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2-09-17 11:20:07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手抄报吧,手抄报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究竟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1

  国学经典后感手抄报内容: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2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3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单单为了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吗?怎么才是完善的人格?怎么才能和谐社会?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文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什么叫富有?很多人说,精神充实就是富有。这正是近千年知识份子的误区。近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学四书,认为精神充实就是富有,其实大错特错。精神要不要充实?当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决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实,自以为是,如何能够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于穷困潦倒,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易经》上说:“举而错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一个人精神充实,哪里算事业?!举天下皆精神充实,庶可谓之事业。

  而要实现举诸天下,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你做得到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业未举,先明大义。而所谓义者,《易经》上说:“井以辩义。”为什么是井,而不是杯呢?因为杯水车薪,不足道也。而往来井井,则可以无穷也。所以真正的义,不是一个人的义,乃是天下人的义。

  什么是德,什么是大德?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尚书》中有“日新其德”。《大学》里也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么叫“新”?我们好好看一看太阳,每天出来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这不就是累积法吗?太阳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因为会有乌云,也会偶尔挡住太阳。每一件事皆如此,读经也是,日日都读,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积月累,乃成盛德。

  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易就是变化的,是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第一个生,是动词,变化出,实现。第二个生,是名词,新的,新鲜的东西,事物,包括思想。我们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断地努力,编写新的教材,录制新的录音,这就是生生不息。太阳,她的阳光,是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是成就万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谓乾”,成就万物,就是乾,“效法之谓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阳光反射过来,不是自身生发的,太阳的生生不息,与井水的源源不断,是真正的大义,是利万物而不绝的大义。

  回到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自己都养不活,还自我安慰,说是精神满足?这样是自欺欺人的大话。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做到大义,生生不息,善利万物,富有天下,这才是大业,而不是小家子气。读的书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实现生产力,不能做到自强不息,那个不是大义,乃是小义,甚至是伪义。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要学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经典,将来一贫如洗,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我们的孩子读经典,读出这么个状态。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为物质所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绝,才是真正的大义!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4

  传承国学作文

  ——观“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有感

  寒假里我观看了主题是“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享受的话,那么“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就是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初赛时的精彩国学节目展演环节,各个参赛队伍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地演绎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使我觉得国学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也感受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看到诵读经典的一个个小选手,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复赛和决赛则紧张激烈多了。复赛的第一个环节是“我爱记诗词”接龙,要求每位选手背诵的诗词中都要含有规定的字,如“花”字。多位选手各显神通,带有“花”字的诗词脱口而出,体现了选手们扎实的古诗词知识功底,整个环节既紧张刺激又扣人心弦。我一边看选手们做答,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加油喝彩,一边在想如果换了是我我能不能接上,结果是既拍红了巴掌又出了一手心的汗。第二个环节是“舞文弄墨”,选手们不仅要根据提示想出符合条件的成语,还要把答案用毛笔写出来,既考了选手的成语知识,又考了选手的毛笔书法。看来,大赛的组织者也是蛮拼的,为他们点个赞!第三个环节是“国学相对论”,要求选手根据给定的情景短剧,从国学的角度进行阐述解读,给出自己的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有一个情景短剧是一对夫妻的孩子在医院住院急等钱用,他们在路上捡到了一笔钱,他们该如何处理这笔钱?选手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答,既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有“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纵观整个大赛,选手们多次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等先贤大儒的经典名句,“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们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中华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上世代流传。“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不仅传承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经典,更是打出了“好客山东人”的时代新名片,作为山东人我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一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经典,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祖国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5

  国学故事

  孟母择邻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知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6

  国学华夏典故由来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简称“夏”。

  关于“华夏”与“华夏族”的形成,考古学家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一文中有不同的解释:“炎黄文化即早期华夏文化。中国古代华夏集群的`主体系由炎帝族与黄帝族构成,‘华夏’一词的由来同炎黄文化直接攸关。关于‘华’,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和《国语》中提到的华即华山,古代华山就在河南境内,很可能即今嵩山。或谓源自‘华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集解》谓:“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正义》谓:”《括地志》云: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国语》云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华阳即此城也。‘华阳城位于新郑县城北约20公里的华阳寨……“马先生还以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载有:”三十四年,攻华阳“作为印证,说”华阳“就是今新郑的华阳故城。还引用著名考古学家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释命簋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7

  国学礼仪知识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 篇8

  国学做人礼仪大忌

  做人之大忌——贬人

  子女之大忌——啃老

  夫妻之大忌——轻视

  家庭之大忌——缺规

  父母之大忌——溺爱

  教师之大忌——敷衍

  学生之大忌——网瘾

  官吏之大忌——弄权

  法官之大忌——偏袒

  商人之大忌——售假

  艺人之大忌——色情

  演戏之大忌——低俗

  股民之大忌——硬拼

  医生之大忌——贪财

  司机之大忌——斗气

  朋友之大忌——猜疑

  事业之大忌——放弃

  做事之大忌——轻浮

  错误之大忌——固执

  学习之大忌——粗心

  待人之大忌——傲慢

  吃饭之大忌——暴食

  说话之大忌——吹牛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05-06

国学经典内容手抄报08-30

2017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图05-06

经典国学手抄报设计内容07-18

诵读国学经典争做儒雅少年手抄报08-29

诵国学经典手抄报内容201705-06

简单又漂亮的国学手抄报内容08-29

读国学诵经典手抄报内容11-25

关于国学经典的手抄报内容资料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