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手抄报

时间:2022-10-13 10:02:55 手抄报 我要投稿

春节手抄报

  春节快到了,很多地方的春节习俗就是新年一定要贴窗花,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下面是关于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节手抄报

  春节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一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有人在家门口贴了大红纸,屋里烛火通明,还有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成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贴福字、贴窗花、贴门神。我家也不例外,今年是狗年,我家贴上了小狗模样的窗花,美丽极了!

  春节,是吃丰盛的年夜饭,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聚在一起,享受美味大餐。

  春节,是丰收的好日子——收红包!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可多了!我都交给了妈妈,存进了银行,以后我会有巨大的财富。

  春节,是走亲访友去拜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放鞭炮!我的胆子可大了,摔炮大家都会玩,我还敢点小烟花和小鞭炮,不过我在农村拜年的时候放的不多,毕竟要保护环境!

  春节,是庙会里红艳艳的灯笼、糖葫芦、糖人、打年糕、耍杂技……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充满年味!

  春节,是我在商场里抓公仔娃娃,给妈妈抓到了一个她最喜欢的小狗公仔,送给她作为狗年礼物,看着妈妈欣喜的笑脸,我很满足。

  春节,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爸爸妈妈不用上班,一直陪着我到处玩乐,真希望每天都在过年啊!

  年前习俗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与愿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来年清吉。《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传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虽然各地宫观中也都保留着祭灶的活动,但教内的祭灶仪式和百姓平时家中的祭灶活动还略有不同。除了在仪轨等方面更正规外,宫观中通常都会以祀灶作为新的一年迎请众神的标志。这是因为灶神是率领众神下降人间的神仙,只有先拜过灶神,接下来才能对众神进行朝真。其他诸位神仙在人间过完年后,各自返归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爷依旧留在人家中,保护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灶糖

  趣闻: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地方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手抄报】相关文章:

春节的手抄报09-13

幼儿春节手抄报07-07

春节手抄报边框09-14

春节狗年的手抄报08-30

狗年的春节的手抄报08-30

快乐的春节手抄报08-30

狗年的春节手抄报08-30

春节的手抄报版块08-30

春节年俗的手抄报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