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双调水仙子归兴》元曲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2-09-23 10:01:35 元曲精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双调水仙子归兴》元曲原文及译文

  《水仙子·归兴》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创作的散曲。此曲先写自己因出身贫寒而仕途堪忧,再通过写归乡途中所见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对社会不满,表现了热爱家乡的无限深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调水仙子归兴》元曲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

《双调水仙子归兴》元曲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双调·水仙子·归兴(淡文章不到紫薇郎)

  张可久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远功名却怕黄茅瘴。

  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梦感魂伤。

  云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山长。

  【注释】

  归兴:归乡后的感触。

  淡文章:平淡浅薄的文章。

  紫薇郎:唐代对中书郎的别称,在此泛指文职高官。

  小根脚:犹言根底浅,指出身平寒微贱,门第不高。

  白玉堂:即玉堂,唐宋以后对翰林院的别称。

  黄茅:茅草中的一种,多生长在无人居住的荒僻之地。

  瘴:瘴气,指热带森林中的湿热之气,从前被认为是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源,古人对此畏如狼虎。

  【赏析】

  这支小令是作者从官场中引退后,归家时所作。全曲共八句,前边用了五句来说明为什么要归故乡。开头两句言简意赅地说自己功名无望,既无才学又无靠山,因此当不了大官。这两句看来似乎是自谦,实际上是牢骚满腹,是在发不平之鸣。从实际情况来看,作者确实很有才华,其散曲创作在当时几乎可独步文坛,很受人推崇,自己也很自信。说自己因出身贫寒而“难登白玉堂”,这实际是嘲讽,是控诉!本想远离功名隐居深山,又怕受不了那里的瘴疠之气,年岁老了更加思念故乡,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时常梦魂萦绕。冯公岭头云霞莽莽,扬子江上波浪淘淘,那辽阔的水,那绵延的山,不正是我日夜“梦感魂伤”、苦苦思念的家乡的山家乡的水!至此,一个回乡游子已完全融进了一幅开阔壮丽的山水画中去了。

  【题解】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无限深情,反映出作者归乡时激动而轻快的心情,还有一种迫不及待要到达故乡的感情。

  扩展

  赏析

  整体赏析

  此曲头两句是说自己功名无望,既无才学又无靠山,因此仕途堪忧。初看似是自谦,实际上是发不平之声。说自己因出身贫寒而“难登白玉堂”,发自内心的控诉。下边三句对归乡原因作进一步解说:本想隐居深山,又因那里瘴气太重,自己年事已高就更加思乡,故乡的山水魂牵梦绕。最后写归乡途中所见:冯公岭,扬子江,正是日夜“梦感魂伤”的故乡。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无限深情。

  诗人们选上“归兴”这个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兴致勃勃的,但此曲中作者则不然。这首散曲前半述功名失意,后半写归途渺茫,合成了一片无可奈何的悲哀。“淡文章不到紫薇郎”,是说自己一生不得文章力。作者故意用“紫薇郎”来代表高官要职,不用平仄相同的“尚书郎”之类,恐怕就是为了突出“淡”与“紫”在色彩上的不谐。“淡文章”并非全是自谦文笔平淡之意,因为元代长期废除科举,文人入仕大多通过荐引,文才再高、文章再好也是不顶用的。所以这里的“淡”字,更多是就文章的性质作用而言,几乎可以作为“扯淡”的詈语看待(《西湖游览志余》:“余杭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胡说曰扯淡。”“淡”实是一种骂人话)。同样,“小根脚难登白玉堂”,“根脚”本是底细、来历的意思,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这里径突出“脚”字,与“难登白玉堂”挂起钩来。这是说自己缺乏背景,无人奥援,正是对“淡文章不到紫薇郎”的进一步诠释。“远功名”一句则换了个角度,流露出恐惧宦海风波险恶的内心,表现了自己在功名道路上趔趄不前的矛盾心理。这三句将功名不遂的种种感慨,用曲折而辛辣的自嘲方式进行表达,益见伤口的隐痛。这些都是“归兴”产生的缘由,但更触目惊心的,却实是下一句中的“老来”二字。作者已明知文章淡、根脚小,还存在“黄茅瘴”的潜在威胁,却依然在功名场中蹉跎至今,这原是元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普遍悲剧。看来正是这个“老”字,才是促成作者下决心“归”的根本原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兴”既决,应当是“载欣载奔”了吧?事实上又不然。这就是下半所表现的“水远山长”、“梦感魂伤”。“云莽莽”映“山长”,“浪淘淘”映“水远”,读上去像是听到作者一声声的喟叹。“归兴”的因是感伤,“归兴”的果也是感伤,这就使读者对诗人老来无成、黯然回乡的况味,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怀想。

  这首小令不仅感情深沉,语言老辣,在对仗上也是颇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曲中的对仗在工整的前提下,一是增大对偶形象的距离,二是巧用词性的转化。如“紫薇郎”“白玉堂”“黄茅瘴”,铢两悉称而形象各异,“紫”“白”“黄”都非纯粹的色彩原意。这样看来,作者以偏僻的地名“冯公岭”对“扬子江”,恐怕也是出于“公”“子”借对的考虑,可见作者用力颇深。

  作者简介

  张可久,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人。以路吏转首领官,又为桐庐典史,仕途上不得志。曾漫游江南,晚年居杭州。专力写散曲,现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作品或咏自然风光,或写颓放生活,亦有闺情及应酬之作。风格典雅清丽。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有《小山乐府》。

【《双调水仙子归兴》元曲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孤雁·几行归塞尽》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08-22

元曲《白梅》原文及翻译08-04

《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从来谁是英雄》元曲原文及赏析04-18

《天净沙秋思》元曲原文及赏析01-14

元曲《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09-23

元曲《天净沙·冬》原文及翻译01-10

元曲《寿阳曲·远浦帆归》赏析01-18

元曲《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1-27

《岁暮》原文及译文11-09