄纸、梳子(塑料质地)、小段棉线、羊毛、毛皮或尼龙织物碎片

  实验步骤:

  1、将薄纸撕成米粒大小的碎片,把一些碎片放入塑料盒

  2、用一块布快速摩擦盒子的顶盖,观察盒子中的碎片会怎么样?(碎片会吸附到盒子的顶盖上)

  3、试一试用布在梳子上摩擦,拿一根棉线靠近梳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棉线会不会被吸引到梳子上?

  解密时刻:当布与塑料盒摩擦的时候,产生了静电,带着静电的塑料盒顶盖会吸引碎纸片。

  返回目录>>>

  关于科技的名言

  1、任何科学知识的结论都不该看成是永恒不变的。――邓拓

  2、天才跟科学知识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斯宾塞

  3、数理科学知识是大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4、书本要服从科学知识,而不是相反。――培根

  5、科学知识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斯宾塞

  6、科学知识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乌纳穆诺

  7、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知识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

  8、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知识。――斯宾塞

  9、科学知识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

  10、没有科学知识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1、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

  12、科学知识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达尔文

  13、一切伟大的科学知识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卡尔波普尔

  14、科学知识本身就有诗意。――斯宾塞

  15、科学知识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16、在科学知识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17、搞科学知识、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华罗庚

  18、各种科学知识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

  19、科学知识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

  20、任何科学知识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雨果

  返回目录>>>

  科技的作文

  关于科技节的作文1

  科技节轰轰烈烈的结束了。仿佛是刚过完一个喜庆的节日,又仿佛是参加完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课程。科技节中各项比赛的设计,我们的同学构思大胆、创新,而且还能兼顾设计的美观性!

  这是在院前小学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环境的孕育下,同学们所慢慢形成的一种自己的风格。在“鸡蛋撞地球”这个项目中,同学们的设计新颖奇特,而且能巧妙的运用轻质的材料保护鸡蛋不受损。在环保时装设计中,同学们既担当设计师又担当模特儿,而且制作这些精美时装的材料都是运用一些平日里不起眼,被我们认为是废品所遗弃的物品,让我惊讶于同学们的心灵手巧,惊讶于每位设计师们的匠心独具!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在科技节中,同学们平日藏在骨子里的潜力尽情的展现出来,就像是火光一般耀眼!我亲身参与的是“中国排球永不落”,在比赛中我明白到团队的合作是很重要的,要完成一个工作,往往需要很多人一同去努力,每个人完成任务中的不同部分,在把这些看似零散的部分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光靠一个人孤军奋战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科技节教会我们理性的思维方法,培养了我们的环保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素养、与人合作的能力,真是受益匪浅!感激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大舞台让我们能自由的发挥想象,自由的让才华尽现,自由的学习了,成长了。谢谢!

  关于科技节的作文2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科技节。但是,今年的科技节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趣味科技节——科幻画

  每年科技节都会有科幻画作为项目。美术老师对我们说:“今年的科幻画还是你们自己决定。”我心想:地球上的森林面积那么小,如果人们把树都砍倒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精心画了一幅鼓励人类爱护树木的图画:人类把房子搬到树上,和大树一起生活。

  趣味科技节——科普手抄报

  “手写的报纸!今年的科技节也将是手写的报纸!”我尖叫了一声。但是老师提醒了我们,还特意留出一节课给我们讲手写报纸的制作方法,让我很放心。我的稿子贴在墙上,另一份送到上面评价。

  趣味科技节——扑克牌

  为了发展我们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学校为我们五年级安排了一场骑马比赛。通过几十次失败,我掌握了扑克牌的元素。到了预赛,我们的牌打得很高,但牌一定不能在30秒内掉下来。我们搭好之后,同学们围在一起计算:“一、二、三、四、五……”由于声波的作用,“高楼”突然倒塌了。

  关于科技节的作文3

  暑假期间,接到一个任务——设计科技节节徽,需体现“宜川中学第六届科技节”及“环境保护”这一永恒的主题。

  以上这些内容是不能像标语般直接写在图中的,还需形象化、艺术化。

  如“宜川”,可用它的拼音代替;“科技”。则用“ST'’,这是根据英文而得的(Science Technology);至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我选用了地球图案来表现,因为环境保护是件事关全球的大事,用地球这一图案并不夸张。

  在一个周六和一个周日,我创作了五种节徽图案,现都已展出。我想具体谈谈被选为正式节徽的那种。首先,发现“6”与“S”的边缘是基本吻合的,两者通过稍稍变形浑然一体,又与“S”区别较明显,在图中组合为S。那“T,’放在哪儿呢?爸爸给我出了主意:让“S”上缘延长,再垂下一条直线,就成了T。右边空白处,正好竖放下“宜川”拼音“YICHUAN’。

  体现主题的地球呢?别急,早安排好了。这个节徽设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让它展现在纸上面。不过,画图也需精心,画错就得重画了。

  听上去,这一切似乎挺简单,一气呵成。其实不然,这是通过许多次尝试,要将字母变形,巧妙结合起来。

  这就需要创造力。所以,一个好的节徽是富有创造性的。

  最后,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创造设计出更新颖的图案。

  关于科技节的作文4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如此舒适的天气中,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

  下午,我们早早来到班级,在老师的统一带领下,来到场地参加盛大的`科技节开幕式。我们认真聆听了领导的发言,接下来,一群穿着宇航员服装的同学上台表演了“太空漫步”。他们利用道具,以及缓慢的步伐,逼真地演绎了太空中宇航员的状态,真是有趣!

  接下来老师们的表演更是精彩,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只见表演“火焰掌”的老师,手中燃起一团红色的火焰,但没有丝毫的疼痛感,还与同学们谈笑风生,热烈互动呢!太神奇了!

  “仙气飘飘”,只见盆中被放入清水,立刻就有大量的白色雾气溢了出来,不一会儿功夫,就飘到了同学们面前,真如身处仙境一般!

  “风火轮”是由一圈气球组成,当在下方用吹风机吹时,“风火轮”就缓缓旋转起来并慢慢升入空中。此时我想,如果哪吒踩在这个“风火轮”上,是不是也可以一展英姿呢!

  精彩的表演过后,开幕式结束。我们穿过科技门,参观各位同学精心准备的作品,虽然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但仍能看出同学们的用心。

  一路参观,一路体验,我不由得感叹科技带来的神奇。科技节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接近了尾声,期待着新一期科技节的到来!

  关于科技节的作文5

  星期四,我们学校举办了科技节活动。在这次热闹的科技节上,有许多振奋人心的科技活动,同学们个个都沉浸在科技的“海洋”之中。

  操场是“水火箭”的天下,只见操作的学生装好“火箭”,然后就听见“砰”的一声,水火箭向天空飞去,然后降落二十多米外的操场上。在没有任何助力的情况下,利用水中气压推动居然可以飞得这么远,真是神奇!

  当水火箭退场时,航模表演开始了,整个操场的同学都被它深深吸引了。当信号发出,一架架模型飞机便冲向蓝天……

  操场左侧的跑道上,是“四驱战士”的地盘。许多同学兴高采烈拿着他们自己组的四驱车等待着比赛。

  当飞机模型退场时,“四驱战士”便将他们自己组装的四驱车打开开关,放在跑道上,手指一松,他们的四驱车便开启了跑道之旅。你看,在直直的跑道中间有一辆跑得很快的赛车,它看上去就象一颗流星,真令人目眩。

  科技节真带劲啊!

  返回目录>>>

【科技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相关文章:

爱牙日手抄报内容文字09-26

读书手抄报内容文字09-18

科技节手抄报的内容09-15

语言文字手抄报内容08-17

爱牙日手抄报文字内容09-18

爱牙手抄报内容文字09-19

读书的手抄报文字内容09-14

环保的手抄报文字内容08-19

科技节手抄报图片内容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